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20509400000020

第20章 择木而栖的张良

痛归痛,刘邦始终是个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人。因此,尽管还躺在病床上,但他一刻也没闲着,大脑飞速运转着,对形势做了一次细致、全面的分析。

刘邦发现,自己此时正身处“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中:西边有日益强大的魏国,北边有日薄西山的秦国,东边有日新月异的景驹(实际权力在大将秦嘉手里)。

相对这三强,他刘邦显得太渺小了,简直微不足道。

现在的关键问题已不是收复丰邑了,而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下去。在当时革命春风的吹拂下,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到处都是武装集团和武装力量。而这些集团和力量要想生存和发展,无非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自立为王。凡是参加革命者都对称王称霸趋之若鹜。特别是陈胜革命后,马上自立为陈王,更是给世人带了个头。因此,稍有实力的革命集团大都会选择走这条路。

第二条路,立人为王。聪明的周巿就选择了立魏咎为王,自己做幕后推手。后面出场的项梁也用了这招。立人为王,虽然失去了名义上的最高指挥权,但一旦出现风险,就有人帮自己背黑锅了。

第三条路,加盟。对还没有条件自立为王,而又无立人为王时机的革命军来说,加盟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挂靠在别的大集团下,虽然名誉有所受损,但却拥有了“保护伞”和坚强后盾。这样一来,就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了。

对刘邦来说,他没有条件走前两条路,自然只能选择第三条路。在这个乱世,如果不去抱强者的大腿,仅凭自己这点势力,不谈发展,连生存下去都难于上青天。

刘邦选择抱的第一个大腿,是张楚政权的景驹。

前面提到,陈胜死后,他的侍臣吕臣收集残余部队,替他报了仇。但是,吕臣没有接手张楚政权的威信和实力。而陈胜的旧将秦嘉、宁君等人,若单凭个人能力,也都难以接过这革命的接力棒。于是,他们选择“立人为王”,找到楚国贵族景驹,立他为张楚之王,传承陈胜的革命之光。

刘邦之所以选择投靠景驹,原因有二:

其一,狐假虎威的需要。景驹因为有张楚这块金字招牌,所以虽然势力不大,但名声在外。刘邦投靠他,对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人气都有帮助。

其二,符合就近原则。景驹是楚王,自己又是楚人,而且大家所在地盘又相邻,帮衬起来也方便。

理清思路后,大病初愈的刘邦带上人马就直奔景驹所在的彭城。他希望此行能与景驹正式签订加盟合约,实现联合互保,然后再向他借兵,收复丰邑。

就在去彭城的路上,刘邦幸运地遇到了一个人。此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他就是日后被称为“关中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字子房,生于公元前221年,与刘邦手下形形色色、涉及各行各业的将领谋士相比,他是个例外。

张良祖父张开地作为丞相为三代韩王效力。张良的父亲张平最先是侍奉韩末之王惠王的名臣。韩惠王去世后,公子韩安继位做了国君,张平依然尽力辅佐。但是,韩安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张平最终为抗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平死后,公元前230年,韩也随之灭亡。

国破家亡,从此,张良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年开始隐姓埋名。他白天读书,晚上练剑,期待能报仇雪恨。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杀手组织——仓海帮。单以时间来看,这个仓海帮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出现的“恐怖组织”了。后来的什么丐帮、华山派之类的帮派,都得拜其为祖师爷。

张良直接找到仓海帮的帮主仓海先生,送上不菲礼金。他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让仓海帮去杀一个人——秦始皇嬴政。

仓海帮本就是由反秦人士组成的。他们大多和张良一样,与秦朝或多或少有着国恨家仇。因此,仓海连考虑都没考虑,便直接答复张良道:“这单生意我接了!”

就在这时,机会来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秦始皇自从当上皇帝后,空闲多了,便喜欢上了出巡(说白了就是游山玩水)。公元前223年春天,秦始皇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东巡。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仓海开始策划这次暗杀秦始皇的行动。

仓海将行刺地点选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郊)。这一选择充分证明了他身为职业杀手的敏锐眼光。因为博浪沙不仅是秦始皇此次东巡的必经之地,而且这里地势险要,两岸夹山,树茂林盛,藏身和逃跑都很容易。

行刺地点落实后,仓海又从帮内挑选了一位职业杀手——郑敢来执行刺杀任务。这位郑敢是来自燕国的壮士。据说此人力大如牛,几百斤重的东西他提起来却毫不费力。

仓海料事如神,秦始皇的巡游队伍果然要经过他精心挑选的地段。郑敢潜伏在那路段的树丛中。三天三夜后,秦始皇的车队如期而至。

郑敢知道成败在此一举,不由得屏住呼吸。他手持一根重达百斤的铁锤,瞅准秦始皇的坐辇,等其靠近后,果断将铁锤扔了出去。

说时迟那时快。铁锤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直奔目标。然而,就在这时,秦始皇所乘坐的辇车却突然碰到一块石头,车轮歪了一下。这稍稍一偏,郑敢的大铁锤便和车中的秦始皇擦身而过。

这次刺杀行动就这样极富戏剧性地失败了。有的机会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能再重来。随后,秦始皇下令重赏缉拿凶手。始作俑者张良无路可走,只好隐姓埋名躲到了下邳。在这里一隐便是十年。

在下邳,张良遇到了一位奇能异士。

一天,张良满怀心事地走到一座桥上,正在他摇头晃脑地长叹唏嘘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头走到他身前,故意将自己脚下的一双鞋子丢到了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子,给我把鞋捡回来。”

“我与你素不相识,凭什么给你捡鞋?”张良心里直犯嘀咕。但是,他见老头满头白发,顿生恻隐之心,便去帮忙捡鞋子。

张良好不容易捡来了鞋子,老人非但没有感谢他,反而得寸进尺地说道:“小子,给我穿上!”

“亲爹我都没这么伺候过呢。”张良一想到爹,顿时又难过了,“是啊,我无依无靠固然可怜,可一个老人家无依无靠岂不更可怜?”想到这,张良便蹲下身子,为老人穿上了鞋。

老人看着张良,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说了一句很含蓄的话:“五天后天亮时分来这里,我送一件神秘礼物给你。”

张良当时压根儿就没想过要什么回报,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五天后他还真来赴约了。不过,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约自己竟然赴了三次才成功。

第一次,张良到桥上时,那位老人早已守候在那里了。

“小子,你不懂规矩啊,竟然让我老人家站在这里等,太没礼貌了!”老头教训了张良一番,然后抛下一句“五天之后再来会我”,便拂袖而去了。

第二次,张良吸取了教训,天才刚刚亮,他就急匆匆地赶到桥头。但是,当他睁着蒙眬的睡眼看见老人又早已在桥上等自己时,不由得面红耳赤。这次老人又怒斥了张良一番,依旧抛下一句“再过五天来见我”就离开了。

第三次,张良干脆直接卷起铺盖睡到桥上去了。这下,老人没辙了,于是将神秘礼物——一个包袱交给了他。据说这个包袱里藏着姜太公当年留下来的《太公兵法》。有了这本书,张良等于得到了姜太公的真传。经过多年潜心学习,他已具备了运筹帷幄的万千韬略。

茫茫人海,时空交错,人与人相见不易。即使有缘相见,能把话说到对方心坎上,做到相识相知也很难。此时,张良与刘邦一见面,竟做到了“胜却人间无数”。当张良拿出珍藏的《太公兵法》对刘邦“问计”时,文化水平有限的刘邦,竟然能跟上张良的思路,发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你才是我的知音。”两人惺惺相惜。

“你才是我的知己。”两人相见恨晚。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事后,据张良回忆,当他遇到刘邦时,脑海中浮现出了姜子牙遇到周文王的那一幕,贤臣和明君一见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