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20509400000019

第19章 进退两难的刘邦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太公兵法》

就在陈胜的张楚政权兴起、扩张、挣扎、灭亡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刘邦也没有闲着。他忙着处理两件事。

第一件事:家中事。

攻下沛县不久,刘邦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刘邦的老母亲去世了。

老母亲对刘邦一直疼爱有加。此时刘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暂时按兵不动,回家办丧事。刘邦这么做,大家都很不理解,就连萧何也连声叹息,认为刘邦应该以大局为重,继续革命,这样会延误战机。然而,一向善于听取属下谏言的刘邦,这次却一意孤行了一回。

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当了沛公的刘邦在母亲的丧事上并没有大操大办,而是做到了有礼、有节、有序。当母亲下葬时,刘邦泪如雨下,磕头如捣蒜,磕得头破血流也不停歇。众人都被他感动了,纷纷摩拳擦掌,表示要支援刘邦的革命事业。

第二件事:革命事。

匆匆安葬了母亲,刘邦得接着带领部下干革命了。他当下要做的,就是清除自己所在的沛县四周的威胁。当时沛县四周有四座城:丰邑、胡陵、方舆和薛县。

刘邦思来想去,首先把目标对准了胡陵。原因是胡陵离沛县最近,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则,必须尽快拿下,才能铲除其对沛县的潜在威胁。

可是一攻城,刘邦的军队才发现,他们根本拿胡陵没办法。因为胡陵守军一听到刘邦在沛县搞革命的风声,就加强了防范。刘邦的队伍刚组建不久,士兵缺乏训练,将领缺乏实战经验,一切都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连攻数日,非但毫无进展,反而损兵折将。

毕竟是出沛县后的第一场硬仗,相当于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久攻不下,有伤士气。如今该如何是好呢?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刘邦。

“胡陵易守难攻,既然强攻拿不下,那就撤军。”刘邦的话让大家怀疑是听错了。这时候撤军,更跌士气啊!再说,退回了沛县,那不等于坐以待毙吗?日后秦军围剿过来,更是瓮中捉鳖了。

好在刘邦很快解除了大家的疑惑:“撤军不是简简单单退守沛县,而是绕过胡陵,去攻方舆。”直到这时大家才明白,刘邦使的是声东击西的战术。

果然,方舆因为有胡陵这座坚城做屏障,因此并没有什么防备。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刘邦大军,一城守将顿时傻了眼,为了活命,只能投降。

拿下了方舆,刘军士气大振,又一鼓作气拿下了丰邑。然后,刘邦才回过头来对付胡陵。从实战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刘邦,这次不再强攻,而是采取了攻谈结合的智取之道。他一边派兵佯装进攻,一边派萧何和夏侯婴与对方谈判。进攻只是为了施压,谈判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最终,胡陵守军没有顽强地耗下去,而是很快选择了投降——互为掎角的方舆和丰邑相继失守后,胡陵已是一座孤城,再坚守下去,除了留个愚忠的美名,已毫无意义。

连下三城,刘邦意气风发。他大手一挥,全军向第四个目标——薛县攻去。

毫无悬念,小小的薛县不可能阻挡刘邦前进的步伐。拿下薛县后,刘邦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实现了鲤鱼跳龙门。刘氏集团无论是地盘还是兵力都得到了壮大。

然而,谁也不会料到,在这一帆风顺的背后,却隐藏着波涛汹涌的暗潮。很快,刘邦就遭到了一记闷棍。

敢于向刘邦挥棍的人不是秦军,而是自己人。这个人叫雍齿。

雍齿当时的职务是丰邑的守将。刘邦进攻胡陵和薛县时,把留守丰邑的重任交给了雍齿。刘邦之所以这么做,倒不是说雍齿有多大能耐,而是出于老乡之谊。

而雍齿之所以反叛刘邦,是因为“小三”——周巿的插足。

周巿是啥人,我们都知道,他是原陈胜第三路军的统帅,但他很快独立,并拥立魏国后裔魏咎为王,恢复了魏国。此后,周巿四处出击,不断扩大领土。而正在这时,刘邦的横空出世打乱了周巿“一路向东”的扩张计划。眼看刘邦的势力扩张一日千里,他心里也着急啊,毕竟刘邦的强大,对魏国的发展极为不利。

也正是因为这样,周巿很快就把目标对准了和刘邦的势力范围有重叠的丰邑。他给雍齿写了一封信,严格来说是一封恫吓信。他在信中软硬兼施,恩威并施,对雍齿进行了劝说。

雍齿原本就是个势利小人,被周巿这么一吓,很快就认,决定抛弃刘邦,投奔魏王。

当刘邦听到雍齿叛变的消息时,气得差点吐血。丰邑是他的大本营,自己和手下的家眷多半被安顿在丰邑。如今亲人身陷虎口,刘邦立即决定亲率大军,杀回丰邑。

雍齿既然做出了反叛之举,自然不会掉以轻心。他高筑壁垒,加强防备。而火急火燎赶来的刘邦只带了三千人马,攻来攻去就是拿不下丰邑。

久攻不下,再加上怒火攻心,刘邦很快就病倒了。

丰邑似乎成了刘邦心里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