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20509400000021

第21章 韬光养晦的项梁

将张良纳入麾下的刘邦心情大好,高高兴兴地继续投奔景驹。

景驹一听刘邦有意加盟自己的张楚政权,受宠若惊的同时,立即大手一挥,派了一员大将,拨了一批人马给刘邦。

刘邦得了援兵,马上掉头回丰邑找雍齿算账。但是,在回去的路上却出事了。他来的时候白捡一个良将——旷世奇才张良;回去的时候也碰到一个良将——秦朝大将司马夷。

此时,原本摇摇欲坠的大秦王朝,在章邯的带领下,成功消灭了陈胜、吴广这批革命先行者,士气正旺。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秦军的回光返照。这个司马夷在奉命进攻楚地后,竟然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此时刘邦与其相遇,惨遭大败,不但借来的兵马全折了,自己原本不多的兵力也消耗过半。眼看这仗是不能再打了,刘邦只好把军队撤回留县休整。

好在司马夷当时对刘邦没啥兴趣。打了胜仗后,他马上就率部进攻别的革命军了,这才给了刘邦东山再起的机会。

刘邦调整好队伍后,马上开始出击。刘军先是偷袭砀县,然后拿下下邑县,最后强攻丰邑。然而,丰邑有雍齿把守,尽管刘邦用尽了手段,但仍然拿不下来。

正在这时,秦军的支援部队如黑云压顶般袭了过来。若内外夹击之势形成,非得全军覆没不可。刘邦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于是赶紧招呼手下的兄弟撤退。可是,往哪里撤呢?

刘邦的第一反应还是往驻扎在彭城的景驹那里撤。但是,就在这时,坏消息传来了:秦嘉死了,景驹逃了,张楚政权随风飘逝了。真是祸不单行啊!

干掉张楚政权的,正是横空出世的项羽。那么,身为楚国人的项羽,为什么要与自己人“相煎何太急”呢?

提起大名鼎鼎的项羽先生,想必大家心里也是热血沸腾,充满无限遐想的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前世今生。

项家人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贵族,为楚国的复兴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项,这个特别的姓氏,就是因他们功勋卓越而被楚王赐予的。

项家也不负君王厚爱,名将辈出。到项梁的父亲项燕时,因为当时秦强楚弱,项燕成了楚国的守护神。当时秦始皇手下久负盛名的“少年杀手”李信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拿下了魏地,把整个黄河流域都纳入了秦朝的掌控之下。但在征服楚国时,却遭到当头一棒。项燕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打得秦军丢盔弃甲,狼狈而归。

但是,仅凭项燕一己之力,是不可能阻挡强秦进军的步伐的。随后,秦始皇重用原本已被“雪藏”的老将王翦对付项燕。这两人棋逢对手,所以打了很多回合都难分伯仲。就这样僵持一年后,项燕率领的楚军因为后方粮草供应问题,终于熬不住了。无奈之下,项燕只好撤军。随后,王翦乘胜追击,大败楚军。项燕为国捐躯,楚国也随之灭亡了。项梁为了不被秦军赶尽杀绝,不得不隐遁他乡。而项羽自幼丧父,十来岁时就被叔父项梁领养了。

虎父无犬子。项羽从小力大过人,常常有举鼎过头的惊人之举。他长着一双重瞳眼(据说是帝王才有的眼睛),眉宇间透着一股英豪之气。

为了培养项家这个接班人,项梁几乎倾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

他教项羽学文化。三年下来,先生们发话了:还是让他学剑吧。项梁看着先生们一个个愤愤而去,那个揪心的痛啊,既痛项羽不成材,也痛学费都白扔了。

文化课是学不了了,那就练剑吧。光阴荏苒,又是三年下来,师傅们发话了:还是让他学点别的吧。项梁看着师傅们一个个拂袖而去,那个裂肺的痛啊,那金灿灿的光阴就这样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文也学不好,武也学不好,将来光复楚国还怎么指望这小子呢?项梁不禁有些生气。这时,项羽说话了:“认字不过记个姓名,学剑也不过抵挡一人,这些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要学的是抵挡万人之术。”

话已至此,项梁只好亲自教项羽兵法。

然而,项羽是个浅尝辄止的人。不到一年,他就对兵法深恶痛绝了,一谈到兵法就大呼头疼。用现在的话来说,项羽是个半桶水。当然,半桶水虽然没有一桶水那样的高度和深度,但其好处就是给自己将来的领悟和提升预留了空间。每样都懂一些,自己就变成全能选手了,相较于专才而言,也是一种优势。当然,话虽如此,那时的项梁却恨铁不成钢,没少为此生闷气。

前面已经提到,公元前223年,那是一个春天,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东巡。当时张良精心设计了一场暗杀行动,而项羽也没闲着,他和叔父站在会稽街头,望着始皇出巡那宏大的气势,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将来我要取代他(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和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以及第一个拉大旗起义的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大同小异,都是典型的“取代主义”。项羽说完这话,就有人把他们叔侄告到县衙,罪名是“莫须有”的造反。

项氏叔侄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一听到消息就脚底抹油,赶紧开溜。这一溜就来到了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在这里,项梁开始展现英雄本色。他豪爽大方,仗义疏财,办事果断,不久就成了当地操办红白大事的大拿。

当然,项梁如此热衷于红白大事的操办也不纯粹是想为人民服务,他是有政治目的的。在操办过程中,他一边招募人员,一边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本领,为日后革命做准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陈胜革命的号角在神州大地上吹响时,项梁知道自己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十余年的光景,项羽也早已被他调教成一个风度翩翩的人才了。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果然不假。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是楚国人,项梁、项羽也是楚国人。后来也正是由于楚国人的前仆后继,才把腐朽的秦王朝彻底推翻的。

正在项梁开始筹备起义这个节骨眼上,会稽太守殷通主动把他请到了府上。这件事促使项梁将起义日期大大提前了。

如果殷通后来知道自己这一请是引狼入室的话,一定会后悔不已。当时殷通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秦朝即将灭亡的大势。历史的潮流如此,已经不可逆转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殷通找来项梁是想让他助自己一臂之力。

一番必要的客套后,殷通终于点到了正题。他正色说道:“我想革命!”

项梁闻言先是一震,然后开始装傻,表示听不懂太守的话。

“我想革命。”当殷通第二遍说这句话时,项梁才知道太守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试探自己。

“大势所趋,太守真是识时务者。”项梁说这句话时,已明白太守这次请他来的目的了,心里不由暗叹:“你虽识时务,却不识人。我堂堂项氏名门之后,岂会和你这个昏庸无能的太守同流合污。”

“我想任命你和桓楚做将军。”殷通继续说道。

项梁先是客套地用“无德无能”之类的话推托一番,然后才说:“桓楚最近不知所踪。除了我侄子项羽外,其他人都找不到他。”

“那赶紧把项羽请来。”

项梁等的就是这句话。随后,他马上引来磨刀霍霍多时的项羽。项羽进府后,没有多说废话,就毫不客气地给了殷通一刀,让他去阎王那里报到了。

革命未行,先革了自己的命,看样子这个太守真的和糊涂虫、木头鱼、笨笨熊有的一比啊。

项梁、项羽就这样合计杀害了会稽太守殷通。然后,叔侄俩振臂一呼。早就对秦朝不满的众人欢呼雀跃,纷纷涌向项梁叔侄身边,不出几天就达八千余众。

公元前209年,项氏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而这八千壮士日后跟随项梁和项羽征战大江南北,横扫东西,成为项氏集团的骨干精英,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