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戏(E眼藏地行 卷四)
20312600000008

第8章 藏戏的表演程式及艺术形式

剧情讲解角色:这是藏戏中特有的角色,一般由戏师担任。在开场戏中扮演第一温巴或第一甲鲁,在正戏中也常饰演主要角色。该角色以一口快速数板式的连珠韵白念诵特技,来指挥整个演出。

藏戏产生的文化基础来自本教文化与佛教文化,所以其中的宗教祭祀仪式和哲学伦理意味浓厚。在表演中寓伦理说教和价值评判于一身,以实现道德教化的目的。通过仪式性的戏剧演出,将神灵展演在戏剧的现实场景中。通过艺术的渲染,激发观众审美情趣的提升。戏剧中人类的审美观念、道德批判、哲学追求融于整个戏剧的表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社会伦理观念的强化和内塑。

藏戏在上千年的发展中,由早期的宗教仪式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藏戏程式。因脱胎于早期宗教舞蹈,一些古老的仪式依然沉淀于藏戏的程式中。今天,人们从中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宗教性。藏戏展演一般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出场仪式,藏语称为“阿若娃”意为白山羊胡子,也称“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并介绍剧情。出场人物一般有:甲鲁俩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传说这三种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剧中人物演变而来。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以吸引观众。首先猎人出场时身着猎人装束打扮,手持彩箭出场,通过猎人的猎杀表演象征性将场地中的邪恶和不净驱赶出去,形成一个有利于人类正常生活的场地。在净场地的仪式和高歌祝福中,让演员和观众快速进入藏戏的氛围,也让藏戏中的神灵走入场域中。出场仪式还有神灵祭祀的宗教仪式,如在“温巴顿”中,温巴“萨江萨短”就是为营造铁索桥净场平地而举行的祭神仪式,其中祭祀的地神“玛姆”就有很多种。之后是“加鲁钦批”,意即为太子降福,是指艺人着太子装束登场,通过太子的表演给演员、观众和地方带来福泽。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艺人穿着仙女装翩翩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让观众感受到人间仙境般的场景,这就是藏戏开场的序幕。

第二阶段,藏语称为“雄”,也就是正戏。先由“温巴葛根”(戏师)用说辞韵白介绍故事情节、地点、环境、人物造型、唱词特点等,然后人物依次上场。演出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几天几夜,甚至数十天,时间长短完全根据剧情设计和戏师控制决定。其表演次序为:首先,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体演员全部出场围成半圈,当在戏中轮到自己表演时则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其他演员的伴唱和伴舞。基本演出模式是:先由戏师走入戏台中间介绍一段剧情,接着由一个演唱水平好的角色出来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次循环。其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

第三阶段为“扎西”,“扎西”是藏剧演出结尾时的集体歌舞,意为祝福吉祥。

藏戏中的传统剧目一般都是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典之作,所以大多数观众都熟悉戏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他们观看演出主要是欣赏剧中的唱腔、舞蹈和特技等。情节发展由戏师介绍,剧中人物可专心演唱或表演绝技。通过戏师的巧妙安排,一台故事动人、唱腔优美、特技表演扣人心弦,并有同台演员帮腔伴舞的精美艺术表演就展现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