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藏戏历经千年发展,汇聚藏族高僧大德和民众的智慧和心血,承前启后、继承创新,已形成了一个有着地方特点和流派的藏戏系统,其内容丰富,表现手段多样。如果说藏戏地方特点流派的形成是藏戏在民间受到欢迎和得到普及的标志,那么八大藏戏则是其发展到了顶峰的直接成果。八大藏戏的形成,使藏戏剧本、角色、程式、艺术表现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规范,在具体内涵方面也有了极大地提升,因此成为藏族地区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民间受到极大的推崇,成为藏族人从童年开始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第一节八大藏戏
八大藏戏是藏族传统的经典戏剧节目,也是藏族老少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藏戏集藏族佛本文化的深刻内涵,向人们再现了兼具艺术化和藏族伦理观念的民间故事和生活场景。八大藏戏包括:《文成公主》《智美更登》《诺桑王子》《顿月顿珠》《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
一、《文成公主》
藏戏《文成公主》,原名《甲莎巴莎》,即《文成公主与尼泊尔公主》。是藏族蓝面具藏戏香巴戏班的保留剧目,剧情讲述了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始末。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具有丰功伟绩的一代赞普。他的统治为吐蕃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制度、文化基础,这一时期吐蕃创造的灿烂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影响深远,直到今天。
为了政治和边界安全的需要,松赞干布的首席大臣噶尔·东赞主动请缨,要去长安请婚,松赞干布欣然应允。出发前,松赞干布取出七枚金币和一副镶嵌着红宝石的铠甲说:这七枚金币是给唐太宗的礼物,铠甲是给公主的聘礼,加上你的智慧,相信你会马到成功。又拿出三封密函对噶尔说:如果唐皇难为你,你把这三封信呈上,兴许会对你有所帮助。噶尔到达长安时,已有印度、霍尔、波斯、格萨尔等国的求婚使臣来到这里。噶尔求见唐皇时,遭到拒绝。唐皇对吐蕃存有偏见,对于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毫无兴趣,所以施展种种计谋为难求婚大臣噶尔·东赞。对于唐皇的种种非难,松赞干布早有预见,通过几封信使得噶尔·东赞摆脱了窘境。之后对于唐皇数次婉言拒绝求婚的设计,他都以自己的足智多谋一一化解。
第一轮,唐皇让人拿出一块核桃大的松耳石,上面有两个孔,但孔道像针眼一般细,孔道弯弯曲曲,然后又拿出一根红丝线,比赛规则是谁能把丝线穿过孔道就算胜利。四国的使臣们想了各种法子,也没能将丝线穿过去。低头想法子的噶尔·东赞突然发现地上有只蚂蚁,于是喜上眉梢,他把蚂蚁捉了来,把丝线拴在蚂蚁腰间,放在宝石孔口,轻轻一吹,蚂蚁便慢慢地穿过了孔道。第二天,唐皇将500只羊分给五国大臣,要求他们一天内将500只羊杀完,将肉吃完,并将羊皮揉成皮革。噶尔让自己的骑士每人杀一只羊,煮熟后切成小块,让大家围成一个圆圈,蘸着盐吃肉,边吃肉边揉羊皮,不到太阳落山,肉吃完了,皮子也揉好了,而其他使臣还在使劲吃肉呢。噶尔再次胜了。
之后唐皇又出一题,给了各国使臣母鸡、小鸡各100只,要他们确定出母鸡和小鸡的母子关系。各国使臣看着乱糟糟的鸡群,束手无策。噶尔则叫卫士取来酒糟撒在地上,只见一对对的鸡在一起啄食,母子关系便看得清清楚楚。
尽管噶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比赛依然在继续。唐皇又让人取来些木头,这些木头两头一样粗细,他让大家分出哪头是根部,哪头是梢部。使臣们议论纷纷,却不知怎么做。噶尔却指挥随从将木头全扔进水里,只见木头一头沉在水中,一头浮出水面。噶尔说,沉在水里的一头是树根,浮上来的是树梢。
第二天,唐皇命人牵来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让各使臣想法子找出它们的母子关系来。大家面面相觑,都没有办法。噶尔说,我有办法。他把小马拴到马厩里,和母马分开,一夜不给吃喝,第二天一放出来,小马各自跑到自己妈妈那里吃奶。母子关系一下子全清楚了。
唐皇没完没了的比赛谁也没法子,而且随时都可能要比赛。一天傍晚,皇上召各国使臣进宫晚宴,眼看天色已晚,噶尔想,回来时必定月已西沉,黑暗中极易迷路,就叫随从沿途做了很多标记。果然,深夜宴毕,皇上说,各位使臣,现在马上回去,先到达住所的就算胜利。噶尔找太监借了灯笼,循着所作标记顺利返回住所。而其他使臣有的醉卧街头,有的迷路转了一夜,直到天亮才回到住所。这场随机进行的比试噶尔又胜了。
最后,唐皇后说,三天后谁能从300名美女中找出公主来,我就兑现诺言。噶尔回去后闷闷不乐,谁也没见过公主,要从300名服饰一样的美女中找出公主犹如大海捞针。女店主见了便问他为何事烦恼,噶尔就把事情说了。女店主被噶尔坚如磐石的决心和诚意所感动,便向噶尔说出了公主的一些特征:公主眉心有一颗红色的痣。原来女店主早年给公主当过奶妈,噶尔听闻大喜。三天后,各国使臣只想着公主肯定是最美的女子,于是都从300名美女中找最漂亮的挑出来,但谁也没找出公主来。噶尔从容地一路找去,当找到第294名女子时,终于找到了公主。至此,太宗皇帝当场宣布,文成公主正式许配吐蕃藏王松赞干布。
二、《智美更登》
该剧是藏戏中比较古老的剧目。最初是古印度一带的民间故事。故事来源于藏译经藏《方等部太子须大(上奴下手)经》,是根据释迦牟尼为其弟子讲的一个故事改写而成。后被佛教教徒搜集收入佛典。随着大乘佛教的北传,辗转汉地最终被译成藏文。对人生苦难和世事无常的顿悟是佛教顶级的哲学。因为人生来无时不忍受着生、老、病、死的折磨,这是对自身的苦难和宇宙无限认识的最高智慧。而“利他”则是人们逃出苦海,达到幸福彼岸的唯一舟楫。根据佛经故事改编的传统剧目《智美更登》正是通过赞美主人公利他行为来阐明佛家这一思想的。
白岱国的王子智美更登不仅聪明超众,而且酷爱施舍。一天,他逛花园时目睹了百姓们困苦难当、民不聊生的惨景后,祈求父王开仓赈济,救助众生。因而穷人都从贫困中得到解脱。希玛香仲是白岱国的邻邦。国王香赤赞布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暴君。他听到智美更登施舍财物的消息,便派一婆罗门徒化装成乞丐,从王子手中骗走了国宝。白岱国国王见国宝遗失,要将王子依法处死。由于信奉佛教的大臣求情,王子才免于一死,但受到流放十二年的处罚。在流放途中,智美更登将自己的一切都施舍与别人,他这种无私的举动感化了神和凡人,使国宝物归原主,父子团聚,自己的双眼也复明了。最后,王子智美更登回国继承了王位。
三、《诺桑王子》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后藏僧官定钦·次仁旺堆根据前人和民间各戏班编述的诺桑故事重新创作了较为通俗、适于演出的剧本《诺桑王子》,后由蓝面具戏江嘎尔戏班子著名戏师朗杰编排成该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保留剧目。
《诺桑王子》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很久以前,有日登巴和额顿巴南北两个国家,额顿巴国的国王父子十分仁慈,国家太平、人民幸福。而日登巴国王残暴野蛮,为了使国家致富,他贪婪地派巫师到北国去拘龙神。由于龙神在猎人的帮助下得以生还,便送猎人一件如意宝,通过此宝能获得许多财富。但猎人不需要财富,想要一位美丽的仙女做自己的伴侣。于是,他向龙神借了一条捆仙索,捆得一位叫引超拉姆的仙女,要娶她为妻。正在这时,山间的隐士前来劝说猎人,凡人不宜娶仙女为妻,不然会带来大灾难,劝说猎人还是把仙女送给尊者下凡的诺桑王子为好,猎人应允。王子得了仙女,十分高兴,夫妻过得十分美满。这时宫中五百妃子十分嫉妒,想法害死引超仙女。第一步,他们让国王把王子诺桑派去打仗;第二步,便说国王有病,需取仙女的心肝做药引除病,欲杀引超仙女。在诺桑王子出征时,为了逃避迫害,引超仙女在天上母后的帮助下,飞回天庭。诺桑从战场胜利归来回到宫里,不见妃子引超仙女,十分悲伤,决心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仙女。
诺桑在隐士的指引下,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天庭,见到了自己的真心爱人。但此时引超仙女的父王不让女儿再嫁凡人,于是设下许多刁难之法,让诺桑与天宫的大臣比试。结果,诺桑次次得胜,引超仙女又回到了人间。不久,老国王诺青把王位让给王子诺桑,引超仙女也当上了王后。从此这里的人民更为幸福,生活更加美满。
四、《顿月顿珠》
《顿月顿珠》又名《顿月顿珠兄弟》。是蓝面具藏戏迥巴戏班的保留剧目,亦为昌都藏戏常演剧目,系藏族典型的人情世态剧,为18世纪五世班禅洛桑益西所作。
国王巴拉德娃潜心求佛,佛许愿送给国王两个儿子顿珠和顿月,他们是观音和文殊菩萨的化身。顿珠出生后,王后得病而死,国王娶了另一个妃子生下了顿月。王妃听到谣传,把顿珠视为大患,装病以顿珠是妖魔化身要国王杀死顿珠。国王放逐了顿珠,而弟弟顿月和哥哥感情深厚,一定要同去,弟兄二人双双出走,但弟弟饿死在路途,顿珠将弟弟安葬之后,天降甘露将顿月救活。顿珠最后碰到了高僧并拜其为师。在顿珠所在的国度里,国王听信妖言,每年都杀属龙的孩童祭祀,属龙的顿珠被抓走,后来又被公主看中,但还是被投海祭祀。顿珠弘扬佛法,使龙神们都改邪归正。顿珠和公主重逢后,顿珠娶了公主,并继承了王位,后来终于找回了弟弟。最后,兄弟二人都做了国王,天下百姓也安居乐业。
五、《朗萨雯蚌》
藏戏《朗萨雯蚌》,亦名《朗萨姑娘》。“朗萨”是其名,“雯”意为光芒,“蚌”是十万的意思,“朗萨雯蚌”即闪耀着十万光芒的朗萨姑娘。为著名的八大传统藏戏之一,是蓝面具藏戏江嘎尔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剧目。剧本运用藏族传统的赋比兴手法,将成组成套的比喻排列在一起,或写景,或抒情;谚语、民谣、成语、格言信手拈来,精彩纷呈,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剧本的前半部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西藏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阶级矛盾,后半部宣传了因果报应的佛学教义,民间戏班通常只演前半部。
朗萨姑娘出生于现在的江孜县,她美丽动人,“脸庞犹如十五的月亮,头发就像马兰青又长,身材像翠竹一样纤细窈窕,如同迷人天仙”。她勤劳善良,出则放牧种地,入则纺纱织布,待人如三月和风,心善不伤蚁虫之命。距离朗萨姑娘家几十里地远,有一座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叫乃宁曲德寺。每年的藏历4月15日,乃宁曲德寺都要举办“乃宁仁珠”庙会,信男善女们都要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是烧香拜佛、观看藏戏,二是形同赶集、互换有无。朗萨姑娘15岁那年,跟随乡亲们一起去“乃宁仁珠”庙会出售自家编织的氆氇。或许是天意,一位叫查巴查钦的山官(地方头人)在乃宁曲德寺的二楼看戏时,于人来人往之中发现了这位美丽的姑娘,一时惊为天人。于是,这位“比海涛还要凶猛,比烈火还要炽烈,比豌豆还要圆滑,比花椒还要麻辣”的山官,将象征订婚的五彩箭插在了朗萨姑娘的后颈之上,并且蛮横地警告她“不准说飞到天上去了,不准说钻到地下去了,不准说有权的抢走了,不准说无权的偷走了。”结果毫无悬念,无助的朗萨姑娘被山官强行娶回家做了儿媳妇。山官的儿子查巴桑珠却认为“摘”来的花香不长,抢来的姑娘好不长”,疏远朗萨姑娘,朗萨姑娘被迫在山官家做佣人。朗萨雯蚌勤劳善良,查巴桑珠对她日久生情,后来两人生下了儿子拉乌达布。查巴桑珠的姐姐阿尼聂莫是在家修行的尼姑,一心想要掌管家业,针尖大的事情也不想放手。她看见朗萨雯蚌和查巴桑珠相亲相爱,深恐自己大权旁落,便挑拨离间、造谣诽谤,给朗萨雯蚌吃粗粮,穿破烂衣服,甚至诬陷朗萨雯蚌和云游僧私通。朗萨雯蚌最后因为这个“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山官父子毒打致死。
朗萨姑娘死了,善良的人民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于是编造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朗萨雯蚌死后,一缕清魂悠悠来到轮回之所,主司官见朗萨姑娘一生白石子多,黑石子少,平生无恶,便对她说,这里不是你待的地方,你还是还阳去吧。朗萨姑娘还阳后又备受山官家人的折磨,她自此看破红尘,潜心修行,终成正果,飞升天界。
六、《卓娃桑姆》
该戏为蓝面具藏戏觉木隆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保留剧目,亦是门巴戏主要传统剧目之一。据传为17世纪中晚期门巴族高僧梅惹·洛珠嘉措根据门巴族历史传说和藏族民间故事《两姐弟》创作而成。
其故事梗概如下:在曼扎岗地方,有一个国王名叫格勒旺布。他的妃子哈江堆姆是个很厉害的魔女,心地狠毒,胜过豺狼。一天,国王格勒旺布把曼扎岗所有的大臣和老百姓都集合到王宫外面的广场上,宣布他要率领众人一起到东方山顶上去打猎,在打猎过程中丢了猎犬甲查巴西,于是率众大臣去寻找。直到第二天,他爬上一座大山向四周察看时,看见东方有一片茂密的黑森林,在森林的平坝中间有一幢小房子。在小房子门前,发现了狗的脚印。在这个老婆罗门居住的房子里,国王格勒旺布意外地发现了一位仙女,穿着一身洁白纯净的衣服,肤色白皙而柔嫩,有着空行女的各种妙相。国王一见倾心,于是取出一根上等松耳石簪子,插到那位美女的发髻中间,将此婆罗门的女儿强行定为自己的妃子。这个仙女正是卓娃桑姆,为了年迈的父母免受劫难,她打消了逃婚飞到天上去的念头,做出自我牺牲,答应去做国王的妃子。三天之后,在隆重的婚宴结束后,卓娃桑姆对国王说:“人世间不管有多少快活,也不管有多少财富,都像一场春梦一样。大王,你还是皈依佛法吧!”。国王听了她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把臣子、老百姓都集中起来,宣谕道:“卓娃桑姆是一位笃信佛法的大德,从今天起,我也是信佛的人了,你们大家也要和我一样,都来信仰佛法吧!”此后,卓娃桑姆就在王宫一处极为清静的地方住下,认真地坐关修行。此后她生下了滚多桑姆公主和滚多列巴王子。他们一起虔诚信仰佛法。
但国王格勒旺布早年娶的妃子哈江堆姆,看到卓娃桑姆母子三人受到国王宠幸和爱惜妒火如焚,又加之受到亲信的女仆斯莫朗果(意思是“刺儿头”)的怂恿和蛊惑,欲对卓娃桑姆母女进行迫害。卓娃桑姆早已预知自己会遭到妖精的折磨,在依依惜别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后回到了天上。王子和公主在母亲回到天宫后悲痛欲绝,国王更是当场昏厥过去。但他们只能为远去的卓娃桑姆进行佛事祷告。此时妖女哈江堆姆把众大臣召集在一起说:“大家都清楚,国王格勒旺布曾发过宏愿重誓,说除了我,再也不讨第二个妃子。可现在,他把过去说过的话都忘掉了。他讨了卓娃桑姆,这还不算,多少年来也不来看我一眼。现在,卓娃桑姆飞走了,可是她留下的根子还在,那昏王格勒旺布也得想法子对付……”几个奸臣听了哈江堆姆的一番吩咐,就商量出一条毒计去诱骗国王。他们带了一瓶药水,利用花言巧语骗取国王的信任,让国王喝了药水并发疯。女妖哈江堆姆就趁机对众大臣和百姓们说:“现在国王发了疯病,不能治理国政,赶紧把他关到黑牢中去。”同时又派了斯莫朗果去做牢头禁子。人们看到国王闹得不像样子,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照办了。从此,女妖哈江堆姆和几个奸臣勾结,篡夺了国政。
哈江堆姆篡夺政权以后,还不甘心,又盘算着使用阴谋诡计欲将卓娃桑姆留下的两个子女杀害,意欲斩草除根,但顾虑到大臣们会反对,于是装起病来,非说是卓娃桑姆留下的两个孩子作祟所致,让大臣们去杀了卓娃桑姆的子女。她先后派屠夫、猎人、渔夫去谋害姐弟二人,但由于这些人心生慈悲,运用计谋糊弄王后而让姐弟俩逃脱。由于屠夫、猎人、渔夫的分歧,最后他们让公主逃脱,而另一狠毒的渔夫却将王子摔下山崖,在摔下的过程中王子被卓娃桑姆变化的秃鹰所救,在一只鹦鹉的带领下,秃鹰将王子带到崇信佛法的白玛金地方。该地老百姓牵来一匹宝马,配上金鞍玉辔,打着黄罗伞敲起大鼓,吹起喇叭,把王子迎进白玛金国,继承了王位,从此白玛金国的人民更幸福了。
再说大猎人把公主放了以后,劝公主越过大山到白玛金国,再由白玛金国前往萨布龙地方。公主悲悲切切地跑到山崖下面去找寻弟弟尸首,结果什么也没找到,于是流落到白玛金来了。她衣衫褴褛,形同乞丐。这时候,王子刚继承了白玛金的王位,大放布施,敬奉三宝。公主随同别的乞丐一同到王宫去求布施,在王宫里被王子认了出来。姐弟相逢,高兴当然不必说了,从此以后,公主就留在白玛金国和弟弟一起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
过了不久,他们的消息又传到了哈江堆姆耳中,她把过去从未吹过的大喇叭吹响,把从来未敲过的大鼓擂响,召集大臣和将军商议第二天前去讨伐。第二天,曼扎岗的大军都集合了,哈江堆姆穿了铠甲,手执铁弓铁箭,骑上黑色大马。她在马上獠牙龇了三次,奸臣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忠臣们心中非常悲苦,可是也没法反抗。在妖妇率领下,开进了白玛金国。白玛金国全国人民都知道曼扎岗的军队打来了,大家也在王宫外面集合起来。国王骑了飞马,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前来迎敌。
两军对阵,妖女哈江堆姆见了王子,立刻箭上弦、刀出鞘,直冲过来。王子看准了她的心窝,扯满了弓,一箭射去,把她射得头朝下,翻身落马。王子催马赶上,一脚踹住她,问道:“哼!你认识我吗?认识我是滚多列巴吗?”妖女嘴动了一下说:“大王!你是神佛,恕我有眼无珠,今天放我一次吧!我和你做个真母子。”王子说:“我的母亲是被你逼走的,我的父亲是被你逼疯的,我们姐弟二人被你先交给屠夫,又交给渔夫,再交给猎人,总想害死我们!哪一件事我会忘了?!我怎能轻易放过你!”说完,四面八方的白玛金国军民刀枪棍棒一齐上,把妖妇哈江堆姆打得像一块肉饼。然后就地挖了九层深坑,埋了下去,又在上面盖了一座宝塔镇压着。后来王子带人回到曼扎岗,打开牢狱把国王格勒旺布放了出来,把斯莫朗果这个恶奴流放到边疆,又把过去的渔夫、屠夫和大猎人找来封为大臣。格勒旺布仍然做了曼扎岗的国王,王子则回到白玛金做国王去了。从那以后,佛法兴隆,众生幸福。
七、《白玛文巴》
该剧相传为17世纪中晚期的门巴喇嘛梅惹·洛珠嘉措所作,是蓝面具藏戏觉木隆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保留剧目。在剧本末尾赞词中,说明白玛文巴就是莲花生大师的前身,西藏民间戏班一般演出的是第二段莲花生本生故事的戏。第一段在藏译经藏《甘珠尔·大乘庄严宝经》中有记载,第二段在《益世格言注解》中亦记有相似的故事。
牟笛王害怕商人诺桑的财富超过自己而夺去王位,便依奸臣之计,命商人下海取宝,借此害死商人。白玛文巴是商人的遗腹子,长大后从一位老太婆口中探知父亲被害一事的真相。牟笛王听到商人有个遗腹子,十分惊恐。派奸臣捉拿,并诬陷他父亲生前欠下债务,责令白玛文巴出海取宝,以抵父债。白玛文巴在空行女的护佑下,从龙宫取回如意宝。牟笛王又遣他去罗刹国借金锅、银匙。白玛文巴又用巧计降伏罗刹女王,取来宝物。
牟笛王见白玛文巴两次取宝生还,无可奈何。他见金锅能凌空而起,遨游四方,便让白玛文巴带他去观看罗刹国景致。白玛文巴乘机将牟笛王推下罗刹国摔死,然后带着宝物飞回王宫,接替王位。剧本以罗刹国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人与魔搏斗、正义与邪恶斗争的壮丽诗篇。
第二节格萨尔藏戏
藏戏《格萨尔王》是安多地区最主要、最经典的戏剧节目,尤其是果洛地区,对此剧更是情有独钟。在果洛地区“格萨尔藏戏”仍然保留着说唱文学输入戏曲的初始形态。所有的戏曲史著,都认定戏曲文学同说唱文学具有血缘关系。说唱文学作品经过整理、改编,而后搬上戏曲舞台,这已是戏曲史的定论。
说唱文学输入戏曲文学的方式是多样的,或整理与改编、或节选、或原样照搬。而“格萨尔藏戏”的演出形态便是节选,使该剧的特点或原始而古朴,或神奇而浪漫,或气势磅礴,或严谨、和谐,从而形成了格萨尔藏戏独特的艺术形态。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在藏族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英雄史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以浩瀚的内容和宏伟的结构成为与荷马史诗齐名的英雄史诗。它集藏族古代部落时代的军事、政治、民俗生活于一体,完整地再现了藏族古代部落生活的完整面貌。它不但流行于藏族地区,而且流传到了国内的蒙古族、土族地区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等地区。它是我国享誉世界的一部英雄史诗。
一、《格萨尔》藏戏的形成和发展
藏族大学者毛尔盖·三木旦认为藏族史诗中的英雄格萨尔出生在多康地区。他认为格萨尔所属岭的家族是源于古代藏族六大氏族之一的穆布董。董·热叉于布有三个儿子,分别占据了玛曲河的上中下三部地方,子孙繁衍,形成了一个大部落,此后出现了众多英雄到董·曲彭纳布时,得异母三子,于是在岭地便出现了长、仲、幼三系。此后,他们的后代得到了大的发展,部落强大财力俱全,声名日盛。穆布董氏的后代所在的这个大畜牧部落被称为岭部的原因在于,该部落富裕强盛,威名远扬,人们便议论纷纷,故有名“冷加”。岭的后代传至嘎贾路时,娶北地公主为妃,生了噶贾路,僧姜珠牡,后成为雄狮大王之妃。
《安多政教史》记载:“格萨尔王生年有铁鼠年(1000年)和水蛇年(993年)两种说法,但这两种说法不论哪一种都属于第一个绕迥前的60年之内,这从邀请朗·菩提折科和米底、扎尼纳格底讲经及修建寺庙也可知道”。许多藏族学者认为格萨尔诞生在西藏分裂后群雄竞争、各占一方的时代。藏族分裂时期,周边的非藏系部族得知藏地势衰无主,便抢劫侵扰西藏。而此时卫藏无军力强大之部,卫藏的几个大部落便鼓动多康的俱路英雄联合,并提议军力强盛的格萨尔王出击,因而爆发了大食与岭国的战争。最后,格萨尔获胜。格萨尔还摧毁了当时侵扰西藏的一些汉地城镇,这些遗址在阿坝、桑迦、若尔盖和甘南等地都有。根据史诗分析格萨尔共打了18场战争,统治了玛曲河流域上中下三部及多康全境,藏地基本上都归其所有。格萨尔死后,岭势力逐渐衰败,但其后裔和余部还有一些传下来。德格的岭仓土司是岭僧钦王之后裔,《岭仓世系》记载:“从色·扎纳孜杰至岭·古司王之间,共经历了四十代。”现在在岭仓土司的家乡还有过去岭·格萨尔的营寨遗址及格萨尔的兵器、象牙印鉴等。
而《格萨尔王传》是根据格萨尔的这些事迹在民间不断传唱加工最后形成的史诗。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集藏族部落制度、文化习俗、族群关系等于一体的说唱体艺术。是藏族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形态的丰富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格萨尔》是一部饮誉世界的英雄史诗。这部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英雄史诗,得到了“当今世界惟一活着的最长的史诗”和“东方《伊利亚特》”的最高褒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后来以《格萨尔王》文本为基础,出现了格萨尔王藏戏。青海果洛是格萨尔说唱的摇篮,也是格萨尔藏戏最为兴旺的地方。该地的藏戏主要以演“格萨尔”史诗故事为主,亦称为果洛“格萨尔”藏戏。它源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左钦寺(也称大圆满寺),其寺历史悠久,尤以表演“格萨尔”藏戏闻名,其中与德格县相近的塞达县受其影响,也表演“格萨尔”藏戏,而青海果洛与其相邻,果洛格萨尔藏戏便由此传入。
格萨尔藏戏的发源地在佐钦寺。格萨尔藏戏是第五世佐钦法王土登·曲吉多吉于19世纪末创编的。现存于佐钦寺的80多具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面具,是第五世佐钦法王根据自己的清静显现而制作,从那时到现在,西藏其他各寺庙、各地方的格萨尔藏戏面具造型都是以佐钦寺的面具作为参照制作的。格萨尔藏戏在戏曲的编排上除了具有浓郁的西藏地方戏曲特色之外,第五世佐钦法王还将藏传佛教的金刚舞融入其中,使得格萨尔藏戏不仅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教育性,还有殊胜的加持力。从此,格萨尔藏戏从佐钦寺开始传扬到青海等各地的佐钦寺分支寺庙,然后逐渐传播到藏区各地,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由于佐钦寺是藏戏格萨尔的发源地,所以出现过许多研究和撰写格萨尔藏戏的专家学者。其中最著名的有第一世佐钦法王白玛仁增、佐钦巴珠仁波切、堪钦白玛班扎、米旁仁波切和第五世佐钦法王。第一世佐钦法王撰写了《格萨尔王传》中的分部本《岭分达色财宝》;巴珠仁波切著述了分部本《辛丹之争》;堪钦白玛班扎著述了《雪山水晶宗》;米旁仁波切编写了格萨尔王护法经并创作了《岭舞之歌》等赞颂格萨尔王的诗歌;第五世佐钦法王编写了格萨尔王护法经并创编了格萨尔藏戏。每年的藏历2月1日,措钦寺僧众们都要于清晨念诵格萨尔王的仪轨,然后在白天跳格萨尔藏戏。佐钦寺的格萨尔藏戏堪称历史最悠久、最为标准,因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众前往观看。
随着措钦寺格萨尔藏戏的发展,其声名远播到其它藏区,由于青海果洛地区与措钦寺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的毗邻成为格萨尔藏戏影响最大的地方。青海果洛“格萨尔”藏戏演出风俗与“格萨尔”说唱艺术一样,在青海果洛源远流长。果洛格萨尔藏戏的演员全部由寺内僧人担任,俗人群众一概不参与。在演员的选择上,注重人的天赋,选择一些聪明伶俐、好学上进、长相端庄的僧人,女角则选择扮相漂亮的僧人男扮女装。春节期间,各寺活佛就端坐在寺前广场一侧廊檐下的法座上,主持本寺格萨尔藏戏表演。剧目均以《格萨尔传》史诗为主,由果洛各寺院的活佛依据《格萨尔王传》和《格萨尔故事》节选改编,并由他们兼导演。主要有《赛马称王》《天岭卜筮》《英雄诞生》《十三轶事》《霍岭大战》等剧目。各寺的格萨尔藏戏表演,经过无数代艺人的探索与发展,都形成了自身的显著特点,即保留了说唱文学的艺术形态。除了果洛以外,格萨尔藏戏也向青海其它地区、甘肃、西藏、四川其他藏区传播,形成了各地格萨尔藏戏团。
二、《格萨尔》藏戏的分类
格萨尔藏戏按照藏戏表演方式和选择场地一般可以分为马背藏戏和广场藏戏两种。
(一)《格萨尔》马背藏戏
这是在马背上表演的一种格萨尔藏戏艺术形式,它结合了藏族马文化的一些技巧和特点,通过马背展现整个戏剧情节,使骑术和整个剧情浑然一体,增加了格萨尔藏戏的可观赏性。马术在戏剧中对主题的衬托,使得格萨尔藏戏具有游牧民族特点。演员在游牧过程中形成的骑马技术在表演中得以呈现,马背上每角必唱、念、舞、做等,融马术和表演于一体。整个圆场、绕场和过场皆在演出广场外围,利用崇山峻岭、河流草原、马匹进行表演,表示戏剧中的人物在行路、追逐、讨伐等情节。通过演员骑马在内外场的行走,实现舞台空间的转换,表现格萨尔王在不同场景中叱咤风云的情景。整个表演风格动感强,背景跨度大,场面壮观,气势恢弘,表现出藏族游牧生活的浓厚气息。
(二)广场《格萨尔》藏戏
广场“格萨尔藏戏”与藏族早期藏戏相似,具有戏曲的种种虚幻特点。受游牧生活流动性强的限制,格萨尔藏戏的舞台基本上都设在空旷的草原上,没有随戏剧情节的发展而变换不同的场景,完全是以演员自身的表演来体现场景的转换。如《赛马称王》一剧的表演,场地内的一张木质长凳,便是格萨尔赛马称王的宝座,也是剧中唯一的道具,全靠演员的精湛技艺,表现骏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情景和格萨尔赛马称王的情节。演员模仿格萨尔骑马的动作,既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主人公骑马的姿势,又加入了优美的舞蹈动作,这一系列的表演形式固定下来成为藏戏程式化的表演动作。
三、《格萨尔》藏戏的剧目
措钦寺格萨尔藏戏主要由《赛马登位》《刀日洛解》《普金普六独秩》《龙达》几部组成,而其它寺庙演出的《岭·格萨尔王传》除《赛马登位》外,主要有《岭国三十员大将》《岭国统帅格萨尔王、七大勇士、十三位岭国王妃》《岭·格萨尔王·王妃珠姆和十三种畏马战神、鹞、雕、狼》等几部组成。《格萨尔王传》剧中有一百多个人物角色。戏中,格萨尔王身着金黄缎袍、头戴王冠;大臣们身着氆氇,头戴虎豹等动物皮帽。戏剧角色化妆浓厚、服饰极豪华。装饰多种贵重金银珠宝、并以佛教护身符、宝刀、剑、哈达等为道具。在特定剧目中表达动物形象时,皆用动物面具加以形象化表演。如在表演《龙达》时使用动物面具,面具造型有狮子、鹿、仙鹤、豹、熊、鹰、虎等二十二种动物。措钦寺《岭·格萨尔王传》藏戏的一大特点就是边演边对歌说唱,而其它地方的格萨尔藏戏只是跳演,不对歌说唱。
四、果洛《格萨尔》藏戏的演出特点
(一)演出时间。每年春节期间,为了欢度节日和其它佛事活动,果洛格萨尔藏戏并排开演。一般从正月初三至初七表演,共演出五天。
(二)演出地点。由于许多藏戏都由寺院组织安排,所以藏戏一般是在寺内场地演出。有的寺院所处地域比较狭窄,有时也将演出地点选在开阔的草原地带。对于马背藏戏来说,要有马匹活动的地方,对场地的要求较高。
(三)唱腔。果洛《格萨尔》藏戏在演唱时,用鼓、竹笛、唢呐、三弦琴、手风琴等伴奏,以说唱为主,一边说唱一边表演。演唱风格独特,唱腔浑圆低沉,苍凉悠扬。大体上分为格萨尔调、诵经调、道歌调和民歌调。格萨尔调与道歌调,浑厚而低沉,为王臣演唱的曲调;民歌曲调一般为妃、仙女演唱,其唱腔悠扬、婉转,具有浓郁的藏族民间小调的韵味。
(四)乐器。果洛《格萨尔》藏戏的音乐器材和伴奏方式受到了藏传佛教音乐的影响,音乐器材主要以打击乐和吹奏乐为主。打击乐以鼓、钹、锣为主,吹奏乐器以唢呐、海螺、竹笛等为主。
(五)果洛《格萨尔》藏戏的表演程式
格萨尔藏戏具有独特的说唱艺术特点。演出开始,乐队伴奏,鼓钹声之后,解说人以说唱的方式介绍剧情和人物,与此同时,人物登场。
第一场:由解说人说唱:
觉如定居玛麦时,朗曼噶姆下天旨,
觉如智降假预言,超同宴请各路君。
这一段说唱是介绍人物和即将发生的故事内容,同时演员要运用动作诠释说唱内容,类似于哑剧表演。
首先,子觉如(格萨尔少年时期的名字)与母亲上场,通过一番动作表演,展现了格萨尔母子在玛麦时过着以“挖人参果”为生的贫穷生活。之后超同着白色戏装,白面白发白须手持马鞭与经书,骑马从远处山坡处入场,下马径直走向长凳端坐于上,专心虔诚修“马头明王法”。此时,觉如变成红色马头明王。没有舞蹈动作,也没有唱腔。其表演动作,虽来源于生活,但在这里却成为说唱中表现戏剧行为的特殊形式和技巧。
第二场:解说人说唱:
岭国众将聚达塘,苏青魏马邀诸君,
超同倡议行赛马,总管叔叔做决定。
说唱的同时,广场外山坡上,岭国各路英雄骑马直奔表演场地,下马后,将马拴在表演前置好的拴马绳上,在超同两侧席地而坐,然后,超同用“道歌”的曲调吟唱马头明王降下预言的经过,下达举行赛马的诏令。
第三场:解说人说唱:
白岭英雄赛马会,珠牡介绍人和马,
觉如智考卦与医,武将宝篇从此述。
这是令人振奋的一幕。远处山坡上各路英雄威风凛凛,人马汇集,俨然等待号令。此时,随着一阵鼓钹声,他们骑着战马从山坡上蜂拥而下,山洪奔泻似的在这片草原上奔腾,前呼后应。格萨尔疯狂地向前奔驰,他要去擒住那魔臣,根除妖魔,解救黎民百姓。他骑着枣红色的神马急速追上骨如(小丑,类似于戏曲中的丑角),来到表演场地,在马背上唱、念、舞、技等,神马跃起后蹄,用肋一拐,将骨如的驼背马抛掷到泥坑中。这时,骨如爬起,急忙上马,跳跃力过轻,从马屁股上滑下,再跳跃上马,又因用力过重自马脖子上摔下。动作诙谐滑稽,引人发笑,类似唐宋时期的“参军戏”。之后,格萨尔又勇往直前追上美男子全巴鄂鲁,继之追上卦师、神医,在马背上智考卦师与神医,最后追上总管贾察,又追上超同,智斗超同。识破蒙骗自己与百姓的花招后,终于赛马夺得宝座。此时此刻,珠牡率领岭国姐妹骑马至场地右边,下马观看各路英雄赛马。在表演赛马过程中,演员们都要从表演场地向山坡骑马绕行一周,象征“追逐”,相当于汉族戏曲中的“跑圆场”。此外,其表演中的摔打跌扑等技,虽来源于武戏,但在这里却成为说唱中表现激烈冲突行为的特殊技巧,即把武术和杂技表演生活化,并非按照戏剧表演的要求,舞蹈化或艺术化。
第四场:解说人说唱:
觉如赛马夺宝座,改名雄狮格萨尔王,
珠牡丹喜敬庆功酒,岭国上下满吉祥。
现今邪恶病与魔,往年凶后部众多,
非意危害皆散去,吉祥如意满世界。
幡幢与法号的仪仗缓缓出场列队于场地两侧,随着鼓钹声,马蹄声由远及近,在一队骑士的簇拥下,身披威武甲胄的格萨尔骑马登场,身后诸将领以慢镜头般的动作逐一亮相。珠牡率领姐妹们像仙女下凡,骑着骏马,手捧哈达与庆功酒跟随其后,她们马步轻快,像是踏着节拍。
此时,格萨尔赛马已取得王位,他轻快地下马,径直走向宝座并端坐于宝座上,各路大将分坐于格萨尔左右两侧,他们一段一段轮番演唱,珠牡则下马敬献哈达与庆功酒,青年男子边歌边舞,庆贺吉祥洒满人间。
在这里,奔腾的马队、雄浑的马蹄声、苍劲的嘶鸣声,与《格萨尔王传》的传唱声、鼓乐声在辽阔的草原上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再现了古战场,让唐卡、壁画和雕塑中呈现的格萨尔形象复活,成为世间罕见的艺术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