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戏(E眼藏地行 卷四)
20312600000007

第7章 藏戏的人物角色

藏戏中没有如汉地京剧等其他剧种中角色行当的分工,戏班中一般只有剧情讲解者、演剧者、喜剧者、祝福者、伴唱伴舞者等。经过长期的发展,藏戏剧目增多,演出人物角色复杂,已形成了藏戏特有的各种角色。在此,以蓝面具藏戏为例对其角色进行说明,其它藏戏中的角色也基本大同小异,只是有的出现了地方特色。藏戏中蓝面具藏戏发展最为丰富,戏中角色就有十四种。

男青年角色:男青年形象来自所展演的角色在特定时期内的服饰打扮。通常在戏中扮演年轻的国王、王子或贵族青年。其衣着华丽明亮、富贵艳丽、气宇轩昂。如《文成公主》中的松赞干布等角色,其打扮模仿吐蕃时期宫廷人物的穿着。

男老年角色:一般扮演戏中年岁较大的人物,如老国王、大臣、头人老爷等人,其服饰、动作方面极尽老练、稳重、威严,表演行动要求符合老年人迟缓、稳妥的特点。如《诺桑法王》中的老国王诺钦、《朗萨雯蚌》中的头人老爷查钦等人物。

男配角:一般扮演男主角的陪衬,在戏中属于配角,是生活中仆人侍从等人物,一般在戏剧反映的历史场景中无直接作用的人物。在戏中通常是男性侍佣或“龙套”人物。他们的戏份一般很少。

女青年角色:是作为藏戏中女性显要人物或者是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出场。其衣着打扮雍容富贵、绚丽多彩,彰显了人物高贵典雅的气质和现实家庭生活中乐于担当的情怀。在藏族文化中女性代表慈悲、善良,如佛像中的绿度母、观音等形象。女青年一般扮演仙女或空行母、农家女、鹿女、贵妇人、公主等人物。如《苏吉尼玛》中的鹿女苏吉尼玛、《诺桑法王》中的仙女云卓拉姆等。

女老年角色:女老年角色代表社会身份中的王后和母亲等,是女性中对历史生活或藏族宗教体系发挥显著作用的女性人物。其演唱和叙说要求稳重、端庄、娴静。如《诺桑法王》中的王后甲嘎拉姆、《白玛文巴》中的母亲拉日常赛等。

女配角:扮演在历史或生活场景中居于附属地位的女性,是女主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和智囊人物,可以说三个女子一台戏是对人类群居生活的社会学解释。一般是女侍佣、嫔妃、女伴、陪娘等角色,除个别戏外,在剧中基本上是“龙套”,仅为陪衬,侍立一旁,没有一句台词和唱词。

反派主丑角:主要扮演反面人物,是伦理观念中被定为恶、丑或者是邪恶的势力,其面具和服饰造型怪诞、离奇、丑陋。根据人们的审美观念,塑造的反人类道德或一般生活常识的形象。一般是扮演巫师、咒师、妖后、魔妃等形象,这些形象是被社会否定的。为了让反面人物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跃入戏剧场景中,该角色在剧中有较多的戏,重说、俑、舞、表诸功,其插科打诨、诙谐幽默的表演均需有高深功夫。如《诺桑法王》中的巫师哈热、《卓娃桑姆》中的魔妃哈江堆姆等。

反派次丑角:是居于反面主丑角之下的人物,是该人物的帮凶,对主角人物的恶行的进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反面角色的恶行得以顺利进行的走卒,甚至对事件的发生起着决定作用。如扮演主丑角手下的管家、大臣、嫔妃、舞女等人物。他们的戏往往浓墨重彩,有的甚至超过主丑角。由于是反面次丑角,他们的社会身份低微,所以在表演上不拘一格,表现丰富,表演滑稽夸张,任意、自然。通常以夸张的道白、韵念和舞蹈身段进行表演,一般都有一套固定的动作和表演戏路。

小丑角:扮演反派丑角手下的鹰犬、助手、帮凶、打手等。戏中常与反派丑角连在一起,互相配合表演。注重以道白和念诵做滑稽表演,如对上谄媚奉承,对下心狠手辣。其刻画、模仿人物形象生动、准确。演出中有时离开剧情,作即兴表演,或与观众嬉戏打闹,或模仿、夸张、歪曲演员的表演动作,以制造喜剧效果。

正丑角:指剧中普通的正面角色。他们常以喜剧的手法,表现正面人物战胜丑恶势力,显示其聪明才智和诙谐幽默的性格。

穿插角色:指根据剧情需要偶尔穿插进来的角色。其戏虽不多,但又为剧情所必须。如《诺桑法王》中的仙翁和青年渔夫。

动物角色:指戏剧中具有寓言性、神佛化身的动物、灵怪等。

伴唱伴舞角色:指开场时出场的温巴、甲鲁、拉姆三类演员和其他在正戏中不饰演角色的演员。他们在全剧中要始终为正戏角色伴歌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