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上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7800000024

第24章 礼记(5)

柳宗元同情他,并问他:“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远比不上交租赋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我家住在这个地方,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贫困,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不够交租赋,只得到处迁徙[3](xǐ),死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然而我却因为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处狂喊乱叫,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就算完事儿了。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有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威胁!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的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柳宗元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

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

注:

[1]招募:征召募集。

[2]租赋:田租,赋税;租税。

[3]迁徙:迁移。

鲁人有周丰也者

【原文】

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请见之【执:拿着。挚(zhì):古人相见时所带得的礼物。之:代周丰。】,而【而:表转折,但,却。】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其:岂,怎能。已:停止。】夫?”使人问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有虞(yú)氏:古代部落,首领为尧、舜、禹。未:没有。施信于民:进行信义的教化。信:信任。】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夏后氏:古代部落,首领禹建立了夏朝。施敬于民:进行诚敬的教化。敬:敬重。】之,何施【何施:怎样的正教。】而得斯【斯:此。这里指代信任和尊敬。】于民也?”对曰:“墟【墟(xū):废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施哀于民:不教百姓悲哀。】而民哀;社稷宗庙【社稷(jì)宗庙:这里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寺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殷(yīn)人:殷代统治者。畔(pàn):同‘叛’,反叛。】,周人作会【作会:举行盟会。】而民始疑。苟无礼仪忠信诚悫之心以莅【悫(què):质朴。莅(lì):君临。】之,虽固结【固结:安定团结。】之,民其不解乎?”

【译文】

鲁国有个叫周丰的人,鲁哀公带着礼物去请求见他,他却不见。哀公说:“难道我就此罢休吗?”于是哀公派使者去请教周丰说:“虞舜没有对百姓进行信义的教化,而百姓却信任他;夏禹(yǔ)没有对百姓进行诚敬的教化,而百姓却敬重他。那么,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敬重呢?”周丰回答说:“在先民的废墟和坟墓之间,不教百姓伤心,而百姓自会伤心;在供奉谷神和土神的宗庙里,不必教百姓敬重,百姓自会敬重。殷代统治者曾用誓言约束民众,而民众却背叛了他们;周代的统治者曾举行盟(méng)会来团结民众,当时百姓是团结安定了,但最终百姓还不是离散了吗?”

【师说】

周丰举正反事例对比,告诉哀公只有身教重于言教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敬重,也就是要求别人要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对一个人的教育,言教只是手段,而更重要的手段是通过自己的示范,影响别人。言教只是一时,而身教是时时刻刻,潜移默化,更能让人学习和接受。

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关键是自己要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以说教者的身份与别人对话。

【知识卡片】

鲁哀公(?—前468),名蒋,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为鲁定公的儿子,承袭鲁定公担任鲁国君主,公元前494至前468年在位,共在位二十七年。

【故事链接】

陆陇(lǒng)其帮妇教子

陆陇其以孝闻名。据说,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京城考试,一听说父亲去世了,立刻赤足步行往家赶。到了家里,日夜哭泣(qì),每天也不入内室,只是席地而卧。

他在灵寿当知县的时候,为政清廉,深得人民爱戴。有一天,一位老妇人来告她的儿子不孝,那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陆陇其对老妇人说:“我还没有小仆人,你的儿子可以暂时来帮忙,如果我找到合适人选了,我就给他施用杖刑然后遣送回家。”

从此以后,这位青年每天侍奉在陆陇其左右。每天早晨,陆陇其都恭(gōng)候[1]在自己老母的门外,等母亲起来了,就照应着母亲梳洗、吃早饭。午饭的时候,他在旁边服侍着,时常逗母亲开心。母亲吃完了,他才吃剩下的东西。晚饭也是这样。如果有点空余时间,就陪着母亲,讲些故事让母亲高兴。母亲稍有不适,就立刻找医生,买药煎(jiān)药,几夜不睡也不知道累。

这样过了几个月,这个青年跪在陆陇其面前,请求回家看望母亲。陆陇其问:“你不是和母亲不和吗,为什么还要看她呢?”这位年轻人哭着说:“过去我不懂事,对母亲不好,现在好后悔啊!”

于是陆陇其让他们母子相见,两人抱头痛哭。青年和母亲回家后,与以前判若两人[2],后来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

注:

[1]恭候:恭敬地等候。

[2]判若两人:一个人前后的表现截然不同。

季孙之母死

【原文】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吊:吊唁(yàn),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焉,阍人为【阍(hūn)人:看门人。为:因为。】君在,弗内【弗:不。内(nà):同“纳”,使进入。】也。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入:进入。厩(jiù):马圈。修容:改变装束。】焉。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乡者:刚才。告:通报。】矣。”曾子后入,阍人辟【辟(bì):同“避”,躲开。】之。涉内霤【涉(shè):来到。霤(liù):房屋,内霤指房子里面。】,卿(qīng)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公:鲁哀公。等:级,这里指台阶的层次。揖(yī):作揖,拱手行礼。】之。

君子言之【言:评论。之:代这件事。】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

【译文】

季孙的母亲死了,哀公前来吊唁。曾子和子贡也来吊唁,由于国君在这里,守门的人不让他们进门。曾子和子贡到马圈里把仪容修饰了一番。子贡先走进去,守门的人说:“刚才已经通报了。”曾子随后进去,守门人让开了路。他们进入室中央,卿大夫们都离开原位来迎接,鲁哀公也从台阶上走下一级,向他们拱手行礼。

君子评论这件事时说道:“尽力整理好仪表,这样才能畅通无阻啊!”

【师说】

本文用曾子和子贡的例子,说明尽力整理好仪表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在无法证明人物身份的古代,人们只能借助外表服饰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所以,一个人的仪表,有时直接关系到别人对他的判断和印象。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我们每一个人在追求心灵美的同时,也要追求外表美,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知识卡片】

男子称氏不称姓

在春秋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氏的一个重要由来就是以祖父的名或者字为氏,比如仲孙氏就是以他们的祖父——庆父的字公仲(也叫共仲)为氏的。

【故事链接】

爱因斯坦与司机的故事

美国有许多大学争相邀请爱因斯坦去演讲,爱因斯坦每天就为这些学术演讲来回奔波,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爱因斯坦有一位专职司机理查,为人十分风趣。他每天把爱因斯坦送到会场以后,就坐在观众席听演讲,而且每次都凝神倾听,直到散会。在台下做了二三十次观众以后,这位司机突发奇想,竟向爱因斯坦建议:“我已经听过您二三十次的演讲了,您的演讲内容我可以完全背下来了,不如下一次演讲就由我来代替您,让我穿您的西装,一直说到被发现为止,好不好?”同样幽默风趣的爱因斯坦回答他:“好呀,反正认得我的人也不多。”

于是在一场演讲前,理查就穿上爱因斯坦的衣服,一本正经地坐在汽车后座上,爱因斯坦假扮成司机,坐在驾驶席上开车,一路驶向演讲地点。

理查把爱因斯坦演说的表情模仿得惟妙惟肖(xiào)[1],对于相对论的解说也没有任何差错,当他结束演讲、准备走下台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台下有位教授打扮的先生突然站起身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叫他解释“相对论”。真正的爱因斯坦略为吃惊,但他仍穿着司机的服装,静静地坐在会场一角。台上的冒牌爱因斯坦则不慌不忙,轻松地对那名教授说道:“哦,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就叫我的司机给你回答好了。”真正的爱因斯坦穿着司机的服装,走上讲台,对教授所提出的问题作了圆满的解释。

注:

[1]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

【原文】

赵文子与叔誉观【叔誉(yù):即羊舌肸(xī),晋国大夫,字叔向。观:巡(xún)视。】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作:起。这里是复活的意思。】也,吾谁与归【吾谁与归:吾与谁归。我追随谁呢?】?”叔誉曰:“其阳处父【其:大概。阳处父:晋国人名。】乎?”文子曰:“行并植于晋国,不没其身,其知不足称【并:专断。植:同‘直’,刚直。没:终。知:同‘智’,智慧。称:称道。】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见利【利:利益。】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则:效法。随武子:卿大夫,即士会,字季。】乎。利【利:谋利益。】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遗:遗忘,抛弃。】其友。”晋人谓文子知【知:了解。】人。文子其中退然【中:身体。退然:柔弱的样子。】如不胜衣,其言呐呐然【言:说话。呐呐(nè)然:言语迟缓的样子。】如不出诸其口。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举:推荐。管:锁钥。管库之士:管理所藏的小官。】七十有余家。生不交【交:同“徼”,求。】利,死不属【属:同“嘱”,托付。】其子焉。

【译文】

赵文子和叔誉一同去巡视九原(晋国的墓地)。赵文子说:“死者如果能复活,我该跟随谁呢?”叔誉说:“跟随阳处父大概可以吧?”赵文子说:“他在晋国专断刚直,不得善终,他的才智不值得称道。”叔誉说:“那跟随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呢?”赵文子说:“他见到利益就不顾自己的国君,他的仁德也不值得称道。我还是跟随武子吧。他能帮助国君谋利益,又不忘顾全自己;既为自己打算,又不遗忘抛弃朋友。”晋国人称赵文子很知人善用。赵文子身体柔弱,穿的衣服好像都能把他压垮,说起话来迟钝(dùn)得像说不出口一样。他为晋国推荐(jiàn)了七十多个管理仓库的小官。这些人生前不贪求私利,临死时也没有托请谁照顾自己的孩子。

【师说】

在赵文子和叔誉对已逝人物的点评中,我们看到了赵文子的“知人”和清廉。

为官清廉是一种美德。当官者不仅要时刻为百姓着想,为老百姓谋福利,而且应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不论在哪一个朝代,为官清廉者总能得到后人的颂扬,而贪污腐化者总是受到世人唾(tuò)弃。

【知识卡片】

古代人谈廉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论语·子路》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隋·王通《中说》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保初节易,保晚节难。

——宋·朱熹《名臣言行录》

【故事链接】

晏(yàn)子辞千金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了。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1](cì),恩泽遍及父母兄弟,亲戚(qī)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将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的君主桓(huán)公用五百里的土地和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而你却推辞不肯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错了,我是对的吧?”再次拜谢而不接受。

注:

[1]赏赐:旧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