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上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7800000025

第25章 礼记(6)

发虑宪

【原文】

发虑宪【发:启发。虑:思虑。宪:法则,规则。】,求【求:征求。】善良,足以闻【(xiǎo)闻:小有名声。,小。】,不足以动众【动众:感动大众。】。就贤(xián)体远【就:接近。体:亲近。远:疏远的人。】,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欲:要。化:教化,教育。民:大众。成:形成。俗:风俗。】,其必由学【学:指教育。】乎!

【译文】

启发合乎法则的思考,征求德行善良的人,只能做到小有名声,却不足以感动大众。如果接近贤者,亲近疏远的人,就能够感动大众,却不足以教化大众。君子如果要教化大众,形成良好的风俗,就必须从教育着手。

【师说】

古代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民顺从,形成良好的风俗。教育与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人把教育提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之上。

教育能使人民变得聪明,使国家繁荣富强,使整个社会文明、进步,对每一个人和整个国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知识卡片】

本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一篇完整地阐述教学原理的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反映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施教方针,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故事链接】

秦王的故事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dòu)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1](jiàn)?”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jiàn)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2](dí gu)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做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chì)新的,任用老的啊!”大家听了,都哑口无言。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真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注:

[1]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2]嘀咕:小声说,私下里说。

玉不琢,不成器

【原文】

玉不琢【琢(zhuó):雕琢。】,不成器【器:器物,用具。】;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是故:因此。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教学为先【教学:教育。先:首要的事。】。《兑命》【兑(duì)命:《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曰:“念终【念终:始终想着。】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其:表推测,大概。之:代词,代“念终始典于学”。谓:说。】!

【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做成美丽的玉器。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尚书·兑命》中说:“自始至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师说】

玉石是天然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包含了潜在有用成分和价值的玉石都要经过打磨才能成为器物,我们每一个人,更要通过长期的学习,不断发掘自己的天赋,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知识卡片】

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故事链接】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腿锯掉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非常疲倦时他便上床休息一会儿。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就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由于他少年时勤奋读书,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虽有嘉肴

【原文】

虽有嘉肴【嘉:美好。肴(yáo):带骨头的肉。】,弗食,不知其旨【旨:甘美的味道。】也。虽有至道【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其:它。善:好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不通。】。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反:自我反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强(qiǎng):勉励。】也。故曰:教学相长【长(zhǎng):促进。】。《兑命》曰:“学学半。”【学(xià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xǐng);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师说】

本则通过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正确,得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结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和教与学能相互促进。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拿来梨子,亲口尝一尝……”通过实践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在学习中要勤于实践,乐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丰富自己。

【知识卡片】

关于实践的名言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故事链接】

张衡观天象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张衡父亲早逝,因此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据史书记载,他十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shè)猎[1]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jī),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又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jí)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mò)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注:

[1]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古之教者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lǘ)。塾(shú):闾中的学校。】,党有庠【党:五百户为党。庠(xiáng):设在党中的学校。】,术有序【术(suì):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有学【国:京城。学:太学。】。

比年入学【比年:每年。】,中年考校【中年:每隔一年。考校:学校考试。】。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给经书断句。辨志: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视敬业乐群【敬业:专心于学业。乐群:乐于合群切磋(cuō)。】。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论学:对学问的见解。取友:对朋友的选择。】,谓之小成【小成:小有成就。】。九年,知类通达【知类通达:知识畅达,触类旁通。】,强立而不反【反:违反。】,谓之大成【大成:大有成就。】。夫然后足以化【化:教化。】民易【易:改变。】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说:同“悦”。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记》:记言记事的书。】曰:“蛾子时术【蛾(yǐ)子:‘蛾’同‘蚁’,小蚂蚁。术:学习。】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

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太学。

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爱好。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博学和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huò),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他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向往来到他身边(得到教诲),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宗旨。《记》书上说:“应学习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师说】

本则介绍了古代教育的办学方式、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从中可以看出学习是多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学习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即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习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知识卡片】

古代考试——科举

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明朝时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故事链接】

岳飞论马

岳飞是个智勇双全的大将军。他久经沙场,英勇善战,当然对坐骑很重视,什么样的马是好马,什么样的马不好,他一看便知。

有一次,宋高宗和岳飞谈起马来,问道:“你认为什么样的马是好马?良马和劣马的区别是什么呢?”

岳飞想了想说:“我以前有两匹坐骑,都是上好的马。”

宋高宗问:“怎么见得?”

岳飞说:“那两匹马食量都很大,每天要喂几担草料,外加几升豆子,还要选非常好的精饲料,稍稍差些,它便不吃。除此之外,那两匹马喝的水也很讲究,不清洁的泉水不喝。

每次遛(liù)马,先要给它们配戴好马鞍,然后放开缰绳,看它撒开四蹄,奔跑起来。起初,并不很快,一溜小跑,跑出去约百里之外,开始加速,鬃(zōng)毛乍(zhà)起,头高昂起,喷着响鼻,越跑越快,三个时辰,就能跑二百多里。

长途奔跑之后,卸下马鞍,毫无疲劳之感,既不出汗,也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宋高宗又问:“那么不好的马又怎样呢?”

“不好的马食量要小得多,就比如我现在的坐骑,每天几斤粮就足够了,对食物的优劣、饮用水的质量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每次遛马,一骑上,便能感到马毫无精神,缰绳还没抖开,就懒洋洋地跑起来。跑不了百十里地,就气喘吁吁,汗流成河,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这样的马当然算不得好马。”

高宗说:“看来马的好坏在先天素质,也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岳飞道:“是的,好马在饮食上要求精当,且食量很大,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能量抗御疲劳,有耐力。而劣马吃不进很多饲料,身体素质就差,跑不了多远就疲劳不堪。如同人一样,装进头脑里的知识越多,人就越聪明,越有才智。”

大学之教也

【原文】

大学之教【教:教学。】也,时教必有正业【时教:按照时序教学。正业:正式的课业。】,退息必有居学【退息:课后休息。居学:在家休息时的学习。】。

不学操缦【操缦(màn):学习弹奏杂乐。】,不能安弦【安弦:懂得音乐。】;不学博依【博依:各种比喻】,不能安《诗》;不学杂服【杂服:各种服饰。】,不能安礼;不兴其艺【兴:重视。艺:指各种技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藏:怀抱,意指心里念着。】焉,修【修:研习。】焉,息【息:休息。】焉,游【游:闲暇(xiá)。】焉。夫然【然:这样。】,故安其学而亲【安其学:理解课业。亲:亲近。】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信其道:信守正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是以:所以。虽:即使。辅:指朋友。反:违背。】也。《兑命》曰:“敬孙务【孙:同‘逊’,谦虚。务:必须。】时敏,厥修乃来【厥(jué)修:修行。来:到达。】。”其此之谓乎!

【译文】

大学教学要按照时序进行。必须有正式的课业,课后休息时也得有课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