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上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7800000023

第23章 礼记(4)

[2]教诲(huì):教育教导,使人进步。

[3]鞠躬:弯身行礼。

[4]咎由自取:灾祸、惩罚是由自己招来的。

陈子车死于卫

【原文】

陈子车【陈子车:春秋时齐国大夫。】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大夫:为卿大夫处理家务的总管。下文的“宰”与此相同。】谋以殉(xùn)葬,定而后陈子亢【陈子亢(kàng):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已:止,终止。】,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二子:指陈妻和家宰。】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弗(fú):不。果:果然,结果。】用。

【译文】

陈子车在卫国死了。他的妻子和家里的总管打算用活人为他殉(xùn)葬。决定之后,陈子亢刚好过来了,两人便告诉陈子亢说:“他老人家有病,没有人在地下伺(cì)候他,希望能用活人为他殉葬。”陈子亢说:“用活人殉葬不合礼仪。尽管如此,但他有病,应当有人去伺候,谁能像他的妻子和管家一样精心伺候他?如果不用殉葬,那正合我想法。如果要殉葬,那我就想用你们两个人来殉葬。”于是,陈妻和家里的总管便没有用活人殉葬。

【师说】

面对野蛮的行径,不是义正词严地斥责,而是巧妙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既达到了制止的目的,又体现了陈子亢的智慧和“黑色幽默”,很值得赞赏和回味。

在生活中,对于别人不好的举动,也要敢于大胆地制止,并学会用巧妙的方法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

【知识卡片】

古代的殉葬制度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出现了用活人殉葬的残酷制度。远在商朝,用奴隶殉葬和祭祖的做法十分盛行。随着人们的反抗和社会进步,自汉武帝到元朝,这种残酷制度基本被废除了。可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又将这野蛮的做法重新恢复起来,并作为一种制度在明朝沿用。

【故事链接】

以德报怨

梁国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一个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这个小县去做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年春天,两国的村民都种下了瓜种。不巧,这年春天气候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梁国的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到地里挑水浇瓜苗。连续浇了几天,梁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了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出不少。

楚国的村民看到梁国村民种的瓜苗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jí)妒(dù),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梁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梁国村民非常气愤,都要去踩楚国村民的瓜秧。宋县令一听,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苗。”

村民们气愤至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1],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一个瓜的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就说:“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梁国村民不但不记仇,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2]得无地自容。

注:

[1]善罢甘休:轻易地了结纠纷。

[2]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羞耻。

卫献公出奔

【原文】

卫献公【卫献公:卫国国君,名衎(kàn)。】出奔,反【反:通“返”,返回。】于卫。及郊,将班邑于从者【及:到。郊:郊外。将:打算,想要。班:分发。邑(yì):采邑。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从者:跟随的人。】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皆:都。社稷(jì):国家。】,则孰执羁靮【孰(shú):谁。羁(jī):马络头。靮(dí):马缰。执羁靮:意思是在国君身旁效力。】而从?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私:偏爱,偏心。这里指把采邑分赏给随他逃亡的人。】也,毋乃【毋(wú)乃:大概,恐怕。】不可乎?”弗【弗(fú):不。】果班。

【译文】

卫献公出逃在外,后来返回卫国。到了城郊,他想分赏随他逃亡的人,然后再进城。柳庄说:“如果大家都来保卫国家,那还有谁跟随您奔走逃亡呢?如果大家都跟随着您逃亡,那么谁来保卫国家呢?国君返回自己的国家而有偏心,把土地分赏给随您逃亡的人,(恐怕会引起保卫国家的人的不满)这不可以吧?”结果卫献公没有分赏土地给跟随他逃亡的人。

【师说】

把采邑分赏给随他逃亡的人,会引起保卫国家的人的不满;而把采邑分赏给保卫国家的人,又怕今后没有人跟随,这确实让卫献公难以选择。

常言说,一碗水要端平。不论是国君,还是平民;也不论是国事,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公平、公正对待,赏罚分明,才会令人心服口服。反之,则会引起矛盾。

【知识卡片】

卫献公,姬姓,卫氏,名衎。卫国第二十四代国君,公元前576年至前559年、公元前546年至前544年在位。他是卫定公之子,卫殇公之兄,卫襄公之父。

【故事链接】

论功行赏

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接着,他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刘邦认为,萧(xiāo)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说而未说的话讲了出来:“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xíng)阳时对垒(lěi)[1]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2]于万世的功勋[3](xūn)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刘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话,于是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注:

[1]对垒:指两军相持。

[2]凌驾:高出(别人),压倒(别的事物)。

[3]功勋:指对国家、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立下特殊的功劳。

战于郎

【原文】

战于郎【战:交战。于:在。郎:鲁国地名,在今山东鱼台。齐国攻打鲁国时,在郎发生战斗。】。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公叔禺(yú)人:鲁昭公的儿子。保:同“堡”,小城。息:休息。】,曰:“使之虽病【使:指徭役。之:指老百姓。病:痛苦不堪。】也,任【任:指赋税。】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谋:谋划。】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yǐ)!”与其邻重【重:应为“童”。】汪踦(qī)往,皆死焉。鲁人欲勿殇【勿:不。殇(shāng):这里指未成年而死者举行祭祀。】重汪踦,问于仲尼【仲尼:孔子的字。】。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干戈(gē):这里泛指武器。以:来。卫:保卫。社稷:指国家。】,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译文】

鲁国和齐国在郎交战。公叔禺人遇上一个拄杖进入城堡来休息的人。公叔禺人说:“虽然徭(yáo)役使百姓们痛苦不堪,赋(fù)税使他们的负担很沉重,但君子不能为国家谋划,士不能为国家献身,这可不行,我敢于这样说,就要做到啊!”于是他和相邻的少年汪踦一起上了战场,后来两人都战死了。鲁国人不想用孩子的丧礼来为汪踦办丧事,于是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他们能够拿起武器来捍(hàn)卫国家,就算不用孩子的丧礼来安葬他们,(用成人的丧礼来安葬)那也是合理的呀!”

【师说】

公叔禺人和汪踦自告奋勇上战场,并战死沙场,这本身就是一种壮举,体现了为国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面对这种感人的情况,有着严格等级规定的礼,可不可以被突破,可不可以特殊情况处理呢?先圣孔子的回答是可以。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原则上是不允许违背的,不如此则无规可循,就会乱套。但是,如果死守规则,就会将一些应享受某些礼遇的情形排除在外了。所以,面对特殊情况,规则也要灵活用。

【知识卡片】

有关规则的名言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莱蒙特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版法》

【故事链接】

农夫救驴

有一天,农夫的一头驴子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想尽各种办法想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折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当驴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qī)惨[1]。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上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到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这只驴子便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跑开了!

注:

[1]凄惨:凄凉悲惨。

苛政猛于虎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哀:伤心。】。夫子式【式:同“轼”(shì),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而听之,使子路【使:派,让。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子:你。壹(yī):的确,确实。重:一再,多次。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忧伤的事。】者。”而曰:“然【然:对,是的。】。昔者吾舅【昔(xī):以前。吾:我。舅: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苛(kē):苛刻,暴虐(nüè)。苛政: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统治。】。”夫子曰:“小子识之【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之:这句话。】焉,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孔子从泰山旁边路过,看到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非常伤心。孔子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xún)问。子路问:“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人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孔子对子路说:“年轻人,要好好记住: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师说】

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黑暗和残暴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封建社会的本来面目。“苛政猛于虎也”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给普天下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知识卡片】

孔子的成就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故事链接】

捕蛇人的故事

永州的郊野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底上有白斑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做成药,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1](mù)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让他们捕蛇来抵他们的租赋[2](fù)。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一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受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柳宗元问他,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干这差事已经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