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上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7800000022

第22章 礼记(3)

晋献公之丧

【原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秦穆公:春秋战国时秦国国君,姓赢,春秋五霸之一。】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寡人:古时君主自称。这里是使臣代国君讲话。】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吾子:表示一种怜爱的称呼。俨(yǎn)然:严肃的样子。忧服:忧伤服丧。】之中,丧【丧(sāng):失位逃亡。】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孺(rú)子:对年幼者的称呼。】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重耳的舅舅,字子犯。】。舅犯曰:“孺子其辞【辞:推辞,拒绝。】焉!丧人无宝,仁亲【仁亲:以仁爱对待亲人。】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孰(shú):谁。说:辩解。】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亡:逃亡,流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与:参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或:又。敢:岂敢,怎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稽颡(qǐ sǎng):古时居父母之丧时跪拜宾客的礼节。拜:拜礼。】,哭而起,起而不私【私:私下交谈。】。子显以致命【子显:公子絷(zhí),字子显,是秦穆公派来吊唁的使者。致命:复命,汇报。】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后:指继承人。】也,故不成拜【不成拜:只稽颡,不行拜礼。】。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译文】

晋献公死后,秦穆公派使者向公子重耳吊唁(yàn),并且说:“我听说,亡国常在这时,得到国家也常在这时。虽然你现在庄重地处在忧伤服丧期间,但流亡不宜太久(当时重耳在外逃亡),更不可失去谋取君位的时机,请你仔细考虑一下。”重耳把这些话告诉了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道:“你要拒绝他的劝告!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贵的东西,只能把以仁爱对待亲人当做宝物。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利用这种机会来争权夺位,天下谁能为你辩解?你还是拒绝了吧!”于是公子重耳答复来使说:“贵国国君太仁惠了,派人来为我这个逃亡之臣吊唁。我逃亡在外,父亲去世了,因此不能到灵位去哭泣,表达心中的悲哀,使贵国国君为我担忧。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我怎敢有别的念头,有辱于国父待我的厚义呢?”重耳只是跪下叩头并不行拜礼,哭着站起来,起来之后也不与宾客私下交谈。子显向秦穆公报告了这些情况,穆公说:“仁义呀,公子重耳!他只跪叩头而不行拜礼,这是不以继承君位者自居,所以不行拜礼。哭着起立,是表示敬爱父亲。起身后不与宾客私下交谈,是不贪求私利。”

【师说】

面对权力的诱惑不动心,流亡在外不妄称君主接班人,可以看出重耳是一个凡事讲究礼仪的人。在春秋时代,只有讲究礼仪,才能使人心归顺,公子重耳正是凭借这一点成为了王者,称雄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古人云:“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jiàn)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不为金钱和权位所迷惑,贫穷卑贱不能改变个人的良好品质,威胁暴力不能使人屈服,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知识卡片】

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和政治家。他是继齐桓公之后,真正建立起霸业的霸主,一般把他同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为春秋“五霸”。

【故事链接】

孟子自责

孟子的妻子在屋里休息,两腿叉开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她这个样子,心里很不高兴,便告诉他母亲说:“我妻子没有礼貌,请把她休了。”孟母说:“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她两腿叉开坐着,这样太没礼貌了。”孟母说:“你怎么知道她是这样呢?”孟子说:“我刚才在她房里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是你没礼貌,不是她没礼貌。《礼》不是说嘛,‘要入门时,先要问谁在里面;要上堂时,一定要高声说话;要进屋时,眼睛应该往下看。’这样可以使人在没有防备时,不至于措(cuò)手不及[1]。现在你到她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前也不说一声,使她没有任何防备,这就是你没有礼貌,不是你妻子没有礼貌。”

于是孟子感到很惭愧(cán kuì)[2],不敢再说休妻的事了。

注:

[1]措手不及: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2]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羞耻。

吴侵陈

【原文】

吴侵陈【吴:春秋时诸侯国名。陈:春秋时诸侯国名。】。斩祀杀厉【斩祀(sì):破坏祭神的场所。杀厉:杀害患疫(yì)病的人。】。师还出竟【竟:同“境”。】,陈太宰嚭使于师【太宰:古代官名。嚭(pǐ):人名。】。夫差谓行人仪曰【行人:负责朝勤聘问的官员。仪:人名。】:“是夫也多言,盍【盍(hé):何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太宰嚭曰:“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二毛:鬓(bìn)发斑白的人。】。今斯师也,杀厉与?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与曰:“反尔地【反:归还。】,归尔之,则谓之何?”曰:“君王讨敝邑【敝邑(bì yì):对自己国家的谦称。】之罪,又在矜【矜(jīn):怜悯。】而赦(shè)之,师与,有无名乎?”

【译文】

吴国侵略陈国,破坏了陈国祭祀(jì sì)的场所,杀害了患瘟疫(wēn yì)疾病的人。后来吴军班师回朝,离开陈国边境时,陈国的太宰嚭(pǐ)出使吴军。吴王夫差对负责朝勤聘问的仪说道:“这个人能说会道,我们何不试着问他一下:出师讨伐一定要有个名目,如果人们问起我们这次侵略陈国的事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我们的军队呢?”太宰嚭说:“古人侵讨他国时,不破坏祭祀场所,不杀害患疫病的人,不俘获鬓发斑白的人。现在贵国军队不是杀了病人吗?不是可以称为杀害病人的军队吗?”夫差说:“要是归还你们的土地,归还所有掠夺来的东西,又该怎样评价我们的军队呢?”太宰嚭回答说:“君王讨伐我国的罪过,却又怜悯(mǐn)并赦免我们,这样的军队,还能有好的名声吗?”

【师说】

太宰嚭抓住吴军的“不义”之举,说得吴王夫差一阵难堪(kān),不能不使人信服。同时,我们也看到古人打仗极其重视规则:师出必须有名,攻城略地,烧杀抢夺,擒(qín)获俘虏(fú lǔ)等,都得有一个说法,否则,即使打了胜仗,会被称做“不义之师”。因此,出征之前要誓师,誓词的主要内容便是罗列各种名目和理由,以便说服参战的人相信打这次仗是合乎礼仪和正义的举动。

不仅是打仗,做事同样要做到“师出有名”,合乎礼仪和正义,这样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知识卡片】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齐、鲁、卫、宋、郑、陈、蔡、晋、燕、秦、楚、吴和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它们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故事链接】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谒[1](yè)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情。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wěi)[2]了。只要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了他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现在天下人的遭遇就像这枯萎的禾苗,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像禾苗遇到了一场哗啦啦的大雨,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注:

[1]谒: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2]枯萎:因干枯而萎缩。

杜篑(kuì)扬觯(zhì)

【原文】

知悼子卒【知悼子:晋国之卿,名荀盈、知盈。卒:死】,未葬。平公【平公:晋国的国君,名彪。】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杜蒉(kuì):人名。】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寝(qǐn):后宫。】。”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zhuó)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北面:面朝北方。】,趋【趋:快走。】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曩(nǎng)者:刚才。开:开导。】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饮:给人喝东西。】旷何也?”曰:“子卯不乐【子卯(mǎo):古人认为不吉利的日子。乐(yuè):奏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大师【大师:太师,乐官之长。】也。不以诏【诏:告诉。】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亵(xiè):亲近。】臣也。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亡:同‘忘’,忘记。疾:忧患。】,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宰夫:掌管饭食的官。】也。非刀匕是共【匕:古代食器,像汤勺。共:同‘供’。】,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扬:举。觯(zhì):古代酒器。】。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爵:古代酒器。这里指举杯献酒。】也!”

至于今,即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译文】

知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便喝起酒来,并让师旷和李调作陪,敲钟击鼓奏乐。杜蒉从外面进来,听到奏乐声,问道:“国君在哪里?”有人回答说:“在后宫。”杜蒉进入后宫,沿台阶而上。他倒了一杯酒说:“师旷,把这杯酒喝了!”他又倒了一杯酒说:“李调,把这杯酒喝下去!”他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面朝北坐着喝了,便走下台阶,快步走出后宫。晋平公赶紧大声把他叫回来,说道:“杜蒉,刚才你也许想要开导我,所以我没有同你说话。你为什么让师旷喝酒呢?”杜蒉回答道:“照礼,在甲子日和乙卯日不奏乐。知悼子的灵柩(jiù)还在堂上,这比逢上甲子、乙卯日的禁忌还要严重。师旷是掌乐的太师,不把这种礼节告诉国君,所以罚他喝酒。”晋平公问“你为什么让李调喝酒呢?”杜蒉回答:“李调是国君的近臣。为了吃喝,竟忘了国君的忧患,所以也罚他喝一杯。”平公又问:“那你自己为什么喝酒呢?”杜蒉回答:“我掌管饭食,没有尽提供刀、汤勺(饭食)的职责,却胆敢参与防止违礼的事,所以罚自己喝一杯。”平公说:“我也有过错,倒杯酒来罚我喝。”杜蒉洗过酒杯,倒上酒举起献上。晋平公对侍者说:“如果我死了,一定不要废止举杯献酒的礼仪!”

直到如今,凡是向国君和宾客献酒过后,就要举起酒杯,这叫做“杜举”。

【师说】

杜蒉以独特的方式来劝诫国君,使之知错能改,用心可谓良苦。这既体现了他的智慧,又体现了对君主的忠诚,还富有戏剧性。

在生活中,劝诫别人,要想收到很好的效果,就要在讲究礼仪的前提之下,注意表达的方式。要变“忠言逆耳”为“忠言顺耳”,甚至是“忠言悦耳”。这就需要劝诫的人,在劝诫之前精心谋划,使劝诫既能打动人,又耐人寻味。

【知识卡片】

《檀弓》分为上、下篇,分别是《礼记》第三、四篇。因首章有“檀弓免焉”记檀弓事,故以“檀弓”名篇。

《檀弓》主要是讨论丧葬礼的文字。在谈论丧葬礼时,经常引用一些春秋战国时的故事来说明怎样做才叫合乎礼制。

【故事链接】

晏子以酒谏[1](jiàn)景公

有一天,景公饮酒,喝得很高兴,他对在座的大夫说:“今天我和各位大夫痛饮,不要讲究什么礼节。”晏子听了,脸色一变说:“国君的话讲错了!要是不讲礼节,人们会变成无理性的禽(qín)兽。力气大的可以不敬长辈,勇气多的可以杀害国君;强大的侵犯弱小的,这样得天天换主人,那么您国君将没有立足之地啊!之所以人比禽兽高贵,是因为有礼节约束,所以《诗经》里说:‘人不讲礼,何不快快去死。’礼节不可没有。”景公背对晏子,不听他的话。

过了一会儿,景公出去,晏子不起立相送;景公进来,也不起立相迎。景公敬酒时,自己不客气地先饮。于是景公大怒,放下酒杯,狠狠地瞪了一下晏子说:“刚才夫子教诲[2](huì)我要讲究礼节,可是我出去进来,你都不起身送迎,敬酒时又自己先饮,你的君臣礼节又在哪里呢?”晏子听了,立即离开坐席,向景公深鞠(jū)一躬(gōng)[3],然后抱歉地说:“我怎么会忘记对国君说的话呢?我刚才的行为确实是不讲礼节。国君如果要想不讲礼节,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景公知道咎(jiù)由自取[4],赶快说:“这是我的错。请夫子入席,我愿意听从你的话。”

注:

[1]谏:旧时规劝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称之为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