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极心理学:挖掘幸福本源的神奇处方
20026500000019

第19章 积极心理学与自我:让自己处于积极的状态(1)

生活里并不都是阳光与鲜花,偶尔的阴雨、泥泞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即使面对不美好的现实情况,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状态来获得幸福,就像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沙哈尔说的那样,随时让心理处于积极状态,我们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好。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我们飞翔的翅膀,是我们魅力的源泉,更是我们身心健康愉悦的基础。下面跟随本章一起来学习如何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吧!

肯定自己,欣赏自己

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声誉极高的教授之一,哈佛学子们对他非常尊敬和爱戴,将他称为“最受欢迎的教授”“人生导师”。他所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导心理学”课程备受学子们欢迎,选修人数高达总人数的20%,其受欢迎率分别名列第一名和第三名。有许多学生甚至表示,这两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作为一位教授,沙哈尔能得到学生们如此的肯定,他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你听过他的课或许就会产生一点点疑问。因为沙哈尔讲课时总是略带腼腆,语气平缓,既不激动也不高昂,而如此缺少激情的课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当沙哈尔面对第一次听他的课的学生们失望的眼神时,他微笑着说:“请允许我做我自己。”沙哈尔欣赏自己的讲课风格,他给自己的课的定位就是经过严格实验和实证的心理科学,让听课者可以脚踏实地、积极地改变。

事实上,沙哈尔一开始讲课的时候,只有8个人选修沙哈尔的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否定自己。相反,他对自己无比欣赏和肯定,他坚持自己的风格。就这样,到了第二学期,他的课程的选修人数达到数百人,而第三学期则成了哈佛开课史上的“奇迹”。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人都像沙哈尔一样开始的时候成绩并不理想,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像沙哈尔一样坚定不移地肯定自我、欣赏自我。而是否具有这种积极心理学智慧,却是人生是否美好的最初的分水岭。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永远一帆风顺,即使你努力、认真,你仍然会遭遇很多失败。这时,你难免会悲观、失望,甚至否定自己,但这种自我否定只会使你远离成功,对你毫无好处。具有积极心理学智慧的人面对挫折时会难过、会失望,但他们绝不会否定自己,他们能够正确地应对负面情绪,肯定自己的价值,从内心深处来欣赏自己,以激发自我潜能,让自己更加接近成功。那么,应该怎样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呢?从很多成功人士身上,我们得出了以下方法。

1.正视自己的弱点

你必须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应该自己尊重自己。同理,要想得到他人的欣赏,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我欣赏。当一个人嫌恶、鄙视自己的时候,他根本不可能得到他人的欣赏,这样的人和自强、自立、自信等词语永远无缘。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欣赏自己的长处,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2.多看自己的优点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不足上,或者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做错了多少事,他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平凡、一无是处,给自己徒增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虽有不足,但是也有优点,大可不必过度贬低自己而抬高别人。在生活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你也许比他个头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比他能力差;她也许比你的皮肤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比你学识少。所以,请多看看自己的优点。

3.为自己鼓掌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要把赞美全部给了他人,偶尔也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不管别人对你报以什么样的看法,也不管别人对你的误会有多深,你都应该学会欣赏自己,大大方方地为自己鼓掌。有人说:“不管到什么时候也不要过于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这样做意味着你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我从来不会因为没有得到他人的喝彩而感到伤心难过,因为我总是会找出一个理由来为自己鼓掌。”

生活不会永远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有时候你必须面对责难和嘲讽,这时候你不应该消极沉沦,而是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发现自己的长处,为自己鼓掌。

当然,要想真正做到肯定自己、欣赏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候你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究竟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适当的时候转变一下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你就会发现一些你未曾注意过的美丽。可能原来的你只是一株小草,但是你却想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可能你只是一颗星星,但是却想成为太阳。因此才给自己带来无数烦恼,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你应该意识到小草可以衬托绿叶,星星可以点缀夜空。肯定自我是成为一个自信的人的前提条件,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

心理启示录

作为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之一的国际发展与政策专业教授玛瑞丽·格林德尔无疑是具有非凡魅力的,并且她从不掩藏自己的魅力。她总是无所顾忌地向她的学生们展示自己的魅力,因此她的身上总是洋溢着自信的华彩,这使她的课非常吸引人。她常常幽默地告诉她的学生们:“嗨,孩子们,你们想成为美丽天使吗?那么从此刻开始喜欢你自己吧!”的确,就像格林德尔教授用自身行动告诉我们的那样,欣赏自我、肯定自我能够让自己充满自信,从而魅力非凡,同时也为我们的成功增添砝码。

拿走挂在心里的“鸟笼”

1907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结束了教学生涯,退休在家,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从此,詹姆斯和卡尔森常常在一起打发时间。

有一天,詹姆斯突发奇想地说:“我敢保证,不久以后,你就会养一只鸟。”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我的脑子里甚至从来没有过要养鸟的想法。”

过了不久,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了一只精致的鸟笼给卡尔森作为生日礼物。卡尔森看着鸟笼,笑了笑说:“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但是我绝对不会养鸟。”

从此以后,卡尔森的书桌上就摆着一只精致的鸟笼,而他也确实只当鸟笼是工艺品。然而,来拜访他的客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而客人们总是一副困惑又不相信的样子。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那么,“鸟笼效应”为什么能奏效呢?原因是:虽然空鸟笼看起来很别扭,并且会为主人招来异样的眼光、让主人困扰,同时也不甚美观,但是主人却舍不得把它丢弃。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买只鸟放进去,这样才能同时解决不美观以及招致他人异样眼光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长时间放置一个空鸟笼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起初没有人来问,主人也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并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可是时间一长,空鸟笼带给人的压力明显化,为了摆脱这种压力,主人只好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会遭遇变相的“鸟笼效应”: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或是一只张开的袋囊,然后再不由自主地往里面填一些东西,进而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疲惫。抛开那些无谓的烦恼不谈,很多时候人们积极地为明天而打算、规划的做法同样是在心里挂上“鸟笼”。

比如,现实生活中,那些天生爱美的女士们,买回一件上衣,就觉得需要买一条裤子与之搭配;裤子买回来后,又发现没有相配套的鞋子;鞋子买回来后,又发现手包与着装不协调;包包搭配好后,又感觉自己的发型与整体的气质不一致;发型改变后,又看上了一款其他风格的上衣,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搭配。这显然是个劳神、费力、破财、耗时的过程,经济条件允许还好说,如果经济条件不好,就会因此生出太多的烦恼。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让“鸟笼效应”左右自己的行为。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生存规律,任何事情也都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生,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提前完成。无论你将事情规划得多么好、多么周全,它的发展进程也不可能完全在意料之中,过早地让自己活在未来中,不但不现实,还会活得很累。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被赋予“多愁善感”的特质,因为青春消逝而苦恼,因为爱情的捉摸不定而忧虑,因为家务事的烦琐而心焦,因为工作的毫无起色而低落,甚至还会为其他人的种种事情而烦恼,好像任何一件小事情都能引发人无限的忧愁。

其实这大可不必,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不应让诸多无谓的烦恼遮挡住照进心里的那束阳光。无论是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遇到了就想办法去解决,没有遇到,就暂时不去想它,过好眼下的每一天,你的一生就能过得很精彩。所以,不要为还没有到来的事情烦恼了,也不要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烦恼了。请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一些吧,轻松起来,享受你的人生。

心理启示录

心理学家们告诉我们,一旦在自己的心里挂上“鸟笼”,就容易陷入一连串的事务与忧虑之中;相反,如果“鸟笼”没有了,则容易轻松而快乐地活在当下。因此,请开始检视自己的内心,找出那些“鸟笼”,然后清走它们吧!

乐观,人生的护身符

在美国,乐观一直被作为一种国家精神。观察一下那些成功而幸福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怀有一颗乐观的心,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

海伦·凯勒在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疾病成了聋盲哑人,然而生活在一个如此幽闭的世界里的她,却乐观地面对生活,追求良好的个人发展。在这种乐观心态的驱使下,她考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从而把自己的生命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中。

在她的传世作品中,字里行间总有乐观在流淌。从《走出黑暗》到《再塑生命》,再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乐观感动了全世界。而她说过的那些话,也激励着人们、感染着人们,引导人们用与她相同的乐观心理来面对生活。

“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面对光明,阴影就在我们身后。”

“我只看我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

乐观,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让失去光明、声音的海伦·凯勒拥有美好的人生,保护着她快乐地走过了充满苦难的人生。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让自己拥有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证实: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快乐的念头,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的事情,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怜里,大家都会有意躲开我们。如果我们想的尽是成功,那结果又会怎么样呢?答案是,我们会成功。

高度乐观的人具有共同的特质:能自我激励,能寻求各种方法实现目标,遭遇困境时能自我安慰,知道变通,能将艰巨的任务分解成容易解决的各部分。

麦特·毕昂迪是美国知名游泳选手,1988年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被认为极有希望继1972年马克·史必兹之后再夺七项金牌。但毕昂迪在第一项200米自由游比赛中竟落居第三,第二项100米蝶泳原本领先,到最后一米硬是被第二名超了过去。

许多人都以为,两度失金将影响毕昂迪后续的表现,没想到他在后五项比赛中竟连连夺冠。对此,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沙里曼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在同一年的早些时候,曾为毕昂迪做过乐观影响的实验。

实验是这样的:在一次游泳表演后,毕昂迪表现得很不错,但教练故意告诉他他的得分很差,让毕昂迪稍作休息再试一次,结果毕昂迪的表现更加出色。参与同一实验的其他队友却因此影响成绩。

乐观者面临挫折仍坚信事情势必会好转。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乐观能使陷入困境中的人不会感到冷漠、无力和沮丧。乐观和自信一样,可以使人生的旅途更顺畅。

乐观的人认为失败是可改变的。悲观的人则把失败归之于无力改变的原因,个人对此无能为力。不同的解释会对人生的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焦虑、生气、抑郁、沮丧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有效地接受信息或妥善地处理信息。情绪沮丧的悲观者会严重影响其智力的发挥,因为沮丧悲观的情绪会压制人大脑的思维能力,从而使人的思维瘫痪。

心理学家曾做过“半杯水实验”,较准确地预测出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心理特点。

悲观者面对半杯水时说:“我就剩下半杯水了。”乐观者则说:“我还有半杯水呢!”因此,对乐观者来说,外在世界总是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乐观使人经常处于轻松、自信的心境,情绪稳定,精神饱满,对外界没有过分的苛求,对自己有恰当的客观评价,使人无论做什么都有如神助。

乐观的人在受到挫折、失败时,常会看到光明的一面,也能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自责或怨天尤人。而悲观者一般是敏感、脆弱且内心情感体验细致丰富的,一遇挫折就会比一般人感受得深,体验得多。

部分乐观与悲观是与生俱来的,但通过后天学习也是可以改变的。乐观与希望都可学习而得,正如绝望与无力也能慢慢养成一样。

要想摆脱忧愁,使自己乐观起来,我们就要尽可能和快乐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