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19997700000071

第71章 如何把灵明不昧修出来

大家坐在这里,不是昏沉,就是散乱。等到散乱稍微减轻一点,又开始昏沉了。不昏沉的人坐在这里又特别散乱。实际上这两种现象都是一种力量造成的。如果你降伏了这股力量,你将既不昏沉,也不散乱,而是永远处于清醒、灵明不昧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一旦出现,即便睡觉,也是在道里面。处在这种境界中就无所谓盘腿不盘腿了。这时候已经超越了生理上的阻碍,真正进入了修心态的阶段。

灵明不昧的画面一旦出现,只要一起心动念,马上就会在这个画面上显现出来。譬如你在这种状态中动了一丝嗔念,内在灵明不昧的画面上马上就会有一团乌云出现,同时你会看见一股黑色的力量产生,把你包围起来。当你起了一个善念,则会感到自己顷刻间变大了许多!

为什么我们看不清,也把握不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呢?这就好比要看清自己的面目,必须有一面镜子一样,自己的影子显现在镜子上,才看得清。要想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乃至习气毛病,也必须等到内心非常清净的镜面出现以后。只有看清了自己的种种习气,才能进一步戒除自己的习气。脸弄脏了,不透过镜子是看不见的。只有借助镜子,看见自己脸上有脏东西,才能准确到位地把这块脏东西洗掉。

大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这面心灵的镜子修出来。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说一千,道一万,千比喻,万比喻,不外乎“放松身心,敞开心扉”!不敞开就无法放松。正因为没有放松,身心才打不开。常人是既没有完全放松,也没有完全绷紧,而是处在散乱中。

佛教有个词语叫“掉举”,严格来讲,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达到“掉举”的状态。因为掉举比散乱要轻微一点。掉举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想在座的都曾经缝过衣服,在穿针引线的时候,线有时对准了针眼,有时没对准,有时好像对准了又没对准,有时对准了,你又认为没有对准,有时对准了,线又脱了,结果都没有穿过去。掉举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而散乱呢?是这根线离针眼还很远,还没有靠近针眼。

处于掉举状态的人,一看就明白,这样的人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身心偶尔会刹那间空掉,忘掉周围的一切,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但刹那间又恢复了常态。有时候走路不知道拐弯,吃饭不知道放碗。二是他的眼神和气质有些不同于常人之处。

听了以上介绍,大家心里应该会有个标准来对照自己:是处在“散乱”中,还是处在“掉举”中?至于“昏沉”的状态,大家都明白。实际上所谓的相应,就是把线穿进了针眼。有的人把线穿进针眼后,由于定力不够,刚刚进去,又因为被外面的事情干扰而脱掉了。这在禅宗里称为“脱钩”,也可以说“脱线”了。

禅宗里有一句话叫“龙衔宝珠,游鱼不顾”。龙的嘴巴里(大约在咽喉部位)含着一颗夜明珠,如果龙把这颗宝珠吐出来,马上就会死掉。因此当它含着宝珠在水里玩耍的时候,周围有很多鱼、虾、蟹等各种海里的动物从它身边游过,它都不会左顾右盼,而是非常小心谨慎地保护着嘴里的这颗宝珠。

古人常用这个比喻来告诫修行人。当我们处于这种状态时,就如同“龙衔宝珠”一样,应该什么都不管不顾,只看好自己的起心动念,保持这个境界不被破坏,不至于脱钩、掉线。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能暂时脱离人群开始闭关。如果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心还没有收回来,那么散乱、浮躁,坐在那里不是昏沉,就是散乱,闭关能用什么功呢?

我们这里来了这么多闭关又出来的人,在进关之前我都跟他们交谈过,出来以后也跟他们交谈过,他们有一个相同的境界,就是都没有降伏自己内在的那股力量。降伏不了这股力量一定是两种结果,先是一直散乱、散乱……当身心疲惫时,就开始昏沉了。实际上这种昏沉是处于休息状态。当休息了一阵,有精神了,不昏沉了,又开始散乱了。天天都是如此!

打坐的时候,就要把心从白天的事务中挪过来打坐。打完坐,开始工作时,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要打坐的时候想着白天的工作,白天工作时又想着打坐。这叫做颠倒用功!即便你现在做不到,也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一心一意做一件事,人在这里,心在这里。要学会让自己的思想能随时进去,随时出来。

这些道理如果不明白,是很难用功的。靠自己慢慢摸索,总结经验,要花好多倍时间哪!如果一开始用功的时候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很快就会进去,绝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人就是这么古怪,往往别人把道理告诉你的都没有用,一定要自己慢慢摸索,碰鼻子,摔跟头之后,才能领悟。很少有人不是通过自己摔跟头,而是听别人说了以后,引以为鉴,自己就能掌握、超越的。

就像寺庙的财务一样,我不会管理财务,听大家讲了那么多,内心还是迷迷糊糊的,没有完全透亮,总感觉还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只有等到有一天自己通过实践,经历了一段财务管理的工作之后,这层薄薄的窗户纸才会慢慢消失。而有的人在听别人说完的一瞬间,那层窗户纸就突然捅破了,消失了,这就是顿悟。

大家经常听开示,如果你们的思想也能随着开示走,那么你内在的境界也会如同开示所讲的层次一样,渐渐地往上升。气功界有一句话叫“带功报告”,实际上这是从宗教里演变过去的。佛教讲看佛经有加持力,听佛号有加持力,听人念经、念咒、讲开示有加持力。实际上所谓的加持,就是借助外在的力量逐渐进入状态,与道相应。

就像一个人讲开示,当他讲到第一层、第二层时,如果我们的思想、身心也跟着达到第一层、第二层,这就叫相应,这时候自然就得到了加持力。这就是气功界所谓的带功报告——把听众带进功态里。如果是根器很利的人,听了几堂开示后,就达到开示所讲的层次了。

但是,这时候心里仍然会有一层“薄纸”无法捅破。似乎明白,又有点不明白。这最关键的一点点必须自己去尝试。只有亲履了本地风光,身心才会豁然贯通。所谓“得心”了才能“应手”。

行行都是道,这一点绝对真实不虚。因为大家没有得到佛门里所谈的“道”,所以一直无法体会何谓真正的道。当别人提到佛门里的道时,大家内心仍是一片茫然,不知从何谈起。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听谁说都觉得有道理,自己无从辨别,无法判断。等到有一天你得到了佛门里所讲的“道”,才发现,此道与彼道原本是一道!

在座的都做过饭,真正得道的人,就像你们会做饭一样,一谈到做饭,大家脑子里马上是清晰的,透亮的,做饭的整个程序就清清楚楚地显现在脑子里,不假思索就知道如何下手,怎么进去,怎么出来,整个过程丝毫不差,不会错乱。就像我是个农民,一谈到种田,什么季节种什么、怎么种、种多深、如何收割等等,我心里清楚得很。佛门里的“道”与种田的“道”一模一样,此道、彼道原本是一道!

为什么我让大家讲开示,大家讲一两分钟,脑子里就没有货了呢?因为没有亲履“道”,不知“道”,不会“道”,所以无法道!但是一提到东华寺,东华寺的每个角落、每块石头,你的头脑里都清清楚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亲履了东华山、东华寺。

真正得道的人,就如同真正了解东华山、东华寺的人,你可以从任何一个位置谈起,把东华山、东华寺描绘得清清楚楚。可是如果你没有到过东华山、东华寺,就只能把别人对东华山、东华寺的描绘原封不动、照本宣科,甚至断章取义地说一番。对在哪里,错在哪里,是真对还是真错,你都不知道。

根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是要通过自己发心和努力。根器再好,如果不发心,不努力,也不行。哪怕根器差一点,如果能发心,能努力,慢慢地,还是能打开道的大门。

行行都是道。大家应该明白,真正得道的人就如同你们会管账,会做饭一样,头脑里清清楚楚,丝毫不乱。如果让你管一个账目,或者做一顿饭,你根本不需要准备,上场就能发挥。所谓的自性里面,横竖上下,七通八达,全部贯通!你们在厨房里做饭,是不是还需要想一想怎么做?如果需要想,那说明你还不会做饭。真会做饭,根本不需要想。管账也是同样的道理。

未得道的人,动念也错,不动念也错。得道的人,动念也对,不动念也对;做也对,不做也对。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没有道理,但实际上就是如此。

问:师父,如果打坐时昏沉、散乱,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又能经常思维、感悟一些道理,这是否有用呢?

师:这就是道!可是我们以为这种“道”不是佛门里所讲的“道”。只有等到有一天你得到了佛门里所讲的道,才会明白,日常生活中的“道”与佛门里所讲的道一模一样。这时候,你就不会再执著打坐不打坐,吃斋不吃斋,结婚不结婚了!

如何打开这道门是从古至今都在谈论的话题。大家都想打开这道门,也知道该如何做,只是做一阵就不做了,所以总也打不开。

一个人如果做世间上的事进入不了状态,修道也不会成功。做一件事能进入状态,做任何事都能进入状态。达不到忘我的境界,要想达到高峰,绝无可能。实际上训练做世间事的意义就在于:一旦训练好了,能达到忘我的状态了,有了这种记忆和惯性,把它用来修道就容易多了。如果你连做世间事都无法进入状态,又怎么可能在出世间法里达到忘我的状态呢?

“事不忘我不算真”,“真”是什么意思?“真”是圆满的意思,“真”是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一个忘我的人,在这个当下,他的境界一定是内外一体,内外一如,内与外一模一样,内在什么样,外在就是什么样。

十点了,大家该回去休息了。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什么都不要想。不要说自己做不到,要训练哪,正因为不会才需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