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还记不记得上一堂课讲的内容?做一件事,必须彻底把它弄通、做好,才能放下。如果没有彻底弄通,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今天晚上主要围绕三个中心主题来讲,一是见道,二是修道,三是证道。它们相互之间还有很多细节问题。
先从见道谈起。何谓见道?这里所说的见道,并不是指见性的见,而是理上的见。很多人不学佛还比较朴实,一学佛,几年后反而养成了夸夸其谈的习气,动不动就拿佛的境界来衡量周围的人,从不拿这把尺子来衡量自己。学佛不是拿眼睛看别人,而是看自己。
所谓的看破,就是见道。为什么很多学佛的人看破了,却放不下?怎么才能放下?一个人见道后如果不继续修炼,贪嗔痴慢疑仍然会很重。只有通过修道,再上一个台阶——证道了,才能把这些习气除掉,对世间的功名利禄等种种欲望才能放下。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真正放下,必须在果位上才能做到。一个真正见道的人,他的思想一定是正知正见。但他仅仅是证得初果。证到初果的人只是断了见惑,见惑即理论上的知见。只有当他证道以后,才能超越思惑。
实际上,现在好多学佛的人连看破(断见惑)的层次也达不到。当一个人未见道时,对佛法不会生起正知正见,每见到一个大师都会跟着跑。相反,见道以后,即便是菩萨来到面前,也会如如不动。因为他有了正知、正见、正定。为什么现在学佛的人很容易动摇,听谁说都有道理,张“大师”、王“大师”,哪个大师都能转动他呢?因为他没有学佛的心得体会,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不能不被外境转。
只有断见惑以后,才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理论,放下是功夫。通常一些研究佛学理论的人,在见道位上都达到了一定层次,但对修道、证道还把握不了。断见惑是闻法的结果,是学问,是知识;断思惑是修证的结果,是证道,是功夫。
你们可能听说过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一段故事。他们两个关系非常好,在佛学理论上也不相上下。苏东坡是悟了道,没有证道。而佛印禅师已经彻悟、证道。如果把两个人的悟道偈放在一起,未悟道的人看了,分不出功夫的上下。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苏东坡虽然文字般若很高,但实相般若不行,所以常常输给佛印禅师。
有一天苏东坡突然有悟,写了一首悟道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派人送到佛印禅师处。禅师看后,在纸上批了四个字:“放屁、放屁!”并让来人带回。苏东坡一看就暴跳起来,驾着小船就去找佛印禅师理论。船未靠岸,便见佛印禅师已在江边等候,并哈哈大笑地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言下大悟,忙说:“惭愧、惭愧!”
从此,苏东坡对佛法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因为佛法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达摩祖师把修行分为两条路,一是理入,二是行入。苏东坡一向是从理入,而未从行入。实际上理入与行入是不能分开的。
现在学佛的人多是夸夸其谈,言行举止浮躁、轻率,习气一点也没除掉,讲起佛法来头头是道,到了关键时刻就把佛法抛到九霄云外。佛法是体现在日常功用上,而不是在理论上。
一个见道的人仍然有贪嗔痴,还会被业习牵着走,只是在言语上比较善辩,在机锋转语上,一般人比不过。但是从行为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证道。
就像二祖神光向达摩初祖求法之前,在中原一带已很有名气。当他向达摩初祖求法时,达摩还对他说:“我这是旷劫大法,非小根、小器所能得!”这时的神光在达摩眼里还是小根小器,不配修达摩的法。实际上神光这时已经辩才无碍,早已突破了见惑,达到了修道的层次,只缺证道。
佛教讲贪嗔痴三毒,前二毒对一个见道者(超越了见惑)而言,已不存在了,但痴毒仍然存在。因为根本智慧还未打开,无法进入证道位。必须进入证道位,再走出来,才能超越最后一毒。学佛的人都说要开智慧,实际上有几个能开呢?连贪、嗔都超越不了,怎么可能超越最后的痴毒?
在修道之前,必须完全见道,才能进入修道位。比如在未修道之前,对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反应都要明白。如何明白呢?就是要见道。一个真正见道的人,对以后在修道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都很清楚。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见道。真正的见道,必须自己身心亲见,有了一些领悟和知见,并不是听别人说。一个真正见了道的人,身心、气质都会有明显的变化,言语也会变得与众不同。尤其在做事上,和对人生的生死无常上,会比常人看得透一些。
实际上修道有一半功夫必须在见道中完成。所谓修道、证道,只是体验它,验证它(所见之道)而已。比如你们要来东华寺之前,对来的方向、方位、坐哪个车次,早已明白。来的时候,按所知的方向、路线去走,肯定不会错。修道、证道也是在见道的基础上对号入座。未迈步之前已有十分把握,一迈步,肯定到位,绝对不会错。就像一个高明的人做事,不是一边做一边想方案,而是未做之前,方案早已成竹在胸,一出手,肯定不会出偏差,每一步所发生的情况都不出他所料,与方案完全吻合。
古人讲,在闭关之前早已明心见性了。眼前一片漆黑,怎么用功?所以古人有“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之说。实际上断见惑指的就是明心,也就是见道。严格来讲已进入见性的阶段,但还未从见性中走出来。就像一个人已达到初禅,进入初禅,但还未走出初禅一样。这说明他还未超越初禅。必须走进去,再走出来,才能达到二禅,进入二禅……
见道的功夫修成以后,下一步才是修道。修道的过程又分两个层次:一是生理方面,二是心理方面。这两方面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呢?如果你的见道是究竟的,是自己亲身经历,不是听别人讲的,花上三年时间修炼禅定,可以扭转身心无始劫以来的业习。这时候才谈得上能把握自己。因为前面的见道是真,再配合实修,一真一实相结合,才做得了主。
当生理方面的修道完成以后,在修心理——心态方面,有一大半功夫是在红尘中完成的。我曾有个划分方式:在山上,心态只能修到五成,还有一半必须在红尘中完成。因为当你一个人独处,没有面对人、事、物、理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风平浪静,你会误认为自己的业习已经没有了。当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物、理时,你会发现内心仍在起波澜。
在修道的过程中,必须达到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能觉知到。如果觉知未跟上,说明修道还未开始。即便开始了,也只是在修道途中,还未走出来。就如同走进“观音洞”仅是一半功夫,必须走出去,才算走完全程。即便你进入修道位,又走了出来,也未必能达到证道位。因为在修道途中,一步比一步更艰难,越到后面,越触动实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