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19997700000024

第24章 如何见道修道证道(2)

第一步见道完全是“理”,走完了第一步,进入修道,才与“事”合为一体。达到证道位时,既与事一体,又非一体。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当一个孩子落入水中,你敢跳下水把孩子救上岸,自己一口水也没喝,轻而易举,毫无损伤,而且能三番五次地这样做,才算真功夫。并非经历一次境界未被转,就算成功,须反复打捞,百发百中。一个证道的人随时能进去,也随时能出来。如果进不去,就无法感受众生的喜怒哀乐。如果出不来,也无法超越凡人的喜怒哀乐。

你们会问,证道的人是在水中还是在岸上?一个证道的人是无我的,如果他在水中或者在岸上,怎么可能无我呢?观音菩萨之所以有千百亿化身,正是因为无我。众生之所以活得累,正是因为有我。比如一个把金钱看得很重的人认为:这些钱是我的,我必须主宰它。有一天主宰不了时,他就会很痛苦。如果达到了无我,哪里还有金钱的概念?又怎么会痛苦呢?没有带着“我”做事,怎么会有业障呢?

一个人之所以有业障,一是搜集别人的业障,二是承担自己做错事的业障,两者都是因为有“我”存在。有的人之所以庸俗,就是把“我”看得太重了。有的人活得很洒脱,是因为我执比较轻。通常大家都会说:“功名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际上一遇到事情,样样都需要。但要想证道,必须敞开身心,接受周围的一切。如果不敢敞开,不愿意面对周围的一切,别说证道了,就连修道也修不进去。

就像一个人之所以能改正错误,是因为他敢于承认错误,面对错误。如果做错了事,不敢承认,不敢面对,就会想办法为自己解释,辩护,开脱。有的人做错了事则是不吭声,佛门里讲这也是一种我慢心的表现。当一个人理屈词穷的时候,不吭声未必是承认错误。因为佛法是针对内心的,对一件事看清没看清,放下没放下,自己内心是非常清楚的。

现在信佛的人都说自己是“学佛的”。正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才算学佛,才会这么说。如果他们明白学佛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条件和素质,会吓出一身冷汗。正因为没有见道,不知道何为道,才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修道的。为什么古人讲越学越谦虚,越修越感到自己渺小?实际上做任何事都是从一个点切入,最后辐射到四面八方,乃至十方。并不是从四面八方切入,最后落到一个点上。所以佛门里讲“一通一切通,如同太阳处虚空”,照耀整个大地。

前两堂课我讲“觉念”。觉念后才是择道(法),择道后才是修道。这里的“觉念”与“见道”是吻合的。一个修道人应该念念都能觉察到,而且知道是合道还是离道。有时处于道中,一不留神,念头跑了,又未合道。

在什么情况下才算合道呢?并不是只有念佛的人一心不乱地念佛,才算合道。如果一心不乱地念佛就算合道,那么一心不乱地切菜也算合道。因为都是一心不乱地做一件事。一心不乱地念咒、结印、参话头,也是在做一件事。

如此说来,一心不乱地做任何事,都是禅,都是定。与所做的事情融为一体就是在修道,就是在道中。事实上真正达到一心不乱地切菜,根本不用再转一个念头去念佛,持咒,结印,参话头……才算合道。书上有一句话说:“当下是道,何来转?有转便是头安头。”你有一颗散乱的心,念佛散乱,做任何事情都散乱;你有一颗一心不乱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能一心不乱。

如果你不能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师父给你一个法,你也修不进去。换言之,如果你能觉察到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就用不着修任何法。因为你已经破了我执、法执。但还有一个空执未破。我执是主观,法执是客观,都是执著。

什么叫空执呢?就像一个对钱财看得很淡的人随时都在布施,但布施后总喜欢别人把他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这就意味着他把钱财放下了,但还没有把功名放下,也即我执没有放下。有的人做了好事,总希望有人知道。即使没人知道,自己心里也特别高兴。这意味着他还没有完全达到空。

一个真正空的人,无我、无法,乃至连空也不存在,也即佛门里讲的“我空,法空,空也空”。大家经常讲:“无我,无法,一切都是空的。”天天讲空,执著空,如果不从“空”中走出来,还是“有”。有什么?有个“空”的境界存在。

一个证道的人做事很努力,求圆满,但过后无痕。按道理讲,如果对一件事要求很高,做完后内心应该还存着这件事,怎么可能过后无痕呢?但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对一件事全然地努力过,才可能全然地放下。力量完整地来,走的时候也是完整地走,故而能过后无痕。

比如学开车,在学的过程中,理论、方法很多,一旦掌握了开车技术,什么方法、理论都不存在了,车一停,心就走掉了,不可能还停留在车上。只有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内心深处才会留下痕迹。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超越。如果没有一心一意地经营,没有全身心投入地去经历、尝试,就一定会留恋它,回味它。所以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们都要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去体验。只有全身心投入了,才能得到全部。没有全身心投入,是得不到全部的。

就像一个人想闭关,可是闭关后又想着外面的事情,这样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地去用功,去感受。所以出关后,他就会留恋,会想再闭关。在红尘中没有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事,去尝试渴望的事物,一旦修行,对红尘中的事情肯定还会留恋。所以说悟要真悟,修要实修。

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问一问自己:现在是处于见道、修道、证道的哪个层次?只有进入证道位,智慧,也即实相般若才会打开。在未进入证道位之前,尽管你的语言般若、文字般若已经打开了,但还未突破无明。只有实相般若打开了,才能彻底突破无明。

问:何谓般若?

师:般若就是妙智慧。无明就是愚痴。

问:见道的标准是什么?

师:见道的标准是:在迈步之前,对整条路线已经通达,也就是对整个过程已经了如指掌。一旦迈步,一步一个脚印,绝对不会偏差,走错路。见道犹如世俗所说的“一个好的方案等于成功了一半”。真正的见道就是证果的一半,只是缺少心灵上的感受。好多人修了十几年还退失了菩提心,就是因为没有见道。

问:怎样才能见道?

师:看经、听开示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真正靠的是对身边人、事、物、理的观察,还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事实上好多修行多年的人,修的都是见道。一旦见道后,修道、证道只要几个月就能完成,根本不需要很多年。正所谓“修道一念间,证道一刹那”。明白自己是小的见道,真的见道是明白万事万物。缘觉无师自通,只是通过看树叶的一青一黄、掉落、腐烂,便可悟道。

问:师父,我们回去后,看什么经才能快点见道?

师:所有的经都是圣人证道的境界,后人拿着他们的书读来读去,那才真正是拾人牙慧,怎么可能见道呢?如果这样能见道,诸佛菩萨都喊冤。但是未开悟的人需要经典指引,开悟的人需要经典印证,看经还是很重要。每一部经都适合我们看,只是我们自己有分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