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不懂心理学就做不好管理
19947200000042

第42章 制度心理学:制度才是真正的老板(1)

企业的管理,不可能依靠人盯人式的古板方式,管理者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它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才是真正的老板,可以管理人于无形之中。用对了制度心理学,你的管理将变得容易,你的公司将变得固若金汤。

001.火炉法则:让下属在制度的约束下达到自觉

一个企业,人员构成少说也有五六个,多者甚至会达到成百上千。当一个企业还只是小作坊式的初级阶段时,人管人的方式也许会有效,管理起来也会比较顺手。但是,当一个企业已经发展到几十人甚至更多人的时候,企业的领导层就不可能一对一地监督管理员工了。

也许,你会觉得人管人,面对面的管理会增加领导的威严,管理起来会更加挥洒自如,但是当人数太多的时候,这种管理方式就无能为力了。此外,如果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约束,那么整个队伍就如同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因此,严格的制度,可以保证企业运转的稳定和效率。在优秀企业里,员工素质不是依靠领导一句一句训导出来的,而是依靠合理有效的制度来约束,从而达到自觉,渐渐培养起来的。

王强在改革开放之前,在事业单位工作。改革开放之后,王强选择下海经商,他开办了一家毛巾厂。刚开始的时候,厂子只有大概十几个人,并且一大半是王强的各种亲戚,七大姑八大姨等。因为都是亲戚,王强在平时的管理中,也不会太过严苛。亲戚们也都很卖力工作,常常超时工作,也没有什么怨言。

由于王强的厂子生产的毛巾质量好,价格低廉,再加上人脉广泛,所以很快就赚到了下海后的第一桶金。王强是一个很懂得感恩,并且讲究亲情的人,在赚了钱之后,他给大家分了许多,亲戚们都很高兴。

之后订单越来越多,王强不得不扩大厂房,招聘更多的员工。但是,公司一大,人一多,各种从前没有遇到的问题就都出现了。

先是亲戚们以老员工、亲信的身份自居,开始排挤新员工,指使新员工多干活儿,这在新员工里引起了很大的不满。其次,由于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所以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都不高,有些人做得多,也没有得到更多的报酬,有些人只不过是在王强面前献了献殷勤,就可能拿到奖金。越来越多的抱怨在员工中蔓延,导致产量下降,王强也发现自己鞭长莫及,无法管理到每一个人,他甚至都无法认出厂子里的每一个员工。这时他这才意识到,从前的那一套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实行了,正好此时他也接触到了西方的制度化管理,因此,他决定改革。

王强找来了专业经理人,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奖惩制度分明,工作量化,按件计酬,加班有加班费,迟到、失误都要扣钱。同时,不再有新老员工的差别对待,一视同仁,按制度办事。无法按照制度办事,则会被无情地辞退。

这一管理方式改变之后,起先是王强的亲戚们很不满意,因为他们没有了所谓的“特权”,但是时间长了,每个人都发现这套制度比以前要好得多。大家规规矩矩工作,钱一分不会差,每个人都是凭借自己的劳动赚钱,没有差别对待。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工作效率逐渐提高,产量大增。厂子也不再需要王强每时每刻地盯着,工人们养成了自觉性。王强从心底里赞成制度化管理。

受到中国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今天许多管理者对制度建设认识不足,结果严重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显然,人治观念不被打破,那么科学的制度管理就很难推行。因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在21世纪的今天,人治究竟是有多么不合时宜。

首先,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精力是有限的,《论语》也曾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避免出现各种差错,就需要推行制度管理,从而避免人治的风险和误区。

其次,“人治”往往是管理者一人说了算,这就会造成管理的随意性,与科学管理的原则背离。此外,管理者今天有这种想法,明天有另一套想法,没有科学的计划安排与固定的管理模式,就容易令员工无所适从,最终大大降低管理效率。

再次,人治很难逃出人情关。在中国许多公司里,任人唯亲的现象非常明显。这样做会造成公司用人的不公平,引起其他员工的不满,从而使整个公司失去凝聚力。

最后,“人治”在管理上治标不治本,无法为组织发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控系统。当管理者变更时,原有的规则被打破,会让公司发展陷入混乱,这是许多企业功败垂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才是保证公司长远发展的明智选择。

制度会建立一种框架,在这个框架里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不适应,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就会形成自觉性,自觉地在这个框架中工作,这样就会免去许多管理上的麻烦。

管理心理学启示

人虽然在心底里渴望自由,但是人同时也是社会性动物,也是需要制度来约束的,制度会给人带来心安,制度会给人带来自觉。

我们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制度层面一直在发生变化。企业的管理也是一样,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的需求,管理制度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002.二流企业用人管人,一流企业用制度管人

人人崇尚自由,人人不希望被管理。管人,在被管理者听来,会觉得不舒服。但是企业就像一座大楼,没有管理,就仿佛没有设计稿一样,那么钢筋、水泥只能是随意的堆砌,建造出来的大楼必然也经不起风吹雨打。企业的建立,需要管理制度和岗位纪律,这是维持一家企业正常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员工的行为准则。

在企业规模尚小的时候,可能管理者们还能够使用言传身教,一对一的管理模式,俗称“人管人”,但是,当企业到达一定的规模之后,“人管人”的方法就行不通了,那不是一流的企业会采用的方式。用制度管人,才是一流的做法。

企业制度,是一个企业内员工的行为规范,它可以使企业有序地组织各种活动,它可以保证基本的大框架不会动摇。企业有了制度,仿佛是削弱了管理者的地位和权力,但是你收获了稳固的基础,长远的发展,管理者也可以从中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红楼梦》很多人都读过,相信很多人都会对小说中的王熙凤这个角色印象深刻。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泼辣、果敢,办事效率高,做事手腕多,她可谓是贾府的头号经理人。在荣国府里,王熙凤是没少尽心尽力,宁国府出了事,她也是忙前忙后,并且都做得有条有理,靠的就是她自己建立的人事管理制度。

宁国府的贾蓉的妻子秦可卿死了之后,需要大办丧事,这么大的家业,认识的人那么多,前来吊唁的人是络绎不绝,这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事情,真是多不胜数。而宁国府又没有这么一位能够掌事的人物,于是就想到了荣国府的王熙凤。贾蓉的父亲贾珍赶紧把这位能管事儿的主儿给请到了家里,拜托王熙凤打理丧事的所有事宜。王熙凤最喜欢别人抬高她了,只要别人一夸奖她能干,那她就势必要干下去了。于是,王熙凤来到了宁国府。

到了宁国府之后,王熙凤先做的不是训人树威风,而是先建立一套自己的人事管理制度。制度规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之间不能推诿,哪里出了问题,就找对应的人,奖惩分明,有条有理,让这些下人们无话可说。宁国府可不是小户人家啊,这王熙凤手里边可是管理着一二百人啊。但这么多人,就是在王熙凤的管理制度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自的工作,没有出一丁点的差错。

除了人事管理制度之外,王熙凤还建立了一套考勤制度和物品管理制度。考勤制度为的是解决府里头下人懒惰的问题,什么时候点名、吃早饭、午饭、晚饭,都规定得清清楚楚,谁要是做不到,那就要按照规章制度走,接受惩罚。物品管理制度针对的是当时每当有这样大的事情的时候总会有丢失物品的现象,谁要拿什么东西,拿多少,从哪里拿的,用到哪里去,都要做记录,这样就杜绝了有些人趁机浑水摸鱼,占小便宜。王熙凤的管理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使这场丧礼办得体面又大方,井井有条,无人不称赞。

王熙凤的做法给了当今一些新上任的领导很重要的启示。新官上任,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手底下的员工信任你,如果王熙凤没有制定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她也很明白,虽然自己有本事,但那是在荣国府,不是在宁国府,到了人家的府上,虽是请来的,但是光用嘴说,是不会有人听的,只有把这些规矩给他们定下了,他们才会敬重你,事情也才会顺利进行。

公司的领导层不可能永远不变,而如果公司使用的是人治的方式,那么当一批领导退居二线之后,他们还带走了公司的精神支柱,公司的行为规范。而这个时候,新的领导层就需要再重新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但是员工却不是那么容易就会买你的账的,毕竟上一批领导的领导模式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个时候,公司管理制度的意义就彰显出来了。人走了,制度不会走,员工是按照制度在工作,所以即便公司领导层如何更迭,员工的心不会散,公司不会乱,大家还是能够照章办事,这是一家公司稳定的基础。

管理心理学启示

一家公司,一个领导者,要实现企业的目标,个人的理想,就必须要在公司内形成组织管理制度。战场上,再好的将军也不可能靠一个人,一张嘴就统领千军万马和敌人作战,也需要有军队严明的纪律作为基石,才能把将士们凝聚在一起,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战胜强敌。企业也是如此,人管人,始终还是管理的初级阶段,只适用于几个人的小作坊式企业,那不过是二流的企业才使用的管理方式。

而真正一流的企业,是要靠完善严谨的制度来管理数十人甚至上百、上千人的队伍的。我们不怕人多了不好办事,不怕人多了心就容易乱了,因为我们有制度,有了制度,无论再来多少人,大家都是按照一套规矩办事,都是走在同一条直线上,再多人也不会乱,不会散。

003.奖要奖得心花怒放,罚要罚得胆战心惊

中国人做事情讲究一个“度”字,说的就是凡是都不能过,点到为止。做事情不能太过极端,看问题也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待。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通常,我们不能将他夸得像个圣人一样,一点毛病都没有。也不能将他贬低到尘埃里,弄得对方永无翻身之日。任何事情,如果过分地强调一个方面,那么就会导致天平的失衡。

这一点,在公司的管理中是同样的道理。公司的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牢记住这一点,不要有失偏颇,而要做到公平和严格。

先给大家讲一个“一条鞭子”的故事。在很早以前,英国的剑桥大学里,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校长,治校有方,培养出很多优秀顶尖的人才。人问他,他是如何将学校管理得这么好。这位校长微微笑了一笑,回答说,那是因为我用一条鞭子来惩治那些不听话、不上进的学生。他还开玩笑说,如果给他一把手枪,他会将学校管理得更好。

还有一个事例,在北京,某个购物中心为了提高营业额,出台了政策,重奖销售业绩排名靠前的职工。刚开始的时候,员工们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没有意识到这条制度的严肃性。而当这个月末总结的时候,当月销售业绩第一的员工果然受到了嘉奖,并且还是2万元的高额奖金的时候,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条规章的严肃性。从此之后,每一名员工都非常重视自己的业绩,想方设法地要把业绩提高。公司的效益很快就上去了一大截。

上面的两个例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首先第一个故事,“一条鞭子”只是一个隐喻,他代表的是学校的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且有了制度就要坚决执行,方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企业也是如此,公司制度的制定,不仅仅规范企业中员工的行为,为员工的行为画出一个合理的受约束的范围,同时,也保障和鼓励员工在这个范围内自由的活动。严格的惩罚机制,可以有效地刺激员工高要求约束自己,从而提高组织管理效率,使整个公司的氛围环境是严谨、严肃的。

第二个例子中,体现两个道理,一是对待员工,惩罚的制度要有,奖励的制度也要有。并且奖励更要说到做到。当奖励的制度制定出来之后,员工们可能会存在疑虑,究竟公司能不能够给我们这么大的奖励呢?当员工心中有这个疑虑的时候,他的工作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被完全地调动起来。而如何让员工信服,那就必须严格地去执行,让员工看到奖励制度的严肃性,给员工信心,用事实让员工记住。这比你费尽口舌地要求员工提高业绩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