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19800500000064

第64章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3)

2.中间业务自身的风险性,也给商业银行带有一定风险

商业银行的许多中间业务,如担保、承兑等,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或有负债,加大了商业银行未来的经营风险。此外,一些衍生工具由于具有高杠杆性,吸引商业银行进行冒险投机活动。虽然许多衍生金融工具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利用交易所交割、保证金制度、涨跌停板限价、盯市等多种方式来减少风险,但考虑到其高杠杆特性的放大作用,这类投机交易中风险程度还是相当大的。最后,中间业务的避险、套期保值功能只在局部有效,只是将风险从风险厌恶方转移到风险偏好方,并未消除风险。相反,由于一笔业务往往同时牵涉数家银行,一家银行的违约行为势必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商业银行运用一组财务指标和一定的评估方法,对其经营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考核、评价的过程。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估的关键,必须服从银行经营总目标。一般而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环境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所追求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根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指企业所有者在市场上转让出该企业所能得到的收益,反映了市场对企业的综合评价。考查银行经营目标实现程度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银行获利情况,二是风险程度。这是设计绩效评估指标的基本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比一般企业更为复杂,加之其独特的资产负债结构,银行流动性和清偿力状况成为其能否生存的关键,因而在设计风险类指标时将清偿力指标和流动性指标单独列出,便于重点考查。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大多采用比率形式,这样可以剔除银行规模差异对绩效分析的干扰,还可将银行财务报表中的原始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准确地反映银行绩效。

一、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是一组财务比率指标,按实现银行经营总目标过程中所受的制约因素分为四类,即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风险指标、清偿力和安全性指标。

(一)盈利性指标

盈利性指标衡量商业银行运用资金赚取收益的同时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能力。盈利性指标的核心是资产收益率和股本回报率,利用这两个财务指标及其他派生财务比率指标可较准确地认识银行的获利能力。

1.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收益率是商业银行纯利润与全部资产净值之比。

资产收益率指标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相关信息有机结合起来,是商业银行运用其全部资产获取利润能力的集中体现。计算资产收益率指标时可以选择总资产的期末余额值做分母,这一数据可以方便地在资产负债表上直接取得;但商业银行利润是一流量指标,为准确反映商业银行在整个报表期间的经营获利能力,采用总资产的期初与期末余额的平均数做分母效果更好。另外,商业银行纯利润包括一些特殊的营业外项目的税后收入,因而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变动有时不能简单理解为商业银行正常营业获利能力的改变,还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2.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排除了特殊项目的影响,更准确地体现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

由损益表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营业利润来自于经营活动中各项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不受证券交易、调整会计政策、设备盘盈盘亏等不常发生的营业外活动影响,是商业银行经营能力和成果的真实情况。因而营业利润率指标反映了银行真实、稳定的获利能力。

3.银行净利差率。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利息支出是其主要成本支出项目,因此利差收入是影响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关键因素。

盈利资产指那些能带来利息收入的资产。银行总资产中,除去现金资产、固定资产外,均可看作赢利资产,在计算中分母也应采取平均值。一般情况下,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盈利资产的增多会引起相应利息收入的增加,但商业银行净利差率的提高表明商业银行利差收入的增长幅度大于盈利资产增长幅度,即商业银行在扩大资金运用、增加收入的同时,较好地控制相应的融资成本(利息支出)。因而该指标可有效反映商业银行在筹资放款这一主要业务中的获利能力。

4.非利息净收入率。非利息净收入率不只是商业银行获利能力的标志,同时也反映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率。

由损益表中可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来自于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获得这类收入不需要相应增加资产规模,较高的非利息净收入会明显提高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非利息支出包括提取贷款损失准备、员工薪金、折旧等间接费用,同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直接相关,因而较高的非利息净收入率意味着相对较低的各类间接费用开支,表明银行管理效率良好。

非利息净收入率的提高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良好的表现。但有时也意味着经营中潜在风险的提高,主要因为非利息收入中的较大部分通过中间业务取得,常伴随着一定或有负债及其他风险,且不在财务报表中明确表示,因而应用指标时应多注意其他相关信息,了解相应风险状况。

5.银行利润率。

由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该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收入中有多大比例被用作各项开支,又有多大比例被作为可以发放股利或再投资的利润保留下来,该比例越高,说明商业银行获利能力越强。

6.权益报酬率(ROE)。

该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资本的获利程度,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效率和财务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同股东财富直接相关,受到商业银行股东的格外重视。

(二)流动性指标

流动性在任何企业经营中都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商业银行由于自身不寻常的资产负债结构,更易受到流动性危机的威胁,这也是商业银行将流动性指标从一般风险指标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流动性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供给和各种实际的或潜在的流动性需求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流动性供给在资产方和负债方均可存在,如商业银行拆入资金或出售资产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流动性。流动性需求则可通过申请贷款和提存等形式作用于资产负债两个方面,因而流动性指标在设计时应综合考虑银行资产和负债两方面情况。

1.现金资产比例(现金资产/资产总值)。该指标是商业银行所持现金资产与全部资产之比,现金资产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可随时应付各种流动性需求。该比例高反映出银行流动性状况较好,抗流动性风险能力较强。然而,现金资产一般是无利息收入的,如果现金资产比例太高,则商业银行盈利资产下降,影响收益。

2.国库券持有比例(国库券/资产总值)。国库券是商业银行二级准备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供给有较大作用。一方面国库券自身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商业银行出售国库券可直接获得流动性供给,另一方面,国库券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抵押品,商业银行可以用其进行质押贷款,即持有国库券也可产生间接的流动性供给。该比值越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好。

3.持有证券比例(证券资产/资产总值)。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很大部分是所投资的各类证券,这些证券一般均可在二级市场上变现,为银行带来一定流动性供给。

单纯应用该指标判断银行流动性具有很大局限。这主要是因为证券的变现能力同其市场价值密切相关,在市场利率上升时,证券市价下跌,特别是一些长期证券难以按购人成本和记账价值流转出去,因此分析持有证券给银行提供的流动性时,须结合指标市值/面值评判。一般情况下,市值/面值比例越低,说明银行所持有证券的变现力越低,从中可获得的流动性供给越小。

4.贷款资产比例(贷款/资产总值)。该指标是银行贷款资产与全部资产的比值。贷款是银行主要赢利资产,其流动性较差,该比值较高,反映银行资产结构中流动性较差部分所占比例较大,流动性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贷款内部各组成部分又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其中一年内到期的贷款在一个营业周期内自动清偿,可以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提供一定的流动性,因而可以用一年内到期贷款/总贷款作为贷款资产比例的补充指标,补充指标值越高,说明银行贷款中流动性较强部分所占比例较大,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越好。

上述指标l~4主要从资产项目来反映银行的流动性。小银行受其规模、市场地位的影响,一般依靠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来应付各种流动性风险,因而在对小银行进行绩效分析时,这四个指标具有较大意义。

5.易变负债比例(易变负债/负债总值)。该指标是易变负债与全部负债之比。易变负债包括银行吸收的经纪人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及各类借入的短期资金。这类负债受资金供求关系、市场利率、银行信誉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融资成本、规模均难以为银行所控制,是银行最不稳定的资金来源。该指标反映了银行负债方面的流动性风险情况,比值越高,说明银行面临的潜在流动性需求规模较大且不稳定。

6.短期资产/易变负债。银行短期资产包括同业拆出、存放同业的定期存款、回购协议下的证券持有、交易账户证券资产、一年内到期的贷款等。这部分资产是银行最可靠的流动性供给,可以较好地应付各类流动性需求,短期资产/易变负债指标衡量了银行最可靠的流动性供给和最不稳定的流动性需求之间的对比关系,该比值越高,说明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越好。

指标5~6主要从负债方面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情况。在运用这两个指标进行银行业绩分析时必须注意银行的规模,一些大银行,特别是地处金融中心的大银行,在经营中更多地利用增加短期负债来获取流动性,小银行依靠资产变现取得流动性,因而对于规模不同的银行,同一指标数值所反映的流动性状况可以有较大差异。

7.预期现金流量比。该指标是预计现金流入与流出之比值,设计时考虑了一些中间项目的影响,可以弥补指标l~6的不足。银行现金流出包括正常贷款发放、证券投资、支付提存等项目,还包括预计贷款承诺需实际满足的部分及预计的其他或有负债一旦发生需要支付的部分。现金流入包括贷款收回、证券到期所得或偿付、预期中的证券出售及各类借款和存款的增加等。指标值大于l的不同值,显示该银行未来流动性可能有所提高的程度。

(三)风险指标

在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中,风险被定义为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这种收入的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价值。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收益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干扰,风险指标将这些因素作了分类,并定量反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程度和抗风险能力。

1.利率风险。当前的商业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成为“金融百货公司”,以多种金融服务获取收益。但从根本上来看,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各种生息资产,成本项目主要是为融资而发生的利息支出。市场利率的波动往往会引发银行利差收入以至全部营业收入的波动,这就是利率风险。资金配置不同的银行面对相同的利率波动所受影响是不同的,即利率风险暴露不同,这种差别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利率风险指标度量。

利率敏感性资产是指收益率可随市场利率变动重新调整的资产,如浮动利率贷款。以相同的方式可以定义利率敏感性负债。在应用上述两个指标分析时,应注意保持计算公式中资产负债期限上的一致。

两个指标在含义上是一致的。当缺15为0或比值为l时,银行不存在利率风险暴露,利差收益不受利率变动影响,其他指标值均意味着存在利率风险暴露。样本银行指标值与均衡值(0或1)偏差越大,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越大。

2.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指银行贷款或投资的本金、利息不能按约得到偿付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和收入来源是各类金融债权,信用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影响很大,以下几个指标反映了银行面临多种实际和潜在的信用风险程度及商业银行为此所做的准备情况。

(1)贷款净损失/贷款余额。贷款净损失是已被商业银行确认并冲销的贷款损失与其后经一定的收账工作重新收回部分的差额,反映了信用风险造成的贷款资产真实损失情况。该指标衡量了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的质量状况,比值越大,说明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越差,信用风险程度越高。

(2)低质量贷款/贷款总额。低质量贷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逾期贷款,指超过偿还期90天尚未收回的贷款;二是可疑贷款,确认标志是债务人未能按约支付利息,这往往是债务人财务状况恶化、最终无力偿还本息的先兆;三是重组贷款,当债务人财务状况恶化,银行为避免贷款债权的最终落空,有时会以延长期限、降低利率等方式同借款人进行债务重组协商。低质量贷款的信用风险程度很高,是产生未来贷款损失的主要根源。该指标估计了潜在的贷款损失,比值越高,银行贷款中信用风险越大,未来发生的可能的贷款损失越大。

(3)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净值。贷款损失准备来自于银行历年税前利润,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贷款损失的估计,并可以弥补贷款资产损失。该项指标比值越高,表明银行抗信用风险的能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