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19800500000063

第63章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2)

(四)非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主要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而取得的费用及佣金收入,具体项目如下:

(1)存款账户的服务费用。主要指对存款人开立银行账户、不能保持要求的最低金额以及根据签发支票收取的人工费、保管费。

(2)其他服务费和佣金收入。包括代买卖证券、贵重物品保管、信息咨询、办理信用卡、承销国债等收入。

(3)其他收入。指商业银行所得信托收入、融资租赁收入、表外业务收入等各种非利息收入。

随着商业银行业竞争加剧,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利差收入的增长有限,且波动较大,而各种非利息收入有助于商业银行开拓其他收入来源,减弱利差收入的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非利息支出

非利息支出是商业银行间接费用的主要部分,具体包括以以下部分:

(1)薪金与福利支出。包括支付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工资、奖金、养老金、福利费用,还包括银行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等。

(2)各种资产使用费用。包括银行房产和设备的维修费用、折旧费用、设备房屋的租赁费用及相应税款开支。

(3)其他费用。包括业务费用、广告费用、出纳短款损失等。

(六)利润

利息净收入扣除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后与非利息净收入之和,构成商业银行利润,随核算口径不同,商业银行利润有多个层次。

(1)税前营业利润。税前营业利润是营业收支相抵后的余额,该指标意义在于明确应税所得,税前营业利润扣除免税收入即为应税所得。

(2)税后营业利润。应税所得减去应付所得税后的余额,加上免税收入就得到了税后营业收入。该指标可以看作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银行业绩,是进行绩效评价时的基本指标。

(3)纯利润。银行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特殊项目,如证券买卖、设备盈亏、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等,这些特殊项目可以看作商业银行营业外活动,最终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亏状况,纯利润指标中包括了这类特殊项目,是报表期商业银行全部活动的体现。但由于它包含了一些不常发生的营业外项目收支,反而不能准确反映银行的经营业绩。计算纯利润时,应将特殊项目净损益及相应所得税额并入税后营业利润中。最近一段时间,美国银行业已将证券买卖活动纳入非利息收支中,只缴纳一般所得税。

三、银行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又称现金来源运用表,是反映商业银行在一个经营期间内的现金流量来源和运用及其增减变化情况的财务报表,是反映银行经营状况的三个主要报表之一。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及经济环境的变化,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加强。

经过一段时期的经济活动,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会发生变化,即资产、负债、权益的规模及内部结构会有一定变动,变动结果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相关科目期初、期末情况得以展现。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最终可归结为商业银行现金流量的来源、运用及增减变动。现金流量表反映这一动态过程,而资产负债表仅是静态存量报表,不能揭示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尽管利润表是一张动态报表,但着眼点是商业银行盈亏状况,不能反映银行资金运动全貌,也不能揭示银行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现金流量表沟通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将企业的利润同资产、负债、权益变动结合起来,全面反映了报告期间内银行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情况,指出了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变动结果及原因,这是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

现金流量表以现金变动为制表基础,以现金的运用、来源为反映对象,从考察动态化的角度组织内容。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概念专指现金资产,即一级准备。报表按等式“现金来源增加=现金运用增加”进行编制。对该等式具体解释如下。

现金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首先是营业中所得现金,其次是减少、出售非现金资产换取的现金,最后是通过举债、增发股本等从外部融资。现金运用也分为三个部分,即购买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本息、支付股利,仅从上述现金运用和来源的含义来看,两者不一定相等,差额等于现金资产的变动额。换一个角度看,将现金资产视同普通资产,它的减少也可以带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减少,因而现金资产的减少可以看作特殊现金来源。同样,现金资产的增加可以看作特殊的现金运用,经这种调整,则可以得出等式“现金来源一现金运用”,这就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

(一)现金来源

(1)经营中所得现金。这一部分由净利润扣除应计收入,加上非付现费用构成。在会计核算中设置非付现费用是为了使净利润更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盈亏状况,但非付现费用仅在账面上得以处理,并未导致现金流出,因而将这一部分加回到净利润中。同理,应计收入并非真实现金流入,也应扣除。商业银行非付现费用一般包括预提费用、计提折旧、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递延税款贷项发生额等。

(2)资产减少所得现金。包括减少非现金资产增加的所得及减少的现金资产。表中反映出该商业银行现金资产减少较大,以出售、减少非现金资产所得现金很少。

(3)增加负债、增发股本所得现金。这是商业银行从外部获得的新的现金来源。合计现金来源为上述三项之和,在账务处理时应结合具体科目的变动情况。

(二)现金运用

(1)支付现金股利。支付股利直接导致现金的流出。

(2)支付现金增加资产。这里所指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多种金融债权及现金项目。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现金运用的增加,该表中反映报告期间银行将较大的资金量投放到贷款资产中。

(3)债务减少。负债业务是银行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但债务还本付息是现金资产的净流出,即一项现金运用。

现金运用合计为上述三项之和。在编制正确的现金流量表中,现金运用必须等于现金来源。

现金来源和运用表显示,假设商业银行报告期现金变动额为3794单位,从运用方面来看,主要是应付存款提取,占整个现金运用的56.9%;其次是增加贷款资产,占现金运用的30.2%。从来源方面考查,假设商业银行以增加负债形式取得现金906单位,占全部来源的23.9%;由于净利润为负,因而假设商业银行报告期间从营业中所得现金数额很小,不足现金来源的l0%。这两项来源合计远小于同期存款的提取,所以假设商业银行只有通过资产的净减少,即收缩经营规模才能取得足够的现金。假设商业银行资产减少中,现金资产所占比重最大,最终导致该银行在报告期现金项目(一级准备)下降。

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

商业银行的利润并非全部来自于商业银行所投资的盈利资产,许多带来收益的经营活动在资产负债表中并未得到反映,这就是中间业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扩大中间业务,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量已接近或超过主营传统业务量。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适应了多变的市场环境,拓展了新的收入来源,但中间业务也带来了一定风险,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中间业务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中间业务,一般不会带来资产负债方面的风险,商业银行完全处于中间人的地位提供服务,或者说商业银行仅仅是服务者。如信托业务中的信托投资,商业银行只是应客户要求代理理财,盈亏由客户承担,商业银行只收取佣金。

狭义的表外业务则完全不同,商业银行开展的这类业务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任何一方,不会在当期直接形成资产、负债,但却是一种潜在的资产或负债,在一定条件下会向表内业务转化,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和风险。如在票据发行便利业务中,当发行人无法偿还时,商业银行作为担保者承担连带付款责任,这种担保行为是商业银行的一种或有负债。又如循环信贷业务,一旦发生,则要进入资产负债表内资产方,该类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的或有负债。就发展过程来看,中间业务是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相伴而生的、长期存在的传统业务,狭义表外业务传统上只有少数几种,绝大部分是近20年来出现的,与国际经济、金融的发展及当代电信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

狭义表外业务按其产生过程划分为两个部分,即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传统业务种类很少,包括承兑业务、担保业务、商业信用证业务和贷款承诺业务等。新兴业务中一部分是由传统业务演变而来,如备用信用证和票据发行便利。新兴表外业务还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业务和多类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如互换业务、期货业务、期权业务等。各类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本身仍处在不断发展变革中。

(一)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正面影响

1.商业银行获取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拓宽了营业收入来源渠道

商业银行通过各类中间业务,获得了大量手续费、佣金收入,开拓了新的收入来源,削弱了利息收入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商业银行还可利用各类衍生工具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下进行投机,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追逐高额利润,这两种因素使得近年来商业银行收益中来自于中间业务的比重不断上升。中间业务也极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盈利能力。

开展中间业务,在不相应增加资金运用、扩大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同时带来了更多收入,资产回报率明显提高。从长期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经济实体的投资、融资渠道趋于多样化,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优势受到严重挑战,利差收入的增长空间有限,这一客观事实迫使银行在经营中更加注重中间业务。

2.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张信用,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

二战以来,西方许多国家出现过资金“脱媒”现象,商业银行采用负债管理方法,通过主动购入资金、开办新的存款业务(如NOW、ATS、MMDA)来吸收资金扩张信用。20世纪80年代起,商业银行弥补资金缺口的重点转向资产负债双方,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贷款出售等业务,使资金运用产生相应新的资金来源。另外,商业银行还通过安排票据发行便利,开具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利用自身信誉优势,在力争不动用自身资金的情况下满足了客户的资金需求。因此开展中间业务支持了商业银行信用规模的扩大,弥补了银行资金供求缺口。

3.降低了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开展中间业务不需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从程序上避开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较少接受监管部门的管理,因而进行中间业务降低了银行的规避管制的成本。

另一方面,开展中间业务也降低了银行的融资成本。以贷款出售为例,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出售融入资金,出售的贷款事先经过银行的专业评估,且售出商业银行一般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因而能很好地吸引贷款购买者。这类资金来源无疑具有较低的融资成本。

4.金融工具的可转让性,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

中间业务中涉及的许多金融工具具有可转让性,其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还以贷款出售为例,商业银行通过该业务将流动性较差的贷款资产转为证券资产,再转化为现金资产,有效提高了整体资产的流动性。

5.依附于相应的基础资产,改善了商业银行收益风险的组合

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各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表现,使得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商业银行经营中受到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影响。传统业务对这些风险无能为力,而许多中间业务,特别是多种衍生金融工具,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商业银行锁定成本、收益,进行套期保值。一般而言,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依附于相应的基础资产,商业银行利用这些衍生工具可将其基础资产所承受的风险重新组合、转移出去。

(二)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的负面影响

1.中间业务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控制和监管难度

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较少受到金融法规的限制,其形式多种多样,既可进行交易所内场内交易,又可进行场外交易。另一方面,中间业务不直接在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银行外部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和金融监管部门无法准确了解到银行进行中间业务的真实情况,难以对商业银行的这类活动进行有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