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迁
19752100000017

第17章 第二个十年—管理的年代(Management,1986—1995)(2)

第4节 Grunig的公关四模式

所谓模式(model),Oz是一种理论,但它注重的是过程(process),可谓一种动态的、时间上先后相承、有步骤的理论。在Grunig之前整整20年,公关理论最常被人提起的模式是John Marston(1963)所创的RACE模式,所谓RACE,就是Research—Action—communication—Evaluation,此道公式,即从过程来解释公关。由于它在早年就很生动地把公关运作的过程描写得很贴切,因此,美国公关协会把RACE列为公关认证、教育、颁奖的依据。

20世纪80年代中期,Grlmig&Hunt仔细分析美国公关史及早期著作(有关近代公关历史相关论述与分析,请参阅附录《近代公关发展历程》),归纳出四种公关运作模式(或称取向,approaches),从此成为公关理论的显学,直到新世纪才稍歇。值得一提的是,Grunig等人也强调,所谓公关四模式(Four Models),虽由公关发展史演变而来,所以在时间及次序上,有先后之别,但并不表示后面的公关模式发展出来后,先前的模式就消失,不再被使用了。事实上,即使到今天,早先的公关模式如媒体中介,仍常常被使用,而企业,即使已进化到双向对等的阶段,也仍有可能依实际需要变换使用公关模式,这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的一点(Gnmig&Hunt,1984;Grunig&Grunig,1989)。事实是,许多公关公司或企业,明知最理想的公关模式应该是怎样的,但在实际运作上,却仍固守着最原始的“媒体中介”公关模式,只因客户要求,或自身利益之故。其实这样做容易使公共关系被矮化为媒体关系,也忽略了双向、双赢的本质,但在实务界此一现象并不少见。

这与公关历史及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关四模式,即:

1.媒体中介/宣传模式(The Press Agentry/Publicity Model):组织枉顾公益,致力有利于己的宣传,尤其在大众传媒上做文章。

2.公共资讯模式(The Public Information Model):组织内部聘有御用(journalists in residence)的新闻专才,通过可控制的媒体,如宣传小册子、公司发行物、DM或大众传媒,发布客观的资讯来影响视听。

3.双向不对等模式:较为先进、复杂的手法,利用社科研究及心得,来设计如何说服群众。

4.双向对等模式(The TWO—way Symmetric Model):将研究结果以传播的方式,来管理冲突,及促进和关系群众间的了解(Gnmig&Grunig,1991)。

Grunig并把这四种模式及其特色列表说明比较。这个表格被引用的次数很多,本书亦不能免俗,将之胪列如下:第一种公关模式,当然是单向的,在早期,要的只是宣传(publicity),公关等同于广告,和说服也有密切关系,此期代表人物是马戏家Barnum。到20世纪早期Ivy Lee出来后,公关运作就进化到公共资讯的年代,虽不能说是双向,但比起早期好得多了。双向不对等模式的代表人物Bernays首开研究先河,但是他一生以客户为重,仍不可说是全然以民意为依归。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民众求共识的双向对等公关模式出现,这是Grunig认为最理想的公关运作模式。

公关四模式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双向与对等,此为石破天惊的概念,打破传统上认为公关就是宣传或说服等单向思维。此一双向概念的形成,与开放系统的观点隐然呼应。因为双向,所以求共识,也因为双向,所以求双赢。本书作者所谓公关就是利己利人,即指此(张依依,2004)。虽然这只是一个最起码的理念,仍以利己打头,并不能算是非常崇高,但是对于许多短视的企业而言,已属不可奢求、高悬的理想。如果人类有进化可言,如果公关有进化可言,双向对等应该就是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一个组织可大可久的必由之径,此一观点是公共关系精华所在。

但公关四模式(有时也被概称为系统论),并非没有被批评的余地。它最被诟病的一点,就是缺乏对权力的安排,并且很难用研究来证明。后者连Grunig(1992:291)本人亦同意。他曾说所谓双向对等是一种规范性理论(normative theory),只定义“事情该怎么做”比较好,却难以实证验证。至于对权力的看法,Coombs(1993)认为公关四模式或系统论强调双向,但企业处在有利的位置,没有和受众对话或协商的动机,也没有对话的意愿,何能奢谈对等。举凡对权力的缺乏论述以及对互惠(reciprocity)的天然期待,都使此一理论失之于太过理想,而遭致论者的批评。Leichty&Spiingston(1993)用统计数据,显示所谓的四模式,根本只能化约为单向、双向二模式,就算改变测量技巧,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个问题,因为“所谓的公关四模式只是一种概念”,并且证据显示,组织绝非只死守一种模式,而是灵活运用各种模式,所以硬要说哪一种模式最好,并不妥当。

Miller(1989)则对双向对等概念中完全不含旧有的说服理念感到不舒服。他认为公关天生与说服脱不了干系,公关本色就应含有说服的色彩,如果要组织放弃自身利益,不啻违反本性。Leichty(1997)则认为合作是有条件的,如果在危机时,或不理性的群众抗议时,仍然要组织采行双向对等,是不合理的期待。尤其如果相关议题牵涉到信仰、价值观或理想时,就更不能妥协(Susskind&Field,1996)。批判学者Pearson(1989)则做出连Grunig本人也信服的论断,他认为所谓对等模式为什么比较符合道德与专业伦理,是因为组织不先断定某事是对或错,换言之,如果群众不喜欢,组织也就不强求;组织对所要达到的目的,取决于民之所好。

Grunig(2001:14—15)本人则声明,他从来不认为“双向对等在任何状态下都是最好的策略”,所谓双向对等,固然意味着组织要放弃一些自身利益,但“双向对等的精神本来就是关系的两造,都要有所牺牲”,并且,如果双向对等不好,那么“在面对问题时,双向不对等就会是更好的策略”?笔者一再倡言公共关系在求组织及其群众“共同利益的最大公因数”(张依依,2004:33),就是类似的意思。至于最大公因数为何,当然需要谈判、磋商来决定。

第5节优异公共关系

优异公共关系——Excellentce in Public Relations(excel lence在企管理论通常被译为“卓越”,在此特译为优异,以资区别,并与现有的译名接轨),可以说是公关四模式中双向对等概念的延伸,也是耗资美金40万、穷无数学者专家之力而成的理论。1985年,国际商业传播者协会(IABC)研究基金会,敦请Grunig主持一项大型计划,名为优异研究(Excellence Stlady)。在访问了美、加及英国300多个组织、4000多个成员之后,1992年,《优异公关传播管理》(Excellence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一书问世,是此一计划第一阶段——理论阶段的成果。1995年,《优异公关传播管理指南》(Manager's Guide to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一书问世,是为此一计划第二阶段——实证阶段的成果。至于第三本书,则正在整理之中,也会是最后的完整报告。此一大型研究,前后长达十多年,其相关理论谓之优异公关理论,其研究要旨在回答在一个组织里,该怎么管理公关传播才是“优异”的,才可提升组织的实效(effectiveness),导致组织的成功(Grunig,1993a;Gnmig,1992;Grunig&Grunig,1991)。

优异公关是一个综合性理论,相关论述极多,以下仅以Grunig本人胪列归纳出的17项特色(characteristics)作为说明。Grunig认为,具备这17项特色的优异公关运作确实能增加一个组织的实效,而如果一个组织的策略性管理中具备优异公关职能,就更能有效运作。换言之,Grunig等人需以下列17项特色,验证公关运作与组织实效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关联(Grunig,1992:28;1993a)。

实效与优异,是构成优异公关理论的两大支柱。为了要证明这一点,Grunig等人先证明公关运作确实有益组织实效,然后再证明优异公关才是良好公关运作的基础。在组织的理论里,所谓实效的定义是:组织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Price,1968;Robbins,1990)。

Grunig等人首先以自主性、相互依存、关系(relationship)三个概念,来证明研究的前半即实效的部分。至于后半,Grunig&Grunig给“优异”下的定义是:“使组织更具实效的公关概念(concepts),也就是上述17项特色。”根据Grunig,优异公关的第一大特点是实施策略性(strategic)公共关系,第二大特点是使用双向对等公关模式,而这一点和世界观有关,是优异公关的前提(Grunig&Grlanig,1991:259—260)。

根据Grunig&white(1992:39),优异公关始于世界观(world一view),一个人或组织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关定义,也因而对公关有不同的终极信仰。世界观一旦定型,极难改变,因为它深植于组织文化与社会之中,也深植一个人的内心,其功能类似基模(schema),是一个人理解世事的抽象框架,哲学家则视之为一种理念(mindset)。Gnmig&White认为,不同的世界观会产生不同的公关模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态度。而双向的世界观最卓越,“只有当一个组织能舍弃一些想要的东西时,才能获得更多”。根据Grunig(1989:32—33),不对等的世界观表现在外,有下列特质:

1.内观式思维:组织或个人只习于从内往外看,从不从外往内看。

2.封闭系统:资讯只往外流,而不往内流。

3.效率:只注重效率与控制,其他不是那么重要。

4.菁英主义:领导最有学问,一切以领导意见为依归。

5.保守主义:不思改变,抵抗来自外界的改革思想,视改变为颠覆。

6.传统:传统提供稳定的温床,并借以保持组织文化。

7.中央集权: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权力没有下放。

相较上述单向思维,“对等”的世界观,即双向的世界观,则可能有下列特质:

1.相互依存的观念:没有一个人或组织是孤岛。

2.开放系统:组织开放,资讯自由交流。

3.动态平衡:通过合作与调整适应,而非控制,来达到与环境间的平衡。

4.平等:机会均等与尊重。

5.自主权:如此则员工满意度较高,较具创新力与建设性,较能自我发挥。

6.原创力:重视新的想法、弹性思维与做法。

7.下放式管理:集体领导而非中央集权,经理人是协调人而非下命令的人。

8.责任制度。

9.冲突解决:通过协商、沟通及妥协解决冲突,而非透过暴力、操控或威逼行之。

10.多元利益主义:重视开放多元,凡相关的意见均予以重视及考量。

以世界观来审视公共关系,可以说是Grunig的创见,也是优异公关一大特色,更是公关双向对等模式的底蕴,但却不好证明。事实上,优异公关最大的缺点就是松散猥杂,并且难以验证,因为它也同样是一种规范性理论。研究过于庞大、耗时过多,是优异公关的优点,也是缺点。若论精神,此一研究最有价值的论调,除了双向对等的世界观以外,就是倡议赋予公关人员或部门应有的权力,使其独立运作、晋身高级管理层级,直接与上层沟通,从而发挥善性影响力;而一个组织的文化与公关运作也必须对等开放,才最能发挥,追求卓越。

从优异公关相关研究最能看出,在管理盛行的年代,万流归宗,一切几乎都归于管理,这就是当时大环境的气氛。到底公共关系与管理是否相关?答案是两者功能互补,管理主内,注重的是公司内部的管理;而公关主外,注重的是组织与大环境及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关系。但两者有重叠之处,即内部公关(inhouse PR),亦即现今人力资源的工作执掌。根据国外公关课本,大学主修公共关系、研究所主修管理,是最好的搭配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