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迁
19752100000001

第1章 自序

英国天才数学家G.H.Hardy(1877—1947)说过:“年轻人应该去证明定理,年纪大了则该多写点书。”

日本卡通片《机器猫》(《哆啦A梦》)充满幻想,不晓得原作者有没有想过发明一种高速灌顶机,可以让人一下子变聪明,明白所有的道理?禅宗讲顿悟,也追求类似的东西,只要顿悟了,就可以证菩提。

自从我二十多年前赴美修习公共关系以来,读了多少书,摸索了多久,才能有今日对公关的一点点体会。如果我咬咬牙把它从头到尾清清楚楚写下,后学者就能在一瞬间吸收我的日月精华,可以省掉多少冤枉路,这算不算一种灌顶?虽然公共关系不是人生必修的学分,但我相信想搞清楚它的人,还是不少。譬如人生,谁敢说他搞懂了人生?

坊问向来不缺公关概论课本,但有关公关理论的书,一向很少,尤其成于一人之手,以宏观视角将过去32年公共关系理论,依发展与变迁详细分析比较,再以明白晓畅的笔法写来的书,可谓绝无仅有。即使是英文,这样的书也不多。这一类书最能让读者受益,也最能让读者在短期内进入状况,只是要独立完成这样庞大的计划,需要发宏愿,也要有使命感,否则很容易中途放弃。

2003年底,父亲仍健在,我正打算在次年到辽宁大学做交换教授,顺带整理多年来累积的一些文章,给联经出版。当时心里就有个想法,想出上、下两册套书讲公关。上册较简单,深入浅出,让人一读就知道公共关系是什么,以实务为主。至于下册,就要深入,以学术为主,但要有别于市面上充斥的公关概论,并且最好要让业界人士也觉得读来有用。会有这个构想,不外希望他人能透过我的心血,由浅入深,自习公关。即使是门外汉,也能快快登堂入室,一窥公关学术的奥堂。

由于当时系首次去大陆讲学,对自己如何能在短时问内,把公关教给对公关素无认识的学生,心中充满惶恐,所以想在短期内做一复习,把公关实务和学术,在对岸做宏观的介绍。于是我着手搜集资料,把自己当学生,从头阅读。

2004年年中,我人还在辽宁,联经出版了我计划中的上册《新世纪营销——公关、趋势、行销》,那里面有我参考数本国外书而写的近代公关史以及过去十年的心血。

返台之后,仍未中断阅读,总觉得有读不完的资料,不知何时才能开笔。到了10月,惊觉再不动笔,永远不能成事,于是奋而提笔。

结果事情进行得很顺利,进度相当快,思路也清晰。那年底,原本不在计划中的《世纪老招牌》也在商周出版,一切都依计进行。但我心中隐隐觉得不妙,常做懊恼的梦,醒来说不出的难受,也觉得父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对劲。

多年来因忙于公关基金会会务和本系系务,后来又定居美国,使我少有机会陪伴父亲,为此深感愧疚,此际警觉父亲体力不再,却又开始一生少有的写作大计。犹记当时常边写边用英文默念:“爸,等等我。”心想等忙完了这件事,此心再无旁骛,一定要尽可能多陪父亲。岂知就在写第3章第11节时打电话给他,却发现事情不妙……

半年多后,身体素来强健的父亲受尽折磨而逝。我顶着新冒的白发,觉得樯倾楫摧,五内俱焚。待强忍哀伤,从中断之处拾笔续写时,已是一年以后。再提笔的我,完全失去了之前的流利,思路蹇涩,脑袋空空。只有在绞尽脑汁时,能暂时忘却痛苦。

如今当初计划的下册终于出书,我如释重负,却不觉喜悦。只想有人对我如我写公关般,教我人生这堂课。虽然如此,还是对许多人充满感激。感谢世新图书馆的许雅琼小姐,在找资料上帮了大忙。

也感谢研究助理封国晨,因为他的细心可靠,使我得以无后顾之忧做研究。还要感谢政大企管系的戴雯华小姐,为我担起所有政大借书事宜。也要感谢张家琪老师和胡光夏老师,他们都曾给我宝贵的意见。还有俄亥俄州大学的Dr.Hugh Culbertson&Prof.Tom Hod—ges,在开始时帮我找资料。他们的言教身教,使我深深明白为人师的真谛。最后要感谢敦促我务必动笔写成的张京育校长和黄启方老师,他们都听过我无数倾诉,也曾在我惶惑时,给我临门一脚的勇气。

还有就是要感谢许多在过去三年里体谅我不能出游、不能畅快聊天的朋友,他们都知道我为此息交绝游。最重要的,要感谢我的母亲,她是个真正爱书、爱文学艺术的人,我受她熏陶,从小就浸淫在一个充满艺文的环境,使我笔下有情。也许这所有的人与事,就是老天教给我的人生这堂课。

本书既是读本,又是研究,写之不易。诚如研究方法中所言,本书系由第3章开始写,等到3、4、5章写好后,才回过来写第1、2章和第6章结语。如果读者对公关理论不甚了解(正因为这样才需要读本书),可以从第3章开始阅读,将有助进入状况。本书最后附录的五篇文字,采自《新世纪营销——公关、趋势、行销》一书,之所以把它们附在附录,是方便对公关毫无认识的读者在阅读本书前,先对公关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因此,凡有意阅读者,宜先从附录开始读起。

本书的图表有三种,第一种全盘沿用既有的图、表,这种图、表右下角均注明“资料来源”;第二种是修改或删增既有的图、表,这种图、表右下角均注明“资料改编自”;第三种图、表均为笔者自制,这种图、表右下角均无任何注记。

此外,本书可能会有几个字,现在的学生恐怕要查字典才明白,我本可改用较简单的常用字,但终于还是择善固执。如果大家都因为现代人不知道而少用,那么要不了多久,凡是有点深度的字就会消失,这也是我所不喜的事。所幸有文史背景的人写社会科学也有其好处,例如读者不可能在书里读到不中不西的中文,即使参考资料几乎全为英文,所讨论的也均属社会科学精深幽微的知识,却仍能提供读者思想之外阅读的乐趣,也算是本书功德一件。

最后,本书简体字版的发行,首先要感谢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李道平先生,他对本书赞誉有加,并高效率大力促成出版。此外,国际公关协会副秘书长郭惠民、广州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廖为建、北京联合大学的李兴国教授以及广州方圆公关公司董事总经理谢景芬先生,都是多年好友,也都曾关心过本书的出版,在此亦附上感谢与致意。他们均为我一手创办的公关基金会在1997年大力举办的“海峡两岸公共关系学术暨实务研讨会”的座上嘉宾,同行的还有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复旦大学纪华强教授、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余明阳教授、前社科院主任闵大洪教授、前环球公关公司副总经理田烨等。那是海峡两岸公关界人士一场空前绝后的盛会,值得永久纪念。如果没有两岸公关界人士的努力,公共关系就不会在今日开出璀璨的花朵。此外,台湾公关界前辈张在山教授、钟荣凯教授,尤其公关基金会张京育董事长,多年来对我称誉、照拂有加,也使我铭感于心。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