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19748500000024

第24章 永远充满激情(6)

原本作为台州的一个农民,李书福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农民的优点是不怕失去,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不管怎么折腾,大概不会比农民混得更差。谁要是开除了他们的“农”籍,他们才高兴呢。农民还有一个优点是穷则思变。1982年,19岁的李书福高中毕业后,揣着父亲给他的120元“巨款”,买了个相机,骑辆破自行车在街上跑,给人照相。这在当时是一个时髦的农民形象。半年后,他把120元翻了近十倍。他尝到了赚钱的乐趣,准备把事情做大,开了家照相馆。买不起设备,就自己买零件,仿着人家的造了出来。同时还和几个兄弟一起,在家庭作坊里搞起了小五金。

李书福智商超群。他在洗相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用药水把相片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的办法。后来干脆把照相馆的门关了,投资了一万多元,专门做这个买卖。让他颇为骄傲的是,“这个项目,到现在别人还做不了。”

1984年,是在李书福的个人履历上留下了痕迹的一年。一次,他于无意中发现冰箱配件很有市场,回来便也试着生产。当时市场上冰箱供不应求,带动了制冷元件产业的发展。他精明地发现了这一商机,和几个兄弟一起,成立了“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为杭州的冰箱厂家做蒸发器配件。刚开始只做小配件,后来他请专家来攻克了技术难关,开始做冰箱蒸发器。第一年,产值就近一千万元,并逐渐成为当地制冷元件供应商老大,外地的冰箱大厂也来请他做配件了。

李书福天生是个不安分的人。他终于按捺不住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己生产电冰箱!这时他不满现状、永远创新的精神特质开始得到充分的展现。“什么叫创新,就是人家都反对你而你还坚持去做。如果你和大家的观点一致,这叫创新吗?”他说。可当时,中国的民营经济还没有得到正式的承认,还要一个“乡镇企业”的帽子遮着。如果李书福想生产像电冰箱这种由国家计划生产的商品,很难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但他决定冒险。这是李书福第一次“闯红灯”。

1986年,他如愿组建了“北极花电冰箱厂”。北极花冰箱很快成为国内冰箱行业的畅销产品。三年后,他已实打实地是一个千万富翁了。这时他仅仅26岁。但也就在这一年,国家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不出所料,“北极花”榜上无名。李书福关掉了冰箱厂,去深圳大学学习经济学去了。不知他是否后悔过当初没有坚持下来,现在的几个冰箱名牌产品,当时的处境跟“北极花”一样。在深圳,李书福在学校宿舍发现一种进口的装修材料前景不错,便返回台州,跟兄弟们重新创业。这一项目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不过这段时间,他也花大价钱买了一个教训。1992年左右,李书福把数千万元资金投进了海南的房地产热潮,结果打了水飘。从此他意识到自己“只能做实业”。此后他又两次“闯红灯”:生产摩托车和创办浙江经济管理学院。当时不允许私营企业生产摩托,但他通过收购浙江临海一家国有摩托车厂“借船出海”,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推出了许多创新产品。1996年5月,黄岩吉利集团更名为浙江吉利集团。1999年,他的吉利集团产销摩托车43万辆,产值达15亿元,赢得了“踏板摩托车王国”的美誉。产品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经济管理学院的创立,使集团由向高校“买”人才、请高校代培人才,过渡到自己办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道路。

在李书福的创业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无疑是他从造摩托转向造汽车。许多人认为,造汽车对于李书福,无异于天方夜谭。没有人才,没有技术,有的,只是一亿元人民币(与政府为汽车业设立的投资门槛相距甚远)和一个强烈的冲动。

富于戏剧性的是,他造汽车的冲动起因于一次车祸。90年代初,他搞过一段时间的煤气灶,一天晚上,他开车从台州送煤气灶到上海进行质检,结果打瞌睡,撞到了树上。第二天早上才拦到过路车辆。到了上海,看到满街的进口车,他忽然产生了造车的念头。他认为中国汽车的价格太贵,作为发展中国家,同国外相比,吃的、穿的和用的,几乎没有一样比别人的贵,但汽车例外。这个问题不仅值得反思,而且孕育着发展的机会。他觉得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汽车。他决定杀入家用轿车领域。这是当时许多民营企业家想都不敢想的事。

他的“疯”劲上来了。他的话令人瞠目结舌。他鼓励兄弟们说:“造汽车也没什么神秘的,无非是四个轮子加两只沙发,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嘛。”他把一辆价值一百多万元的奔驰买来就给拆了,听说后来一生气还给砸了。他们买了很多车,各种类型的,各种牌子的,奔驰,宝马,丰田,都有。还有各种汽车的关键的零部件,发动机、自动转向器等等,他们研究了大量的汽车实物。在经过半年的反复拆装研究后,他觉得掌握得差不多了,便准备制造自己的“‘吉利’牌‘奔驰’车”。

这是李书福第四次“闯红灯”了。他找到相关部门,要求生产汽车。为了拿到汽车生产权,他对主管部门的领导说道:“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承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得到了答复是,他只是作“研究”。即使这样,他还是冒险在临海市征地850亩,着手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如果拿不到汽车生产权,数亿资金将会付之东流。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久他与四川一家濒临倒闭的生产小客车的企业合作成功,再一次“借船出海”。

1998年,汽车终于生产出来了,李书福给它命名为“吉利一号”。他把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中国市场最便宜的“电喷车”。2001年底,吉利集团的部分车型在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上榜上有名。同年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终于名列其中,至此吉利汽车才正式获得轿车生产资格,李书福的“闯红灯”获得了成功。

现在,吉利已拥有临海、宁波、慈溪和上海等多处生产基地,吉利自主研发的CVVT发动机JL4G18“世界先进、中国领先”。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吉利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为中国第七大汽车制造厂。

李书福的“疯”劲,闯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奇迹。同时他也是崇拜知识的。当初,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李书福”,意即书生有福。他有着诗人的气质。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人在旅途/谁知前方多少条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记忆深处/清晨日暮阳光星光为我引路/春夏秋冬希望就在不远处/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

他说:“要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中国汽车工业不能没有自己的品牌,‘汽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它真的不那么简单。而汽车的‘品牌’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性旗帜。”

他被称为民营汽车“狂人”。其实,他的“疯狂”是一种执着。

(陈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