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19748500000023

第23章 永远充满激情(5)

兄弟二人举目无亲在异国他乡,扛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在南洋的乡村巡回放映,长年累月在崎岖的乡间小道上颠波,风餐露宿。但是当他们看到南洋的华侨对来自祖国的电影是那样的喜欢、那样的亲切时,便忘掉了白天跋涉路途的疲劳,努力工作着。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四年的时间里,他们结识了很多华侨朋友,看到了南洋广阔的娱乐市场。邵逸夫和他的哥哥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开设游艺场和电影院。

随着事业的发展,原来那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设备不能用了,便决定去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1931年的一天,邵逸夫乘坐一艘轮船第一次漂洋过海。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途中轮船触礁沉没,落水的邵逸夫死死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飘泊了九死一生的一天一夜,终于获救。经过这一次生死劫难,邵逸夫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自己的事业。他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有声电影机后,当年在香港摄制完成了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

正当邵氏兄弟的事业蒸蒸日上时,1931年秋天的一场大火把他们香港的天一制片厂所有厂房和影片拷贝烧得一干二净,数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他们并没有趴下,在废墟上又重新搭起事业的舞台,经过十年的拼搏,又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婆罗洲等地建立了139家电影院,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给他们带来了厄运。1941年12月,日寇攻陷香港和新加坡,侵略者燃起的战火把邵氏兄弟100多家电影院化为灰烬。邵逸夫由于“拍摄反日电影”被投入地牢。

抗战胜利后,邵逸夫兄弟重整旧业,一边制作新片,一边在南洋各地建立游艺场和电影院。花了足足十年时间,历尽艰难,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香港的经济开始起飞,邵逸夫看准了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毅然携带着巨额资金从新加坡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开创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他在清水湾购买了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倾力打造“邵氏影城”。工程历时七年,一座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耸立在东方之珠的海湾。

邵氏影城建成后,每年以摄制40部影片的惊人速度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送入东南亚的娱乐市场。到六十年代后,邵氏兄弟影业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拍过1000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

邵逸夫凭着对理想始终不渝的追求和对事业永远充满着激情的精神,刻苦钻研电影业务知识。从涉足电影业开初,他每天最少要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最多的时候,一天看七部电影,一年竟看了1000部之多。各国的电影都看,看人家的优点,也看人家的弱点,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早在五十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在行。几十年的人生足迹,他是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点点的学习,一点点的积累,他把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搞熟搞透,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精通电影的专家。他对影片的质量要求很严,一旦发现劣片,要亲手烧掉,从不手软。他说:“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掉!”

邵逸夫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还在于他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李翰祥、邹玉怀、张彻等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同时出品了一批优秀的经典之作,如《江山美人》、《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下第一拳》、《独臂刀》等影片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倾倒无数观众。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许多“第一”和“之最”,无愧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英雄的称号。

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邵逸夫一辈子从事电影事业,他对电影爱的程度真是令人感动。每天吃过早餐他总是要去电影院看一场早场的电影。接待客人时,吃饭前也一定要先看电影。他看电影有个习惯,无论什么样的影片要看,而且从头看到尾,瞪大着眼睛注视银幕上的每一个细节,像看书一样一字不漏。有时他想到一部旧片要重温,立刻派人从片仓找出来,拷贝已经发臭发霉,他照看不误,每天下午4点是他喝奶茶休息的时间,这时也是导演们看样片的时候,他常常是放弃自己的休息来到试片室看起样片来了,看完后他就跟导演谈谈自己的意见。

邵逸夫没有念多少书,很早就走向社会,常常为此感到遗憾。成名后,他致力于资助祖国的教育文化事业。自1985年开始,他每年都要拿出1亿多元支持祖国大陆文教事业。以“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遍布全国各地,仅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援助的教育项目就有1000多个。援助资金高达25亿元。鉴于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1990年5月,中国政府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将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吴云川)

凤凰卫视创始人刘长乐

——血液里始终澎湃着新闻人的冲动据说,2003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向伊拉克开战前,突然询问负责新闻时事传播的政府官员:如果战争爆发,中国香港的凤凰卫视会不会直播?

布什为什么这么在乎凤凰卫视是否直播呢?

这当然得从凤凰卫视的创始人刘长乐说起了。1951年,刘长乐出生于上海,关于他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是他生于长乐路,二是,父亲希望他长久快乐。

或许是受名字的暗示,刘长乐一直把追求事业的陶醉和快乐,当作人生的目标。虽然从他的经历看,其实并不一定都是快乐,但他总在充满激情地追求着:17岁时,他下放农村当知青,回城后在兰州制药厂工作,并当上了车间的小头头。按道理,他完全可以这么四平八稳地过下去。可他选择了参军入伍,甚至不避嫌自己是一个“后门兵”,因为他是近视眼。别人走后门是去享福,他却是去吃苦,他没有选择当时最热门的文艺兵和汽车兵,而是去了野战军的工兵连,“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所以这种走后门也就没人眼红。

他的传奇开始了。1979年,他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由于他个头高,嗓门响,口齿伶俐、思维敏捷,很快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刘氏播报法”。几年后他进入北京广播学院进修时,发现自己的一些节目已经成了教学“范文”。在台里,他也顺利地从普通记者做到了中层管理者。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1988年,他却果断地辞职下海了。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做?除了弄潮的激情,应该还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在他后来的办公室里,站立着一尊高大的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讲的就是‘放下’二字。”他说。

刘长乐很快在商业领域发挥了他的才华。他十年从戎,十年握笔,又十年“下海”。他先是从事石油贸易,后又在中国内地、新加坡、香港、美国等地投资房地产,可以说干一行成一行。这印证了他自己的一句名言:“先学会写诗,再学会做生意。”的确,那个年代有很多的商业大手笔,是出自于诗人们之手的。但刘长乐的血液里始终澎湃着新闻人的冲动。他果断地在房地产业中激流勇退。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英明的,此后,东南亚的地产业一度低迷。

刘长乐是在新加坡开始考虑重返他的最爱。他发现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来自西方媒体。而中央电视台为海外市场准备的节目宣传味道太浓。他觉得电视除了承担复杂的政府宣传工作,还应该提供高质量的娱乐节目和丰富的新闻资讯。他想在内地以外创办一家华语电视台,面向全球华人,并通过卫星将信号发送给中国内地。他说:“在英语一统天下的媒体事业中打造出一个华语的天空,我多年的积累正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运作。”“华语电视媒体不应该是个空白,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仅仅是叹息!”

他选择了香港。

1994年,已经具备操作卫星电视实力的刘长乐来到了由传媒大亨默多克控股的亚洲卫星中心,向未曾谋面的默多克提出租用卫星转发器“亚洲一号”办环球华人卫视的想法。刚开始默多克一口拒绝,但刘长乐横跨两岸傲人的人力资源还是让默多克动摇了,他们从对手成为了合作者。刘长乐还不屈不挠地做通了政府新闻办的工作:他和默多克成立的合资卫视台将达到两个目的——他将在中国控制默多克,同时利用默多克在全球的资源将凤凰台推广到美国、欧洲和亚洲的有线电视网。刘长乐承诺凤凰台将是一个可靠的、负责任的面向全世界的“中国的声音”。当然,最有说服力的一句话是:“争夺话语权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前提。”

无论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还是商人,刘长乐都有着惊人的敏锐。他的大胆之举,跟当时的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首先,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给了他很大动力和信心。其次,香港回归在即,他觉得香港回归以后应该更加国际化。香港的国际化加速,是由于中国本身的国际化逐渐加强,普通香港人的国家意识也会提高很多。1996年3月31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凤凰卫视开播了。凤凰卫视的前身是StarTV中文频道,是默多克办的,现在正式更名为凤凰卫视。关于名字的含义,刘长乐是这样说的:在古文中,凤为阳,凰为阴,“凤凰”二字就是阴阳结合,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凤凰五彩缤纷的形象,比较符合电视媒体的特征。

刘长乐概括地指出了“凤凰”的目标,一是“拉近全世界华人的距离”。二是“在全世界的媒体中间为华语争取空间”。他说,尽管华人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英语媒体的信息却占了世界媒体信息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为什么中国媒体不能主动出击,以民间的、市场的定位在全球传播市场中争得一席应有之地?三是“构建两岸三地桥梁”。

对于凤凰卫视来说,有两个历史事件促成了她的巨大转变,一是邓小平逝世,另一个就是香港回归。2月19日,邓小平逝世时,凤凰卫视已于1月份在亚太地区首播了十二集大型文献记录片《邓小平》。这时,中国人需要更多地了解一代伟人邓小平逝世后海内外的反应和相关活动情况。刘长乐抓住了这个机会,连续7天用直播方式报道了内地及香港人士悼念邓小平的情况,其公正的评价与客观真实的立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港回归时,凤凰卫视60小时直播不停,覆盖了整个仪式的全程,创造了华语电视连续直播的纪录。那天,刘长乐甚至还拿着摄像机客串了一回现场记者。

据说有一次刘长乐过生日,众多主持人合送他一台榨汁机。在“凤凰”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是,“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牲口使”,当记者向刘长乐求证这句话的准确性时,他笑呵呵地说道,“再加一句吧,‘牲口当老板使’”。的确,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刘长乐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身边常备着一瓶白花油。北约轰炸中国使馆,凤凰卫视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策划、组织并推出有几千人参加演出的大型晚会“中国人今天说不”,创造了一个奇迹。伊拉克战争打响前两个小时,凤凰卫视就拿到了布什的讲话全文。战争打响后,闾丘露薇冒死深入到巴格达前线采访。2005年,美国大面积停电是当地时间16点40分左右,也就是北京时间凌晨4点40分左右。而凤凰卫视在6点就作了报道,比中央电视台要早近两个小时。还有台湾大选、“9·11”事件、俄罗斯人质事件等等,这些报道都已成为凤凰的标志性作品。没有人质疑凤凰在华语世界中开始享有重大新闻的“第一解释权”。刘长乐说,“我们抓住了机会,我们凤凰每一个员工的责任就是决不能让任何一个新闻从我们手中跑掉。”2000年6月30日,凤凰卫视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从开播到上市,历时仅四年多,这在香港是破天荒的事情,在国际媒体界亦极为罕见。2001年1月1日,凤凰资讯台启播。这个当时全世界惟一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时事、财经新闻的华语卫星频道,由于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以及信息量大、立场客观,被外界称为“华语CNN”。

有人对刘长乐说,你创业时是一个疯子带着500个疯子。他说:如果是这样,首先也是从我开始疯起的,但我们是有理智的疯子,我们“疯”的方式是我们的激情,但在对事物的判断方面我们是理智的。

他又说,资本积累和事业成就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时你考虑的不再只是投资回报率,也不是如何增加市值,而是一种自我陶醉、自我满足。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长久快乐”。

(陈然)

民营汽车“狂人”李书福

——总在“闯红灯”的人

不知道李书福是否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纵观他的创业经历,无疑也给人留下了一个“硬汉”的形象。不管市场如何起伏不定,风云变幻,他始终把“鲨鱼”紧紧抓在手中。只不过和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相比,他手中的“鲨鱼”没有越变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具骨架,而是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