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有产者启示录
19736600000022

第22章 吸人心灵的磁铁(1)

李海仓是一个永远也不知道疲倦的人,精力出奇的充沛,凡是和他在一起工作的人都这样评价他。曾在李海仓家为李家看门和烧水的晋南老汉对我说:“他要是在厂里,每天都回来得很晚,都是下半夜才回来,他每天也就睡四、五个小时的觉,这人身体好,就像铁打的一样。”

焦化厂的厂长对我说:“他从外面一回来,就先要在厂子里转个遍,我们跟在他后面,几乎都是小跑,他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更主要的是他的思维,很少有人能跟得上,他想的很多问题超出我们的想象。”

李海仓脑子快是出了名的,同时他所要做的事情也能迅速地感染他周围的人,就连他自己的父亲都说“他是一个永远也停不下的人”。搞了焦化厂之后他又搞炼铁,搞成了炼铁,他仍是不满足,他对钢铁这一行业太清楚了,钢铁是炼出来了,但在钢铁行业中,炼钢和轧钢是最赚钱的,也就在炼铁厂投入正常生产一年之后,他就开始考虑要上炼钢和轧钢了。在所有人都因炼铁厂的成功“沾沾自喜”的时候,李海仓提出要搞二期工程,上炼钢和轧钢,而与李海仓一同合作的三个冶金厅,在收回投资并不断获得更多收益的同时,越来越佩服李海仓的市场眼光。

当李海仓谈了自己的更高设想后,他们都表示赞同,并愿意加大投资。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全成熟的时候,李海仓已深深品尝到联合办企业给他带来的各种好处,他从市场经济中较早地领悟到我们今天常说的“双赢”,只有共同的利益和信任,才能求得更大的发展。而与李海仓合作办焦化厂的洛阳铁路分局,以及承担生铁运输业务的临汾铁路分局和北京铁路分局得知这一消息后,也跟上来了,要参与进来一起投资办厂。李海仓就仿佛是一块吸铁石,用当地人的话说,“既聚人又聚财,他到哪里就能把那里的人吸住”。

1995年6月,由李海仓和三个冶金厅、三家铁路分局,共同投资3.1亿元的二期工程开始上马。11个月后,新建的一座124立方米的炼铁高炉投产。16个月后,炼铁厂投产。25个月后,轧钢厂投产。

1997年7月,海鑫高线厂建成投产,实现了公司产品由铁到钢再到成型钢材的延伸。

李海仓很好地把握住了市场的变化,当冶金焦在市场低迷时,立即转为自供使用,而生铁也成为炼钢的原料,这样在自己体内循环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钢铁产业链,通过李海仓的努力,在他的家乡形成。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同时使企业的综合效益和规模效益实现“最大化”。

在祖祖辈辈都靠土地吃饭的闻喜县东镇,令人不可想象的十里钢城,就这样在一个农民手中产生了。

李海仓在钢铁行业用了5年的时间,就搞到如此规模,是任何人都难以相信的,难怪后来有人说,李海仓就是一个魔术师。令很多人不解的是,没学过钢铁冶炼的人,是怎么炼出钢的?一个农民出身的人是怎样想象出一个现代化钢城的?一个只做过流通买卖的小商人,又是怎样来统领这样一个庞大的钢铁企业的?许多人面对李海仓打造出来的钢铁企业,都有一个不解之谜。打开我的采访笔记,一个又一个和李海仓一起创业的兄弟和同事,仿佛迎面走来,从他们身上,读者也许能对李海仓产生更多的感性认识。

对于常人来讲,看到的只是成功者的结果,而很少了解成功者背后的故事。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片面”,而不知全部。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必定有其特殊的成因,有时这一成因是多方面的,难以用几句话概括清楚。因此,在下面的讲述中,我将尽量保持我采访的原貌,以便读者自己从中体会“这一个李海仓。”

采访人物一:

王义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

我以前是山西省冶金厅下属建筑公司的,在国有企业工作。

1991年我和老板李海仓就认识了。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谈话诚恳、实在,就如他的人一样,显得十分敦实。当时我知道李海仓是在一片庄稼地里建了厂子,我几乎是不相信。后来我们在业务上接触比较多,谈的也就多了些,我发现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听他描绘他的宏伟蓝图就是一种享受,每一个在场的人都会被感染。

我第一次来海鑫是帮助李海仓建2个小高炉。在施工现场李海仓总是和我们在一起,冬天他披着军大衣和我们一起研究方案的实施。我还记得,海鑫炼铁公司在开业的第一步,就面临着失败。风机出了问题,我们承建方急得“束手无策”,而李海仓十分沉着。

那几千万的投资是李海仓自己的,我们知道这事要搞砸,会要李海仓的命。但可李海仓总是对我们说:“会有办法的,活人还会让尿憋死?急没用。”李海仓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和我们一同研究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共同解决问题。当时是主风机、备用机全部出了问题。李海仓和我们是7天没合眼。李海仓到最后仍表现得十分镇静,并拍着我的肩膀说:“不要着急。事情总是可以解决的,我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

话是这么说,但你知道那是5000多万的工程,承包炉体本身就是这么多钱。当时我们与李海仓签的是亏赔自负的风险合同,我们各为其主,在利益上也有过激烈的争辩。在事前我们共同认定的是2920万元,可工程操作下来,实际结算是4950万元,比实际多了2000多万,李海仓最后还是按实际发生的费用来结算。这让我们国有企业深深感动了。

当我们最后解决了风机送不上风的问题以后,两个小高炉顺利点火成功。那天大家都非常兴奋。我发现只有李海仓在默默地望着高炉。我对他说,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你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李海仓看着我,用他那显得十分疲惫的手臂搭在我的肩膀上说:“是应该为之高兴和庆祝,但此时我就想找个没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那次以后,我们继续合作,又承建了两座高炉。我是看着海鑫进入钢铁行业的。1996年,我当上了建筑公司的总经理,与李海仓的接触更多了,我们彼此的了解也更深了。1999年刚过完春节,李海仓又跑来找我,跟我谈了他的打算,要建50吨的转炉和750立方米的高炉。7月份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又来到海鑫。一个晚上,在海鑫集团的招待所里,李海仓和我推心置腹地谈了他自己的设想,希望我能加入海鑫集团共同干一番事业,最好9月份就能过来,因为马上就有个新项目要上,李海仓需要我来做项目的指挥。

对他的话,我既感到突然又不感到突然。我当时没有马上答复他,我希望他最好还是能找到更好的人选。8月份,我又来海鑫集团,是以国企老总的身份来和李海仓谈他的项目建设问题。当我们把一切工作都交流完之后,在李海仓的办公室里,他说,9月8日该项目的新旧经理就该交接了。其意思就是让我过来。并提出三期工程的指挥部已经成立,由我来做副总指挥。我仍是说,我再看看。10月份,我辞职来了海鑫集团。来之前我们彼此之间从没有探讨过我的待遇,我也没有提过任何要求,应该说我就是奔着李海仓这个人来的,奔着这里的事业来的。李海仓就仿佛是一块吸铁石,他在海鑫仿佛形成了一个不可抗拒的磁场,他在吸引着我。就这样我来了海鑫集团。

采访人物二:

贾学义(集团公司经理助理、销售经理)

我是1998年到的海鑫集团。1978年我就和老板打过交道。我来了海鑫集团后,老板就让我到西安办事处,他亲自把我送到西安。在路上老板再三对我说,我们要有自己的销售网络,产品搞出来只是完成了一半,其关键是要转化成有市场的商品,让我必须用1年时间把市场打开。老板把我放到西安后,差不多每一天都给我电话,问我市场的变化和我们的钢材的销售情况。

西安钢铁交易市场有300多家在竞争。有次老板给我下死命令,让我们必须用13天时间拿下500多万销售,搞一个联销协议。

并指示我们先卖,保证经销商利润,哪怕价格低一点,也不要赊账。就这样,我们用很短的时间就销出去20多万吨。在西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入道的民营钢铁企业来说,在销售上是很难的。

老板告诉我:“你放心,我们的产品是最过硬的,要大胆地让用户做各种实验,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这样,我们按老板的授意,在西安大搞产品的质量实验。用户把我们的产品和酒泉钢铁公司、首钢的都拿了回去,都从直径9.5拉起,做拉丝实验。结果酒泉的钢材拉到2.5兆帕,首钢的拉到3.2兆帕,海鑫的拉到2.2兆帕,这无形中给海鑫的产品做了一个大广告。

在海鑫的厂区,每一个海鑫人都铭记老板的话:质量是天。为保证质量,海鑫集团在原国际通行标准的基础上又自己制定了一套内控标准。国际标准规定炼钢用的生铁含硫量在0.06%以下,含磷量在0.15%以下,而海鑫规定的含硫量为0.03%以下,含磷量在0.11%以下。海鑫用的矿石原料80%是进口的,20%是国内品位最高的。由于从源头上控制了质量,海鑫生产的高速线材、螺纹钢等产品分别获得省优质产品和省名牌产品称号,成为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多年来,海鑫的产品无论内销还是外销,没有发生过质量纠纷。如上海很多大架桥、铁道部的21个项目等等都用了海鑫的材料。

采访人物三:

李天虎(华北电力大学毕业,海鑫钢铁集团总经理,李海仓五弟,小海仓6岁)

那是1992年底、1993年初的时候,三哥正忙着准备搞炼铁厂之时,找到我。我那时正在晋南电力公司的设计室工作,三哥说要建一个变电站和配电所,设计单位要6万元的设计费,得两个月才能拿出来图纸。一个是时间不等人,一个是没有那么多钱可以付,建炼铁厂,处处都需要钱,说让我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帮他把这70多张图纸搞出来。三哥问我最快的时间是多少,我说半个月可以拿出来。这样,我就让我设计室里的同志帮我一块搞,那时设计室里的工作也不多。我在晋南电力公司设计室待了快10年,和大家的关系也非常好,很快,也就十多天的时间,我把70多张图纸交给了三哥。最后我请大家吃了顿饭,并象征性地给设计室里一些费用。总共只花了几千块钱。

我还记得,给三哥图纸那天,三哥对我说,我这里需要你,你回来吧。就着样,1993年3月,我打破铁饭碗,来到由三哥一手创办的海鑫。虽然我是在自己哥哥的公司里,但三哥没有让我担当任何职务,先是把我安排在一线做事,让我对企业有个全面的了解,并专让我到最艰苦的岗位上去锻炼,可想而知三哥是用心良苦。我从工段长干起,然后是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最后在1996年才让我走上总经理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