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有产者启示录
19736600000021

第21章 三“金”成“鑫“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如一股春风,一夜之间吹遍了祖国大地。李海仓是在开往湖南长沙的列车上,从广播中了解到这一“精神”的。他越听越感到自己热血沸腾,在市场上拼搏了10年的李海仓,对市场的细微变化格外敏感,他意识到,中国将迎来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国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将全面到来。李海仓在心中酝酿的另一张牌,变得越来越清晰。

闻喜县是多年的国家级贫困县,论经济在全山西省都挂不上号,虽然这几年有了李海仓办的乡镇企业,给县上交了400多万的税,但对县上的财政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一想到自己的家乡还是一个贫困县,李海仓心里就不舒服,一想到还有很多的乡亲们生活还很困难,李海仓的心里就不是滋味。只有挣大钱,搞更大的企业,让十里八村的年轻人都来企业上班,才能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

从长沙一回来,李海仓就忙把辛存海和侯岚云找来,很长时间没在一起喝酒的老哥们,要坐下好好聊聊。有“小诸葛”之称的辛存海预感到李海仓要提出什么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设想。而李海仓还不想把自己的想法一下子都说出来,他只想先给两位兄长吹吹风。

李海仓说:从人的发展规律来看,几乎每隔5年就是一个台阶,就得有一个变化。据研究者说,这是人的发展周期。你还别说,这个规律还很正确,我82年办商店、搞批发。87年咱们一起办企业,这一晃又5年过去了,今年是1992年,又是一个新的5年的开始,我想我们也到了这样一个周期发展的阶段了。

辛存海看着李海仓心想,说话从不绕弯子的李海仓今天怎么绕上弯子了。坐在一边的侯岚云也发现了这一点,侯说:“海仓,你怎么想的只管说就是了,我们和你一块干。”

李海仓说:我要搞个钢铁公司,你们先不要对外人讲,你们让我先到各地走走,等我考察完后,咱再做决定。

辛存海笑着说:我就知道你,非得搞个地震不可,没问题,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我们等你的好消息。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李海仓自搞上焦炭以后,就和多家钢铁企业有业务往来,他发现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是在焦炭土上。山西本身就是煤炭大省,何不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把煤炭的“外延”领域也搞它一下?李海仓算了一笔账,炼一吨铁,需要焦炭650公斤,如果用自己的焦炭来炼铁的话,一吨铁的成本就低150元左右。李海仓和司机俩人,不停地往返湖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上海、武汉之间。跑钢铁企业,到设计院找专家,自己看各方面有关炼铁、炼钢的书和资料。李海仓天生就是一个“有心人”,什么事让他上了心,不搞个水落石出,他是永远也不会善罢甘休的。

把一切都算计好了,他与辛存海和侯岚云摊了牌。他决定先上炼铁,建两个124立方米的高炉,建一个变电所和一条可通过厂区的铁路专用线,投资8400万元。

8400万的投资额度,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由李海仓个人完成这样的投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在很多人看来,李海仓的想法是“异想天开”和“白日做梦”。可李海仓自己心里有个算盘,他的这个算盘总是盘算得让辛存海和侯岚云心服口服。

这么多年来,李海仓尝到了联合的甜头,同时他自己最清楚的就是,不会借外力很难成大事,必须把所有的力量整合起来为我所用,从而实现“异想天开”。在焦炭的销售过程中,李海仓的“下家”主要是上海冶金炉料公司、湖南省冶金供销公司和河南省冶金建材物资供销公司,这三家公司分别是上海冶金局、湖南省冶金厅和河南省冶金厅所属的企业,李海仓与这三家企业建立了非常好的业务关系和利益关系。李海仓多次对这三家公司的负责人进行游说:“山西的焦炭便宜,电力也便宜,合作搞个炼铁厂,两年半就能收回全部的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做好了,你们看,你们可以研究。”

三家企业拿着李海仓的可行性报告,怎么看也不敢相信。有的说:几年前,上海有一家企业在四川建了一座120立方米的高炉,竟花了6000多万元,而你要用8400万建两个炉子,这怎么可能呢?李海仓再三要求对方仔细研究他的可行性报告,强调他的研究报告和常人的不一样,完全是按本地区的优势制定的一套项目实施方案。

这三家企业可以说是搞冶金的行家里手,他们把李海仓的可行性报告反反复复地研究了几遍,最后得出共同的结论:这一特殊的“可行性研究”还真的可行。三家企业一通气,决定每家投资1000万,其余的由李海仓去想办法。

1992年的9月。这是山西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李海仓与三家企业都聚到了太原市,在装修不久的太原市并州宾馆商量项目的签约事宜。应该说,对三家企业来说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签上合作投资办厂的协议,就意味着要和个体户联合在一起大炼钢铁了,搞好了一年可以收上几百万,搞砸了,这1000多万可不是个小数字,不坐牢,也得丢官免职。

三家企业的负责人凭着多年对李海仓人品的了解,觉得钱拿出来没有什么不放心的,可眼前第一前提是两年半能不能收回投资,把握到底有多大?他们要得到李海仓的亲口话,双方在这一点上僵持了下来。

李海仓毫不隐瞒地说:“我对我们的合作做过多次的利润分析,很多的实际问题是在具体的项目操作手段上来体现的,并不是靠一般规律性计算方法来计算的。我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说,两年半是完全可以收回投资的,但我不能给你们写保证书,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联合办厂,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共同管理,利益共享,你们要反复商量好,我决不勉强,咱们既不能义气用事,也不能不考虑我们之间的特殊友谊和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以及我们的独特优势。我还是那句老话,强拧的瓜不甜。”

李海仓说的话句句真切。三方各自回到房间,反复商量,然后三家又共同谈了彼此的意见,最后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项目可干,李海仓的可行性报告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一致认为,这个37岁的晋南汉子是完全值得信赖的。

三家企业的老总共同来到李海仓的房间,把睡在床上的李海仓拽了起来,笑着说:“你小子在这里睡大觉,让我们商量个没完没了,起来吧,咱们签字。”

那天晚上,在酒桌上李海仓又是没少喝。

山西海鑫钢铁有限公司就这样成立了。“鑫”,就是指后来人们常说的三个冶金厅。三个冶金厅的企业各出资1000万元。北京铁路局出资300万元,工商银行贷款500万元,人民银行的分行批准海鑫发售2000万元金融债券,委托闻喜县人民银行代理发行。其余资金,由李海仓投入。李海仓出任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1994年3月,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炼铁厂建成,并当年达产。李海仓实现了他更高的跨越,实现了由焦化行业向钢铁行业的大步跳跃,这一跳不仅仅是李海仓个人完成了他作为一个乡镇企业家的蜕变,使他把市场的目光放得更远。同时,也结束了运城地区没有上规模钢铁企业的历史。当年,企业的总资产就突破了1个亿,销售收入实现近2个亿,纳税总额突破了1000万大关。闻喜东镇这样一个穷地方,仿佛一夜之间从地里窜出了一个钢铁公司。海鑫钢铁公司和李海仓瞬间就令山西省、地、县刮目相看。

一切仿佛是李海仓算计好的,两年半三个冶金厅都各自收回了投资。如果不是因为1994年市场上生铁价格下跌,两年就可以收回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