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19733900000035

第35章 效率构造工程(1)

“准事业部制+矩阵式团队”,构成了中兴的基本组织形态。但是,如果不能快速响应市场,不能在效率上获得优势,什么样的组织都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效率来自哪里呢?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做事的人必须有把事情做好的意图、决心和能力;三是做事的方法必须是合适的;四是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工具。通过严格的考核与激励,以及总部的大力协调,中兴基本可以解决前两点和部分解决第三点,但尚需要一些先进方法和工具的帮助。就中兴来说,这些方法和工具包括:一个强大的IT系统、6西格玛、CMM等行之有效的流程管理工具。

大IT系统

一个强大的IT系统已经成为大多数全球领先公司的共同特征,这些公司的信息触角可以延伸到公司每一个角落。比如思科公司就是凭借它庞大的IT系统在效率和客户响应上保持着领先地位,它可以在网上解决大多数客户服务和市场调研。因此,当一家企业决定向全球发展时,IT系统将成为一个必备的条件。

早在1993年,中兴信息化建设就已经开始。但当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MIS系统、会计电算化、库房管理系统等小型应用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业务部门信息系统各自为政。这些割裂的小系统带来的问题非常明显:开发运行平台多种多样,信息不流通,手工管理,效率低下,重复投资隋况严重,数据多重输入,口径不一,使得物流、资金流数据不准确,总部无法获得即时信息。到了1998年年底,中兴的年销售额达到41亿元,这些管理问题急剧放大,中兴开始对当时刚刚在国内炒热的ERP发生了兴趣——于是,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ERP小组”,殷一民任小组组长。这个小组花了1年时间做调研,又邀请清华大学教授到公司讲课培训。

1999年5月,公司正式决定上ERP,同时进人软件选型阶段。

2000年6月,选定了ORACLE产品和汉得顾问服务,ERP项目启动。

为此总部建立了ERP部,集中了各个产品事业部生产计划部门的骨干和IT人员(这些人后来在项目结束后就留在了这个部门)。为了有效地实施ERP,总部与事业部实行的是“两级:ERP项目团队”管理:ERP部主抓,事业部有关团队执行,并配有相应的奖惩制度。2001年4月到12月,按计划先后完成了各相关单位的全面上线工作。2001年5月,ERP系统刚上线不久,中兴根据行业形势发展,决定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原有的:ERP部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战略的需要,因此成立了IT部。

2002年初,面向营销体系的ECC(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Collabora-tive Commerce,即电子协同商务,其核心在于突出“协同”,使得销售、市场、工程、用服、计划、生产、物流、财务等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达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活动流的四流统一。——编者注)项目的销售模块与预测模块正式上线。

2002年3月实行IT统一管理,将分散在各事业部的开发人员进行整合,形成百余人的IT开发队伍,建立统一的IT管理体系,以便在统一的规划下建设系统。2002年6月,最新成立的手机事业部上了ERP模块。2003年12月,在全国的30多个办事处和北京、上海等地的研究所一并被纳入ERP的“版图”。

ERP的效果是显著的。2002年中兴在销售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合同履行周期缩短55%,交货履约率提高30%,而库存周转天数减少18%。

根据国内企业实施ERP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实施ERP难度巨大,必须得到企业高层自始至终的坚定支持,否则不仅会半途而废,而且可能使企业原有系统也遭到全面破坏,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彻底瘫痪,造成不可想像的损失。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侯为贵和其他高层始终以支持者的形象出现。2001年5月,在他们的授意下,财务总监韦在胜发出通知,规定各个事业部发的货如果不从ERP系统上走,就不计入绩效考核。这一招帮了项目组的大忙。“ERP实施到今天,已经没有回头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搞下去。出现问题是难免的,但必须走这样的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侯为贵说。

时至今日,中兴ERP已经进入一个深度应用的时期:在营销领域表现为覆盖售前与售后服务各个核心业务领域的ECC(电子协同商务)项目;在研发领域则是CMM(软件成熟度模型)工具系统、CPC(产品协同商务)系统等相关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管理方面,自主开发了人事在线、E-learning及:EKP(企业知识门户)。

2004年中兴的重点仍然是各个子系统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类似国家一级高速公路的信息通道,把各个事业部连接起来。据透露,中兴在IT建设方面已经投人了数亿元。

引入6西格玛

2001年春节期间,中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质量事故:连续十几天,不断出现严重的网络质量问题,造成用户出现了过激行为,这就是著名的“××移动智能网项目”事件。这件事一经通报,所有中兴高层无不“痛心疾首”,称之为“血的教训”,惊叹它“触目惊心”。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质量改进运动展开了。这期间,6西格玛作为代表目前全球质量管理最高水平的一个工具,开始进入中兴的视野。(6西格玛即6a,是统计学术语,指“标准差”。6d意为“6倍标准差”。6西格玛要求在每100万个产品中只有3.4个缺陷产品,或者每100万次操作中只允许出现3.4次失误,使完美率达99.99966%。6西格玛不仅是指产品质量指标,而且是一整套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编者注)

最初,6西格玛只在中兴的物流平台康讯公司进行了试点,康讯当时只有1500人,由于业务的特点,流程上的改造很容易现出成效,结果很令人兴奋。原来康讯的废品率很高,这与焊接工艺有关:一块电路板上有很多个焊点,每个焊点都要考虑到焊盘的大小、锡高的厚度、温度,要保证每个焊点是良好的,不能虚焊。通过6西格玛的实施,几个月后,康讯的“焊接直通率”从原来的90%升至99%以上。这一年中,康讯共立项22个,完成项目13个,节约成本约1703万元。初尝甜头后,中兴迅速将6西格玛确立为公司的长期管理规范和质量要求,并成立了6西格玛战略委员会和6西格玛办公室,侯为贵担任主任,直接负责人是殷一民。实际上就是公司的经营战略委员会,一个班子“领导着”几块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