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19733900000028

第28章 技术是一种市场能力(2)

“国产手机”也在此时达到了辉煌的顶点——60%的市场占有率!

这个时候,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侯为贵的决策产生质疑。

国产手机——OEM下的蛋

不过,好景不长。

国产厂商通过外观、渠道、新品所带来的增长,很快遭到国外厂商的阻击。由于这些国外厂商在技术方面有大量专利和很强的研发实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根据用户的需求迅速推出新的产品,而且无须像国内厂商那样缴纳大量的专利费用,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有足够的能力与国内手机企业进行价格战。

2003年6月,摩托罗拉高层发表评论时称,中国手机库存已达2000万部。据说,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比这个数字还高。

稍后,便传来消息:中国最大的IT分销商——神州数码20万部手机积压,亏损1700万元。

国产手机的库存危机迅速被推到台前,并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3年9月,中国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副司长王秉科,在出席“第九届深圳国际电子生产设备微电子工业展”时表示,信产部已召集所有手机厂商的负责人,向他们发出口头警告:今后信产部将逐步限制手机进口的比例,例如申请进口10万部手机,可能只会批准2万部。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业界震动。不少人认为,这是2003年7月青岛会议后的延续。

在那次会议上,信息产业部开始对贴牌手机挥舞大棒政策,称:对未来生产的手机除形式的认证外,将增加生产线抽查,希望藉此能促使国产手机降低贴牌产品的比重,强化国产手机的研发制造,提升国产品牌手机的竞争力。

不仅政策要变,需求也在变。

2003年7月,中国移动在山东启动“定制手机”,开始要求手机厂商按照移动的标准生产,并在手机外壳打上“全球通”、“动感地带”等中移动的品牌标识。

客户对于技术的需求,恰恰有利于中兴:中兴是国产手机厂商中技术研发实力最强的,是惟一拥有从外观设计到协议软件,再到核心芯片研发能力的国产手机厂商,也是惟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DMA、GSM、PHS系统设备的国产通信厂商。这些优势,使中兴更加容易了解运营商的业务需求,和运营商系统的潜在能力,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针对定制需求开发出定制产品。这些优势,其他国产手机厂商很少具备。

2004年年中,中国移动与波导、东信、华为、中兴、神州数码等5家企业合资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手机销售的公司——中移鼎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据说,该公司的成立主要是为了应付中国移动定制手机需求的大幅增加。中移鼎讯实际上将扮演移动定制手机国内总代理的角色。

这可能说明,一直是以渠道销售取胜的GSM手机的销售模式也在经历变革。

模式的转变更加有利于中兴。

中兴手机一开始就大量采用捆绑和定制销售模式,即通过运营商的营业厅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兴品牌在终端消费者市场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比较低的现状。因此,国外通讯企业巨头和国产手机厂商将注意力集中在高端消费者市场,营销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大打广告品牌战,而中兴手机却将目光盯住了中低端市场。不过这种模式一般不需要大量广告,成本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品牌上的弱势。

年底,东方通信首次报出年亏损6.39亿元的消息。

风景这边独好。

其他国家手机厂商深陷阴霾之时,中兴手机开始高速发展。2003年,人们就已经对中兴手机刮目相看。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2004年下半年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已下降到48.1%,手机上市公司200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国产手机厂商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两成,净利润下滑四成。更重要的是毛利率也在下降,康佳的季报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销售手机102.6万部,每部手机赢利不到25元,毛利率仅为12.59%,低于彩电等家电产品(15.52%)。本土手机企业在市场上出现溃败迹象。据赛诺公司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波导的市场份额萎缩了1.7%,其市场第三的位置被三星替代。2003年在市场上还名不见经传的索尼爱立信如今已窜升至和厦新相近的市场份额。

成也OEM,败也OEM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采访时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国产手机普遍存在的重营销、轻研发的经营策略,是首要原因。

重营销、营销渠道的创新曾被视为国产手机厂商迅速崛起的关键,但这种策略仿佛双刃剑,当初的短视行为成为今天困局的伏笔。在初期市场高速扩张阶段,国产手机制造厂商自主营销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销售销售额,但它的另一面就是成本支出巨大,这种渠道侵蚀毛利的现象,在销售增长率放慢时会更加明显,而对技术研发的轻视则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成本的增加、维修率的上升和新品推出速度的减慢。

另外,不掌握核心技术,还可能导致国内手机厂商面临当年DVD生产厂商同样的命运——被迫缴纳高额的专利使用费。从2003年开始,诺基亚、摩托罗拉等GSM手机专利拥有厂商已经开始在向国内手机厂商索要专利费,据称高达手机价格的四、五个点,果真如此,国产手机的成本将直线上升30%左右,竞争力将极大削弱。

与此同时,国内外机构都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市场手机销售量增长将呈下降趋势,甚至还会出现停滞。比如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04年中国电话用户增长速度将放缓至20%,而2003年和2002年的增速分别为30%和43%;富裕城市的市场已经高度饱和,迫使运营商不得不在移动数据领域和贫穷地区寻找增长点。

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手机很可能正在进入微利和缓慢成长的时代,成本优势将成为竞争中的核心因素,取得成本优势必须依靠提高自主研发的比例。

侯为贵的决策是有道理的。

向第四阶段研发挺进

1999年,中兴已经完全掌握了应用层软件技术、射频电路和基带电路的开发,在国产手机厂商中第一家掌握协议软件。从国际上来看,所有手机生产厂商中能够掌握协议软件的也不过七、八家。另外,中兴已部分掌握了核心芯片的技术。也就是说,中兴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技术,包括了手机研发第二、第三阶段的所有技术,目前正在向第四阶段的开发展开。

这些专利未来将给中兴带来巨大的利益。以协议软件为例,首先提高了中兴和国外厂商合作的技术水平,大大降低了技术合作的费用,可以从SKD、CKD和方案级合作直接提升到芯片级的合作。在这种水平上的合作,不需要缴纳100万美元左右的入门费。其次,加快了中兴手机技术更新的步伐。掌握了核心软件,便可以直接和芯片厂商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加快掌握、消化、应用新技术的速度。再次,突破了技术上的种种限制,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最后,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手机的成本,加快芯片研制过程。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在即将来临的微利和产能过剩的时代,将形成中兴经营手机的两种最关键的能力:迅速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和快速提供高性价比产品的能力。

2004年,中兴手机从2002年的180万部、2003年的460万部,一跃上升为1000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