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19733900000026

第26章 深入到运营商竞争的每一个步骤(2)

结合这些情况,中兴提出了“增强型IS95A”的概念,意指基于IS95A标准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增强:支持国际漫游,支持机卡分离,支持短消息和智能网功能,支持向2000 1X的平滑升级。这样就保证了联通在一时无法实现2000 1X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展开差异化竞争。在中兴、联通、传输所的共同努力下,增强型IS95A的概念最终成为联通CDMA一期网络建设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中兴也得到了联通的初步认可。

与此同时,中兴于2000年10月开发出了全球首部采用机卡分离技术的CDMA手机,对联通而言,这不啻为一份厚礼。因为此前CDMA一直没有解决机卡分离的问题,只能采取每部话机一个固定号码的办法,这就大大限制了CDMA的普及,降低了联通的竞争力。机卡分离手机不但允许用户可以像使用GSM手机一样随意更换话机,并能使用户享受到手机银行、手机预付费等更多的新型智能业务,其升级换代也摆脱了整机固定号码的困扰。以上对于联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于国外厂商则又有极大的杀伤力。多种因素的结合,使中兴成了必然之选。

变成客户的一部分

短短的3年多中,中兴帮助联通创造了一系列中国或世界之最,包括:联通CDMA网络最大规模的短消息中心——广东短消息中心,世界上第一个G&;C实验局,世界上第一款GSM&;CDMA网关产品,全球第一家成功开通CDMA七载三扇基站。

另外,中兴还根据联通的业务特点,推出了一系列帮助联通开展增值服务的解决方案。

2002年底,中兴为联通量身定制了一套解决边缘地区服务质量难题的方案——C++网,有了这套方案,联通就可以解决县乡一级边际地区的广域覆盖,沿海地区的近海及内陆的草原、沙漠和森林等特殊地域的超远覆盖,大中城市高大建筑物的深度覆盖。这套方案还可提供定位业务、基于短消息的增值业务及移动公话等。2003年7月,中兴又以总集成商的角色帮助联通开通了位置业务“定位之星”。2004年9月,北京联通正式宣布,由中兴为其提供平台的CDMAlX数据预付费业务已成功开通。

在这个过程中,中兴的产品线也日益丰富。到2004为止,中兴在CDMA方面已拥有从2G、2.5G到3G的基础平台,可支持多个频段的全系列CDMA产品,可为客户量身定制差异化、整体化的解决方案。

中兴在联通的业务也从主设备扩展到各种增值业务和外围设备。还特意为联通开通了7×24小时的“金牌服务”。

中兴与联通的合作也上升为一种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越来越多地参加到联通的业务创新中去。中兴已先后与江苏联通、广东联通、浙江联通等联通分公司,联合成立了无线增值业务合作研究中心。2004年3月,与山东联通在济南成立联合业务开发实验室,在联通CDMA网络新业务与CDMA终端方面展开合作。

可以看出,中兴的几乎每一项市场举措,都直接来自联通的需求信息。建立网络只是第一步,运营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具体的业务来创造收入。中兴将自己视为联通的一分子,并获得了联通的认可。

电信运营商总是面临着两种需求的权衡,一是与有竞争关系的运营商的差异化,一是如何找到电信消费者的需求,吸引他们,前一种需求归根结底又会回到后一种需求。而客户的需求也会呈现这样的特点:当一种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又会转而追求更个性化的需求。侯为贵深谙这种变化规律,并在捕捉、把握、满足这些变化方面,显示出灵活多变、炉火纯青的技巧。

华夏证券高级分析师戴春荣在研究了中兴的成长后,认为中兴之所以能成功地“捡机会”,比如小灵通、CDMA,与其紧贴市场的决策机制有直接的关系,在他看来,中兴的决策是市场推动型而非技术推动型的。

技术的生命力来自市场

从中兴为联通提供的贴身服务中,我们看到了基于客户之间竞争而产生的需求,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解决这些需求不仅能够不断带来定单,而且反过来也给中兴的技术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技术的生命力来自市场”的意识在中兴扎根。

还是让我们以决策CDMA的例子来说明中兴的技术研发思路。

早在1994年,中国就曾希望与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合作,在中国发展CDMA,后者掌握着基于IS95标准的第二代CDMA核心技术的专利权,双方的谈判最后已经到了组建合资公司的地步。但是,因为未能就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方式等问题达成一致,导致谈判在最后的时刻破裂。由此,中国决定自己研发CDMA,研发工作主要由邮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和原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执行。1995年8月,当时的邮电部与总参通讯部正式联合下发文件,决定在全国采用CDMA制式,建立800兆蜂窝移动通信网络。

但CDMA真正在中国出现,是在两年后的1997年9月。邮电部和总参通讯部联合下文后,就决定由各自的下属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4地分别合资成立了4家公司——均简称为“电信长城公司”,这些公司分别与国外系统供应商签订购买设备的协议。1997年3月底,北京电信长城率先打通了中国第一个CDMA电话。不久后,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地的CDMA实验网陆续开通。

中兴就是在这期间开始接触CDMA的。1996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卢科学加盟中兴,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进行CDMA的标准研究,并进行可行性调研。1997年底,他和他的同事朱世穗每人写了一篇调研报告,他写的是CDMA可行性报告,朱世穗写的是GSMl800可行性报告,两份报告交到侯为贵手里1个多月后,侯为贵做了批示:暂不做CDMA,做GSM。卢认为,当时侯为贵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当时GSM在全球已经发展到了1.6亿用户,在中国也处于“雪崩期”的前夜,市场潜力巨大。但是CDMA的进展则慢得多,由于实验地区仅限于这4个城市,用户在其他地方都不能通话,这就会形成“信息孤岛”,因此前景很不明朗,所以相对于GSM,CDMA显得并不那么迫切。1998年3月,中兴正式启动GSM项目。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中兴不会再做CDMA了,因此决定将CDMA的一班人马合并到上海第二研究所,共同加入GSM的研发。卢本人也收拾了行囊准备启程去上海,有些人则打算离开中兴。就在卢科学走前的一天早晨,在去公司的路上,遇到了正步行过来的侯为贵,侯为贵开口便问:CDMA研究的进展如何?发展到了多少人?当他得知自己的批示被误解后,立刻急了,要求研究必须进展下去。他解释说,在公司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先重点做GSM,待走上正规后,再将重点转移至CDMA上。

于是,中兴CDMA又“起死回生”。

中兴之所以在CDMA的应用前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还坚持研发,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从安全战略的角度考虑,国家需要一种能与GSM平衡的标准,这从CDMA被列为863计划重点项目就可见一斑;二是从CDMA的特性看,即便国内大规模的CDMA网络建设最后流产,利用它保密性强的特点也可以卖到军队等专网系统去,再不行,还可以卖到国外去。三是从运营商的角度看,CDMA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对于GSM,它有容量大、成本低等优点,另外还有支持卫星通信、多方通话、语音信箱等功能。

1999年4月,中国联通最终被确定为CDMA在中国的惟一运营商。

中国CDMA的转机出现。

其实,早在1998年底,中兴似乎已经获知了准确的政策动向,因为正是从这时开始,对CDMA的投入迅速加大。1999年10月,中兴已经从高通拿到了第一批实验用的芯片。

在前期的实验网时期,中国采用的是第二代的CDMA IS95标准,这种标准当时正被全球的运营商广泛采用,这种标准与GSM比较起来优势还不明显;另外还有一种标准是2.5代的CDMA 2000 1X,由于它可以提供大量数据业务,因此比GSM有更大的优势,而且可以轻易地向3G过渡,但是这种标准还没有商用,高通也还没有研发出核心芯片。侯为贵决定选择IS95标准,因为在他看来,应用比技术含量更重要,IS95更成熟,为了缩短商业化的速度,就应该选择它,更何况它是可以向CDMA 2000 1x升级的。当然,为了更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中兴最后推出了IS95标准的增强型产品。

2000年10月16日,中国联通副总裁王建宙正式公开表示,联通将采用窄带(IS95)CDMA标准,建立联通现有GSM网络以外的另一张移动通信网。中兴根据市场而押的宝被证明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