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与应用
19733300000036

第36章 八卦的符号语言及其构建原理(5)

从无咎向好的方面发展,初步的成果便是贞,意为纯正不邪、坚定不移,即通常说的坚贞不屈,也含有祯祥的意思。一件事情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纯正的道路走下去,就必然会有得到祯祥的兆示在其内。比贞更进一步的是利。利,便是利益、效益,它兆示做某一件事已经见到效益。古语中常说。“成破利害”,它所示意的就是一件事情的两种后果,一是成功得到效益,一是失败遭到损害,在这里,兆示的是正面的结果,事业成功,得到效益。

比利更高一层次的是吉,含有吉祥如意之意。它兆示事业不但是成功,而且成功得很顺利;不但是有利,而且有较大的利益。比吉更高一层次是亨。亨,就是通达之意,不仅是顺利,而且四面八方畅通无阻,若说是个吉,也是个大吉。所以从前买卖人家门前贴的对联,写的都是:“开市大吉,万事亨通。”吉的最高层次,就是元。元有两个含义:一为大,一为始。又大又始,便是特大之义。

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师父、阐派道教的祖师爷名为“元始天尊”,就是源自于《易经》。《易经》中用它作为最高、最好的判断词,就是用以兆示大吉大利之义。

以上讲的就是八卦符号的全部智慧,了解到这些符号的筋骨脉络,知道这些筋骨脉络结构成的图象、数理、方位的含义,这就好比是学外语已经认得了那些字母,识得字母所组成的单词的读音及其含义,懂得了单词与单词结构在一起的文法与语法规则。按理说,这样我们就可以读懂和读通一篇外语文章了,也就是说,可以读懂和读通《易经》上的图形和文字(包括卦辞、爻辞和《卦彖》《卦象》)了。是否真的如此呢?下面我们就选出几篇范文(几个卦例)来试读一下,验证是否果真如此。

四、《易经》八卦导读(上)

作为最好的范例莫过于泰、否两卦,我们就先从这两卦讲起。

在《易经》三十二对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各卦中,泰否、损益、骞解、既济未济四对卦最为突出显明,相生相克,消亡息长的互相转化过程最为典型,常言中说的“否极泰来”、“无往不复”以及“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的话,都是从这几卦里来的。所以我们就用这几卦开路,所谓典型为先嘛!

先说说泰卦圣。它是由上坤下乾两卦叠罗而成的,上卦也叫外卦,下卦也叫内卦,所以上坤下乾也叫外坤内乾。其中,内卦为贞,外卦为悔;贞为我方,主体,悔为对方,客体。

从卦名上看,泰,是安定详和、通顺畅达之意,无疑是个吉卦。按理说,天在上,地在下,即乾在上、坤在下,才是正常的现象,应当用它来兆示安定详和才对。怎么反过来用坤上乾下,即天在下,地在上来兆示呢?这不是反常了吗?《易》的作者可不这么认为。他们创造《易经》的基点,或者说他们的根本出发点,全在于动,在于变化。由于运动,由于变化,才生成天地万物和春夏秋冬。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在运动和变化之中实现的。只有运动与变化,才能畅通,畅通了才能得到安详。反之,不运动、不变化就不通,不通就要震荡和变革,哪有详和之象。这个朴素的辩证唯物观反映在泰否两卦里最为鲜明。《易》作者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就一切都固定了,固定了就不运动,不动怎么会通畅。所以,他们把这种不动的卦象定为否卦,而泰卦则取其反象,地在上,天在下。天在下,意味着阳爻所代表的清轻气必然要往上升;地在上,意味着阴爻所代表的重浊气必然要往下降。

一升一降就有运动,有变化。而在这一上一下的运动过程中,二气必然交会交往,阴阳只有交往才能和谐、安详;凝滞不交往,或者是各向反方面运动,就必然反背乖离,哪会有和谐与安详可言?

下边,我们再看看泰的卦画。它的读法按照《易经》的术语应读如下:

初、二、三、四、五、上,是各爻排列的次序,九、六是阳爻或是阳爻的数字代号。九二,就是第二爻为阳爻的指示代名词。以后讲各个爻的爻辞时,只要提示一下九二,就是指阳性第二爻而言。六四,就是阴性的第四爻的代名词;上六就是阳性上爻的代名词;初九,就是阳性初爻的代名词,这就是它们的读法。

九和六,既是阴爻与阳爻的指示代名词,其中也有量的概念在内。例如“乾卦三”,这六个爻既然统统以九为标号,即初、二、三、四、五、上爻都是九;因此,这六个九的总和(9+9+9+9+9+9)五十四,也显示乾卦的内含量。它是六十四卦中含量最高的一卦,故而放置在各卦之首。孔子在《系辞上》中说:“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卦以五十四的高含量,自然是六十四卦之最,如再加上一个太极之数,即合成了天地之数五十五(54+1)了。

从另一方面看,“坤卦三三”,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既是坤之六个爻的各自标号与代名词;同时,也用六个爻的数字之和来显示坤卦的含量,六个六的总和(6+6+6+6+6+6)

为三十六,是六十四卦中含量最低的一卦。地载万物,所以它的位子最低。所以《系辞上》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泰卦和否卦的数量含量正居中间,一个是9+9+9+6+6+6,一个是6+6+6+9+9+9,皆为四十五,故而居于六十四卦之中间。

由于泰、否两卦数量居于中位,故而《易经》又把他俩作为一年十二个月的消息卦。消息者,消亡息长的意思。一年之中,以坤卦圣三阴气最盛,故而用它代表冬至的十月。根据物极必反的道理,阴气太盛的下一步便是阳气逐渐升起,开始阴消阳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三三,即坤卦三圣最下边的一个爻由阴转阳,它是六十四卦中的复卦,阳一升而成复,用它来代表一年之始的十一月。按《史记·历书》所载,夏代以正月为一年之始,商代以十二月为一年之始,周以十一月为一年之始,所以,从前人们写春联,常在横批上写道:“一元复始”,就是说坤卦初爻之一变,变成了复卦,就开始新的一年了。阳气上升过程的第二步,就是圣,即六十四卦中的临卦,用它代表十二月。接下来就是薹,即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到此已是阴阳居半,用它代表正月。泰卦是三个阴爻变为阳爻的结果,所以从前的春联横批上也写着:“三阳开泰”,意为三个阳爻的转化产生了泰卦。再下一步即为大壮卦茎,用它代表二月。

再下一步是央卦兰,用它代表三月。最后一卦是乾卦三,用它代表四月。到此已经是阳气极盛之时,根据物极盛必走向反面的一般规律,阳太盛的下一步便是阴气逐渐增长,开始阳消阴长的过程。

这个变化过程的第一步,就是三,即乾卦中最下面一个爻由阳转阴,它在六十四卦中称为骺卦,用它代表五月;然后是三,即遁卦,用它代表六月。再后是否卦三,用它代表七月;再后是观卦霎,用它代表八月;再后是剥卦三至用它来代表九月,再后就是坤卦三三,又回到原先十月的位子。

以上,就是我们从代表三阳开泰的泰卦卦画三的符号中所读到的符号语言,从而知道了这j≮个爻暗中所传递的信息(消亡息长的信息)。

以上讲的是伏羲氏和神:捉氏所构造的泰卦的图象兰三。人们对八卦图象用在占卜时也叫“卦画”。在卦画下面,就是文王所写的卦辞:“泰,小往大来,吉亨。”

对这段卦辞该怎么理解呢?先看看这个“泰”字,它指的是卦名;吉亨,我们已经知道它所表示的吉祥程度有多大了,它是比吉还要高一层的亨通吉祥。在这段辞里需要着重解释的是“小往大来”。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天为大,地为小。说天高地卑,我们容易理解,为什么又说天大地小呢?我们一般都说天大地大,没有说天大地小的?这里所说的大小,指的是他们所代表的数。孔子在《说卦》中指出:“参天两地而倚数。”一般都以奇数一、三、五代表天,以偶数二、四、六代表地;但因为天的功能大,一般所谓天道运行,实际上也包含着地道运行在内,所以天一地二合成三,才成为天道,故而说“参天两地”,即天为三,地为二,故而说天大、地小。用阴阳符号来解释也是如此,我们前边说过,阳和老阳是用九来代表的,阴和老阴是用六来代表的,九比六的数量多得多,故而说阳大阴小。

为什么要说小往大来呢?那是因为泰卦三至是由上坤下乾两卦组成的,下边的阳气要往上升,上边的阴气要往下降,发生交往对流运动,按照《易经》的卦理来说,由内至外叫往,由外至内叫来,下卦又称内卦,上卦又称外卦,故而由下至上、由内至外上升的阳气,就叫大往;与此同时,由上至下、由外至内下降的阴气,就叫小来。

这个大往小来的运动,是阴阳交合交感过程,极为畅通顺达,故而判断是吉亨。孔子在《卦彖》(彖为一种牙齿锋利、切断力很强的猛兽,孔子用《卦彖》一词,表示他对卦辞的判断极为锋利)

中对这段卦辞作诠释说:

“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原来孔子所写的《卦彖》《卦象》《文言》等十传文字,都是单独成篇附在易经后面的。宋代大儒朱熹觉得这样前后翻照地阅读极不方便,便将《卦彖》《卦象》《文言》这三部分,按所叙述的内容分别插入到各卦辞和爻辞的后边;只有《系辞》《序卦》《说卦》《杂卦》附在《易经》后面。《卦彖》这里开头的那句话,“泰,小往大来,吉亨”,因为原来是离开《易经》经文单独开篇的,故而必须再重复一遍放在文章开头,不然读者弄不清他讲的是哪一卦,哪一段。以后各卦的情形都是如此,我们就不再重复述了。接下来孔子就论释说,这是天地交合,阴阳交合,万物都会畅通顺达。上下交合,下往上去,上往下来,意味着它们志气相通,志向相同。这里是内卦为阳,外卦为阴,阳充满刚健之气,阴极为柔顺,所以说内健外顺,内刚外柔。阳又代表君子,阴又代表小人,所以又说内君子而外小人。内刚外柔,内健外顺,内阳外阴,内君子外小人,不正是君子之道大增,小人之道消亡的征兆和气象吗?

孔子在《卦彖》里作了这样一番诠释之后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了一段《卦象》再作补充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这里很明显,他是想将天道运行之理应用于社会生活方面来。他指出,天地交合成为通顺的气象,帝王用来规划裁(财,通于裁)制管理国家之道,依照天地运行之理来治理百姓,正合乎事物发展:之宜。

泰卦因天地交而通畅顺.达最后由顺达发展到不顺达的变化过程,都具体地体现在它的六个爻的变化运动之中。下边,我们就一个爻一个爻地分析这个过程。先看看一爻初九的爻辞:“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孔子在《卦象》中予以诠释说:“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初九,是泰卦的阳刚之气刚刚启动,开始向上升发之际,论季节如前边卦画中所指出,是一年的正月,为立春之际。按照节气的征候,如同季气歌中所说的那样,是:“立春阳气转,雨水润水边。”这时,不管是征夫也好,农夫也好,都感觉到有萌动之意。

欲知地气是否已经还阳,只要拔根小草看看就行了。

为什么爻辞中单单提到茅草,而不说别的草呢?原来卦画中已有所标志。文王一读到兰的卦画,便认出茅草来了。

《说文》中指出:“茅,菅也。”前面已经说过,卦画的取象有互卦一说。泰的上互卦为震三,下互卦为巽(上互卦震<;兰>;下互卦兑)。在八卦所代表的各项事物汇总表格中我们已经指出,震代表萑苇,萑与茅同类,故而这里用茅。震,又有振动的意思,所以说拔茹。再说泰卦兰的下面是三个同性爻,有同性相联的意思,故而必用拔茹才能表示。因为茹是革根,茅草根是互相绊结相连的,拔一根必然将其他草根连带出来。所以,爻辞中接下来说:“茹以其汇。”汇,就是类:“茹以其汇”,就是因为草根绊结而带动其同类的茅草出来,这里含有物以类聚之意。征,就是出动的意思,这时候不论是出外征战、经商或是务田,都是吉利的。因为阳气已动,从草叶上看不出来,上面可能还是枯黄的,但草根却可以看出有复苏的征兆了。《卦象》中诠释拔茅征吉的原因,是“志在外也”。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说泰卦的阳气已动,开始了阳气不断上升到外卦的运动过程,初九如此,二九也会跟着往上升的,都有“志在外也”的动向。这时候兴师动众向外走出,是符合天时地利的,自然是吉亨。

下面我们再看看二爻,它的爻辞是:“二九,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孔子在《卦象》中诠释说:“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