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19728000000028

第28章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7)

法相宗在中国虽然不久失传,但是其学说却永远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历代都有研究唯识学的人。据虞愚研究,玄奘和窥基所传的因明唯识学,对于律宗的道宣、慧光、怀素等人有过重要影响;近代思想家王夫之、龚自珍、谭嗣同、章炳麟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研究运用过唯识学。现代人熊十力深研唯识,提出自己的新唯识论,影响很大。日本法相唯识宗更是一直流传至今,法脉不断,其传承是窥基弟子慧沼(651~714)传智周,智周(668~723)传日本弟子玄意等人,他们成为日本法相宗一派;另外,玄奘有日本弟子道昭,后来成为日本法相宗另一派的初传祖师。特别是,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问世以来,受到唯识学家的普遍重视,甚至比《成唯识论》本身还要受关注,可是元代以后在汉地即告失传。多亏日本法相宗保留传播此书,又多亏清末居士杨文会从日本取回,各方筹款,制版刻印刊行,才使国人得以重窥此书。

中国传播最广的禅宗,其初传祖师达摩就是用唯识学经典《楞伽经》印心。而《楞伽经》号称法相宗六经之一。为什么后来禅宗得以“横行天下”,而法相宗很快归于寂灭?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也许留学归来的玄奘,还是比不上正宗的达摩菩萨?这个说法,似乎太见外了,达摩听了,也不会高兴的,因为他后面的弟子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一样干成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而玄奘本人在印度荣获大乘天、解脱天的称号,也说明人虽然有东西之分,法却无西东之别,正如当代人所说的科学和真理没有国界,或者像慧能所说的佛性不分南北。不过,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注重义学的玄奘,和解行一致道行精深的达摩,他们对于中国时局走势的判定,以及由此而来对于自家宗旨的定位、培养弟子的方式等等都大异其趣。另外,虽然玄奘在世时瑜珈行派学说极为走红,可是后来有天台宗反对五种姓说(即五性宗法),禅宗的见性成佛不拘名相,华严宗反对法相宗的三时判教,以及武则天的冷落法相抬举华严,都是导致法相宗归于消沉的因素。

判教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各个教派的判别——判教,可以融合各种教派的裂缝,达到万法归一的化境,这个一,就是本派宗门的核心思想。判教是一箭双雕:突出自己,团结别人。可是也因此引起其他宗派的争议。由于判教的不同,天台宗重《法华经》,三论宗重《般若经》,法相宗重《解深密经》等。法相宗认为,如来首先说“有教”,破除我执,讲四谛十二因缘以达到我空;然后说“空教”,破除法执,讲般若类经典以达到法空;最后说“中道教”,既破有,也破空,讲《解深密经》等,以达到离有离空、正处中道。

有意思的是,通过判教,好像如来每次都说现在讲的是中道之法,可见无法不是中道;而每一次都说以前的不是中道,可见又没有什么中道之法。这真是妙不可言。比如,三论宗认为法相宗堕入有见,是边见,不是中道;法相宗却认为三论宗堕入空见,是边见,不是中道。都说自己是中道,别人是边见。可见中道比较香,边道比较臭。中道总是有一种占有一切的欲望,可是“占有一切”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最终是光荣地、自觉地毁掉自己、解脱或解放自己;只有扫除自我,才能装下宇宙万物。因此,所谓中道之见,等于无见;无见者又等于无所不见。每个人都觉得别人手中总是只有部分,而希望自己手中握有“无限”。就是说,每一派都想包容一切派别,达到无限;每一派又都在“自己的”眼中看到所有派别,自己的观点是特定的视野和眼镜,看到的是一个“特定”的无限——这就接近于华严境界了。

手中握无限,杀那成永恒(法藏与华严宗)

一、开山祖法顺,妙吉祥化身

华严境界的堂皇之气,由华严宗带到大唐来,真是适逢其时。该宗的开山祖法顺(557~640)和尚,据弟子们说是文殊菩萨化身。文殊就是妙吉祥菩萨。

说起妙吉祥菩萨的化身法顺和尚,真是令人敬仰。因为他俗姓杜,世人又叫他杜顺和尚,是雍州万年(陕西长安)人。法顺秉性和顺,待人接物,总是一团和气。一般人解不开的死结,到了他的手头,就在不经意之间,化为乌有,好像本来就不存在似的。

法顺18岁出家,跟因圣寺的僧珍禅师学习禅定。僧珍禅师比较“小气”,舍不得花功夫盖庙宇,随便找个洞窟,草草搭个架子,就算个“灵窟”寺庙了,于是自己端坐在里面,叫这个弟子这样,叫那个弟子那样,修习禅定。

大概是僧珍禅师对于俗事太不在意了吧,连狗都受了感动,觉得过意不去:“这么窝囊的洞窟,怎么练功呢?不行,得想个办法。”这条小狗就天天窜来窜去,把洞里的土含出去,呼哧呼哧,忙个不停,不知疲倦。

僧珍禅师一看:“好一条小狗,哪里来的?白足黄毛,何等温顺!”这黄狗真是灵性,吃的都跟僧人们一样,而且按照僧制,过午不食。禅洞里有这么神奇的事情,远近的人都来归化。弄得皇上都知道了,于是隋帝御赐米食,一天三升,供应狗吃,直到神龛建成,小狗“无为而死”——这就是因圣寺的来历。

那时法顺亲眼目睹了这件奇事,就倍加用功,学习禅法,慈悲为怀。

学成之后,他自己出外度化世人,到了庆州。他劝人设会施舍,限定供应500人吃斋,可是开斋的时候,来了千把人。施主感到害怕,法顺说:“莫怕,只管供应就是,有求必应,不要拒绝。”最后果然满足了所有人的需要。耶稣拿着七块饼、几条鱼,分给几千人吃饱后,剩下的食物还装了满满几篮子,那神迹跟法顺的差不多。不过法顺是设斋,没有鱼儿。

曾经有张河江、张弘畅两个人,家里养了许多牛马出卖。这些畜生性情都很暴躁,咬人,用角顶人,人们都不敢买。法顺走过去,跟牛马和和气气地说说,它们好像听懂了似的,都照着他说的去做。从此以后,再也不咬不顶了。

法顺曾经带领人去骊山。夏天很热,在地里僻静处歇息的虫子蚂蚁很多,没法种菜。法顺恐怕种菜的时候损伤虫蚁,就在地里划出一块,作上标记,让虫子往那里爬。过了不久去看,果然都爬走了。

有一回法顺身上起了肿块,脓液直往外冒。有人很敬重法顺和尚,就用嘴去吸出脓液;还有人用布帛给他擦。很快就见好了。余下没有擦完的脓液,喷发出无比的清香;那块擦脓的布帛,也满是香气,经久不散。

三原县有个人叫做萨埵,天生就耳聋;又有个张苏,生来就哑巴。法顺知道后,跟他们聊聊天,就都好了,跟常人一样,能说能听,而且永远没有再犯。

武功县有个僧人被“毒龙”附体,众人把法顺请来,让他治。法顺端拱对坐,毒龙就借病僧的口说话:“禅师既然来了,必定住不长久,太打搅你了。”说完就离开僧人的身体,溜走了。这个僧人当即就好了。

这么一来,远近患有瘴疬邪淫的人,都慕名来找法顺治病。法顺并不施什么法术,只是对面跟人坐着。明白人说是有阴德所感,所以幽灵都特别敬重他。法顺的言教其实非常朴实正经,不说那些玄乎飘浮的事。他看见神树鬼庙就点火烧掉,看见用巫术装神龙鬼的,就亲自去赶走。

法顺和尚如此的高风亮节,笃性绵密,泛爱众生,无论道人俗众,贵族穷人,都喜欢跟他相处。他总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有些重病号难以一下子治好的,或者由深重大愿未了的,法顺都一一指点迷津,使他们都得以遂心如愿。人生在世,不免有毁誉之辞盈耳,法顺听了,好像都没有听见,或者把这些话翻成别的意思,就过去了,不放在心上。

一次法顺带领弟子去南野,过黄渠的时候,河水泛滥,他们照样渡河。上岸的时候,坡土很滑溜陡峭,爬上去又溜下来掉到水里。正在为难之时,河水忽然干涸,大家就踩着陆地往上爬。法顺最后上岸,他刚一上岸,河水就复原如初。弟子们亲眼目睹这一切,就是不明白所以然。

法顺有如此的神异感通,朝野都出了名。唐太宗仰慕他的神德,把他迎入内禁,礼遇非常隆重,称他为“帝心”。但是法顺对于这些都不在意,听到不同意见也是大笑一声。他游化四方,久居敦煌,劝人念阿弥陀佛,修普贤行,读华严经,传授华严法界观。他自己也写了一些东西,相传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法顺带出一班弟子,如达法师、智俨、樊玄智、动意等都是,最著名的算智俨(602~668)。

贞观14年,法顺84岁,一点病也没有,告诉门人说:“我一生行的法,你们要继承传播下去。”说完就像平常那样坐定,在南郊义善寺圆寂。

好多天肉色都不变,一个月后颜色更加鲜艳;安坐三周,骸骨不散;自始至终,散发出异香。

二、告诉武则天,网叫因陀罗

法顺弟子中最特殊的是智俨(602~668)。智俨把法门传给法藏等人,到了法藏,华严宗才算正式创立。

智俨本来姓赵,是天水人,生在隋文帝仁寿2年。他父亲赵景是申州(河南信阳)的录事参军。智俨12岁的时候,是大业9年,法顺到他家里,请赵景夫妇让小赵出家学佛,夫妇俩很痛快地答应了。法顺就让自己的高足达法师教导智俨。法顺也给智俨讲过晋译本华严经。过后又有两个梵僧教智俨学习梵文。14岁出家作了沙弥,当时正是隋朝末年,兵荒马乱,智俨跑到北方跟从摄论师法常学习《摄大乘论》,几年后就融会贯通,受到法常同学僧辩的称许。智俨20岁受具足戒后,到处游学,从《四分律》、《成实论》到《涅架经》无所不学。他深感佛学法海浩渺无边,难以穷尽,于是在经藏前发下大愿:随手取出一本,就以之为今后专攻的经典。结果取出的是《华严经》。

智正法师当时正在至相寺讲授华严,智俨前往就学。过了一年,觉得还有不懂的地方,就搜集各种经疏,找到北魏慧光写的《华严经疏》,受到启发,领会到经中关于“别教一乘,无尽缘起”的含义。过后又遇到一位僧人,告诉他,要想明白一乘的道理,先得弄懂菩萨十地中六相的含义。智俨精心研究,写出名著《华严经搜玄记》,里头讲了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的意思。但当时智俨还只有27岁,而且直到晚年,智俨才在至相寺讲他的《搜玄记》,号称至相大师,颇负盛名。

智俨晚年还在云华寺讲华严,被称为云华尊者。从此华严一宗的门庭若市,弟子云集,法藏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他还有怀齐、义湘等高足。

智俨一生著作比较多,大部分都散失了,他最主要的思想写在《华严一乘十玄门》里面,后来法藏根据这个本子,搞出十玄门的新说。668年智俨在清净寺圆寂后,法藏继往开来,以十玄六相为基本框架,最终创立了华严宗。

风度奇正,利智绝伦的法藏(643~712),本是康居国人,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汗一带,就是当时的康居国所在地。祖父侨居长安,就以康为姓了。父亲康谧作过唐王朝的左卫中郎将。唐太宗贞观10年,极盛之世,法藏应运而生。16岁时,到岐州(陕西凤翔县)法门寺,在阿育王舍利塔前,燃烧自己一根指头,供养如来。以后游历长安,崭露头角。

17岁,人太白山(终南山)求法,研究大乘经书。后因母亲生病,返回长安。又闻智俨大名,再往终南山云华寺听取华严,多方设问请教,深得智俨赏识,收为门徒,但是暂时没有出家。智俨圆寂时,把法藏托付给弟子道成、薄尘,预言法藏精通华严,无师自悟,将绍隆宗门遗法。随后在长年婆罗门那里请授菩萨戒,讲《华严经》和《梵网经》。高宗咸亨元年(670)法藏年方28,则天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杨氏去世,武后想做功德、度僧人,就把住宅施舍出来,作为太原寺,于是有道成、薄尘等京城名流联名举荐,度法藏为僧。法藏进了太原寺,正式剃度出家,作了寺中的住持赞宁,奉诏讲授华严晋译本。

法藏早年曾经参加玄奘的译场,后来因为笔受证义和润文与他人见识不同,退出译场。他对当时举朝崇奉、极盛一时的玄奘法相宗并不钟情,转而专攻华严,继承法顺、智俨传下的法脉,发扬光大,得到武则天的大力扶植,独创华严宗门。武则天借佛取得皇位,自然大力崇佛,而李姓的道教当初反对武后当皇帝,现在则倒了大霉。即使唐太宗和高宗推举的玄奘唯识宗,武则天也偏偏不看重,转而抬举法藏开创的华严宗,封法藏为“贤首菩萨”,这是华严经“贤首菩萨品”中的一个大菩萨。法藏此后被人称为贤首国师,于是华严宗又叫作贤首宗。武则天向往华严境界的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决定重译华严。692年,武则天收复西域四镇,派使节到于阗,请回80卷本梵文华严经和译师实叉难陀(喜学),在洛阳大遍空寺于699年译出新本华严,武则天亲自作序,盛赞佛恩。法藏也奉诏参加了实叉难陀的译场,并且依据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日照)的介绍,以及日照带来的梵本,补正了晋本和唐本华严“人法界品”的缺漏。为了聆听华严,武则天专门在洛阳修造佛授记寺,法藏奉命前往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