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岩画
19727400000025

第25章 东南沿海岩画的奥秘(4)

根据这则报导,可以判定,这里所说的“星相石岩画”实则为其它文献中所称之“杯状坑”或“杯状小凹穴”。它是世界岩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是广泛地见于世界各地的岩画之中的有趣现象。在我国,从新疆、内蒙古到东南沿海的江苏、台湾、澳门,都发现有这种符号。在国外,亚洲、北美洲以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这种杯状小凹穴岩画是岩画艺术的一种普遍样式。

杯状小圆穴岩画,有时浅刻在石面上,有时磨刻得很深,十分光滑。排列方式各种各样,或排列成行;或连成环状;或漫散一片,就像漫天星斗一般。在数量方面,杯状小圆穴往往是单独的,按两个、三个分组,有时它们结合成长链或无系统地散漫于岩石表面上。

关于这种神秘的小凹穴的含意,各地的象征意义均不相同,不过都可能与咒术功能有密切关系。

有一个共同看法是,群集在一起的杯状凹穴几乎都跟宗教祭仪场场地中心地带有关。有位瑞士考古学家(F.Trayon)认为那些有着杯状坑的石板,很显然是祭坛,其中有的杯状坑可能被用以盛酒或其他祭品。前苏联考古学家A·N·奥克拉德尼科夫等人认为,“在古代东方宗教中,特别是在古代及后来的印度宗教中,在古代中国的祭祀雕像中,这种凹坑到处与崇拜母亲——土地的多产有关。这是生孩子的母亲标志,象征整个生命的开始”。“这种圆穴在语义学方面还有一个意义,即同太阳生命力的思想有关的太阳的涵义”。前苏联学者E·A·丸奥克拉德尼科娃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和西伯利亚的岩画》中说,无论在:化美太平洋沿岸,无论在西伯利亚都是用杯状凹坑鼓舞多产,即将它视作女阴的符号。在美洲西北岸南部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那里,在生小孩之前,丈夫要在山上举行祈祷,并在山上制作杯状凹坑,祈求繁殖。如此看来,世界许多地区出现这类题材,是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符号而存在的。

另据有关的材料说,在印度,它被认为是丰产的象征,也是女性性别的标志。另外的假说,把它当作太阳或星云的符号。还有认为它们只是作为游戏用的。这种游戏是两个以上的对手,用滚球从一个圆孔弹向另一个圆穴。

在北美的岩画中,有一种所谓“祈祷石”,那是巨大的盘石,上面覆盖着许多半圆球状的低凹穴,它们平均面积为直径1英寸左右,深度约半英寸。这些琢刻的凹穴分布在同一个磐石的表面上。这些琢刻的岩石被某些北美的印第安部落称为“雨石”,是用来控制气候的。相同的岩石被帕莫(POMO)部落称做“婴儿石”,那是希望生育的妇女上供用的。

这种符号的破译,对解开古代人类心态有重要价值。欧洲学者对这种象征符号的研究,在19世纪初便已开始,延绵了将近一个世纪。由于杯状凹坑分布至广,又以各种方式出现,情况至为复杂,研究起来是很困难的。况且当时人类活动实况既然无法重演,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意识亦不得具体浮现,杯状凹坑的寓意,似乎早已消失在漫长的史前长空之中了。

江苏北部灌云县杯状凹穴岩画,把我们引入到一个神秘莫测而又十分有趣的古代精神世界。在那里,它像一个透视镜,将史前东夷人曾经存在过的心态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它是女阴的符号,反映原始生殖崇拜思想,还是其它含意?现在还不清楚。

不管是哪一种,但它总是远古心态的积淀物,是历史车轮留示给今人的轨迹。

一部困惑难解的“东方天书”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1984年暮春时节,我以极大的兴趣,参观了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郊9公里的锦屏山将军崖岩画。出市区不远,便可遥遥望见一条时起时伏的小山,那便是锦屏山,是云台山的一部分。“东海之外大壑,少嗥之国”就在这里,苏东坡曾面临这里的深沟“大壑”,发出“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的感叹。

《史记·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也是指这一带而言。

马曼疆岁月,光阴流逝,历史尘土,堙埋了锦屏山一带先民们生活过的遗迹,然而远古先民在锦屏山将军崖刻下的原始艺术玉璞——岩画,却依然闪烁着东夷人文化的光芒。

锦屏山匍匐在东海之滨,“少嗥之国”在焉。

历史上的“殛鲧羽山”、“羲和呖谷祭日”等一幕幕悲壮的历史剧都发生在这里。考古学家在锦屏山曾多次发现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直至殷商“代的古文化遗址。历史悠久,古迹荟萃,在洋溢着古代馥香的土地上,布满了文明的足迹。而锦屏山将军崖岩画的被发现,更为神奇的土地、灿烂的文化增添了新的篇章。

锦屏山将军崖岩画,凿刻在一个十分神秘的地方。该桃花涧南一里许,有一座既不雄伟,又不怎么壮丽的孤立的后小山,这便是将军崖。后小山崖壁上原有一幅岩画,画面中有一人形,后面跟着一条似狗的动物,而世居此地的人说这是“将军牵骏马”,这便是将军崖得名的由来。

将军崖下,有一个赭色黄花岗岩构成的略为隆凸的山包,岩画便磨刻于这座山包上。当年东夷部落的先民们,以自然石面为画纸,石制工具为画笔,现实生活为题材,磨刻了一部以图画为外化形式的“东方天书”。

在这平面轮廓颇似穹庐的岩画处,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放着的三块混合片麻岩巨石,其中“石长4.20米、宽2.60米;石长2.20米、宽1.80米;石长2.20米、宽1.40米,石已于1958滚到山下,此石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圆形凹窝,窝径3~7厘米,这显然表示群星或星座。这三块巨石,可以把我们引入远古的神话世界。从三块巨石的形状与周围天体岩画的关系看,显然表示支撑着天的天柱。

在我们祖先的祖先看来,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即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大地是一个平直的、每边为81万里的正方形,天顶的高度是8万里,向四周下垂,大地是静止不动的。而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上随天旋转。天穹既然像一个特大的帐幕,笼盖着大地,那么这个帐幕也应跟房子一样有柱子支撑着。

传说天柱原有四根,《淮南子·览冥篇》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正四极。”后来共工触不周之山,折断了一根天柱,才成为三根。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以刑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外,《山海经·大荒西经》和《淮南子·天文篇》都有类似记载。可能由于以上原因,将军崖岩画处只用三根巨石代表三根天柱。

在三根天柱的周围,岩石十分光滑,没有刻岩画。可见三块巨石的周围,是定期举行敬祭天神的地方,而三块巨石显然当作了祭坛,是当时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在穹庐形小山包的西、西南和东南部磨刻着三组排列有序、内容相联的画面。除个别画面,如男性生殖器和正方形岩画外,悉为古代作品。岩画内容,有人面像(面具)、兽面、巫师、太阳、太阳神、星辰等。尽管构图稚朴,但它集中反映了原始社会连云港地区先民们的宇宙观、天道观和天文知识,形象地记录了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是我国和整个东亚地区已发现的岩画中最完整的一部东方天书。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列图形,骤然看去,宛如一盆盆栽培的植物或从地下破土而出的一棵棵农作物,由此之故,许多专家学者在撰写的文章中,每每以农作物称之,并作为当时已有了原始农业的证据。其实是一列头戴太阳光冠的太阳神形象,其旁有一簇簇以凹穴表示的星辰,以示太阳神高踞于苍茫太空中。这列太阳神,颇如刚从东海中冉冉升起的磅礴红日,富有充沛的生命力。

在这列太阳神之上,有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面具,这是化妆成各种神灵的神物,人只要戴上,便可以化妆成新的存在。其中一扁圆形面具,其上有许多重菱形,菱形是女阴的象征,戴上这种面具,便可变作生育神或原始社会的老祖母。

画面中有两个简略人形,应是站在面具之旁的巫师形象,是举行祭典礼仪的主持人。

两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岩画,它是未被神化的自然形象,反映了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和敬仰。

那密密麻麻的星辰,想来就是《史记·天官书》中所记的“咸池”星座,专司人间五谷的生长。人们祭祀它,为的是祈求五谷丰登。

远古时代的锦屏山,原始森林郁郁苍苍,东山脚下海涛汹涌,浪卷长空。西南方波光粼粼的湖水,涟漪轻舒。山中溪水,东去入海。碧蓝天穹,笼盖四野。清晨,旭日东升,中午,骄阳普照,傍晚,夕日沉落。此情此景,莫不给锦屏山的居民以强烈视觉刺激。日久天长,他们便对太阳产生了特殊感情和崇拜心情。于是选择了将军崖下这座颇似苍穹的圆山,当作祭典太阳的神坛。东夷部落的民众在巫觋率领下,一次又一次地聚拢在祭坛周围,时而匍匐于地,诚心祈祷;时而翩跹起舞,口唱颂词。

在气氛肃穆、神情庄严的祭典礼仪中,太阳神的子孙们,一齐朝拜太阳,刻制太阳神。在天体岩画和太阳神岩画的前面供献着他们收获的五谷、酿造的馥香美酒、豢养的六畜、采摘的鲜花和跪倒在地的裸体战俘。主祭的巫师一声令下,守围在祭坛周围的壮士便立刻切下犬、羊、牛的脑袋和俘虏的头颅,虔诚地将滴着鲜血的头敬献在太阳神的面前,在鲜血横流、狂喊迭起的场景中,一场祭典太阳神的礼仪活动达到了高潮。又一声令下,祭典活动戛然而止。当年,“羲和肠谷祭日”的盛大祭日仪式,想来便是这样。这不是遐想也不是虚构,而是这里昨天发生过的事实。

岩画中的天体岩画和神化了的天体图像向来人叙述着距今四五千年前连云港一带的先民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观察认识大自然,其中包括太阳、月亮和星辰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并将这种意识的外化形象生动地磨刻于岩石上,这在人类对天象的认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伟大的祖国,早在遥远的古代,就创造了在当时世界上堪称先进的科学文化。将军岩画,是我们祖先遗留下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需要考古、历史和古天文各条战线上的专家联合攻关,继续深人地去进行探索,以便早日揭开这部“东方天书”的全部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