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
19726800000024

第24章 构建卫生社区(2)

三、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思路

坚持贯彻党的救死扶伤、实行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方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

1.端正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一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病有钱医治,无钱有病也得医治,这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才是以人为本。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发改委指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问题”要统筹解决。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当端正“以人为本”。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眼睛由盯着钱转向盯着人民健康,向社区卫生医疗拓展,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到社区去。医生应当为病人着想,处方要考虑到病人经济承受能力。

2.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支撑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是以大医院为甲心,社区为阵地,以培养全科人才为重点,政府财政要投入,相关部门配套服务,形成市、区、街、社区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共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育。

所谓大医院为中心,即城市中的省级、市级大医院为中心,巩固发展和支持区级医院为自已的卫星医院;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为重点,支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把优秀的医务人员(优秀并不完全指技术权威或医务尖子)输送到社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打破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办的狭隘的社区卫生服务观点,要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医学教学部门,应当采取速成法,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新型医生,既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人才奇缺问题,又解决了医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岂不是一举两得,两全齐美的好事。

在市区域内,形成以市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区级医疗服务为分中心、街道卫生服务为子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为落脚点的格局,形成慢性病控制系统,妇幼保健控制系统,牙防口腔防治系统、中西结合医治系统,形成医疗卫生点、:二级医院、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体系。即市医院(包括省驻市医院)负责大病,区医院负责中病;街道卫生所负责小病,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保健宣传及小病治疗,打针送药,分工明确,利润按比例分成。

真正使卫生服务事业“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币”服务。

3.社区卫生服务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的需要。其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一,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卫生主管部门为重点,各部门参与,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省、市、区公立医院的技术优势;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方针,批判纯经济效益的非人道主义的医务思想、观点;第三,市卫生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医疗机构,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合理整合医疗资源;第四,培育和发展民办医疗卫生事业、个体诊所,发挥国有、股份、个体、民营齐发展的路子,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4.促进社区卫生发展的措施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是党和政府“十一·五”工作重点之一。

第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事业,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不能单纯依靠卫生主管部门孤军奋战,需要党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统一规划、健全组织网络。强化管理措施,制订发展政策,经费上给予足够的投入。2003年“非典”的发生就说明卫生事业政府投入:不足的严重危害性。

第二,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是:以社区居民为对象,家庭为单位,健康教育为先导,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为重点,集家庭、个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体系,增强居民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传染病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肿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控制传染性疾病传染范围,做好应付突发性传染病应急措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第三,建立健全完善社区卫生网络。从我国城市发展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社区卫生网络基本建立,下一步将是进一步完善提高问题,而中小城市社区卫生网络刚刚起步。在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基础上,要形成市级以上医院为指导,区级医院为中心,街道卫生所为主体、社区医疗保健站为基础的四级卫生网络。其分工是:市级以上大医院运用人才和技术设备优势,为社区危、急、重、疑难病症病人提供服务,并为下三级网络提供指导;区医院负责业务指导和全科医生培训,开展医疗救助和急诊救治工作,成为区境卫生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卫生所,负责预防、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并负责对社区医疗保健站的管理监督。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负责对社区居民的健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综合性卫生服务。

第四,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和规范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是与群众面对面的直接服务,优质服务态度是首选问题,其次是责任心。至于业务技术,鉴于人少病多,只能求全面不能求精,工资待遇福利方面,政府应当给予政策倾斜、优惠、要能留住人,水深才能养住“鱼”。管理上要规范,要有章可循,保证服务质量。社区卫生起步阶段要结合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层次机制。

所谓层次机制,就是非急诊病人未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许可,不能直接进入区级以上医院。否则,一切费用自理,公费、社保不予报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许可,才可进入转诊区级以上医疗。

区级以上医院认为小病可劝其转向社区卫生机构,不听劝告,费用自理。这里,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思想必须牢固树立,没有这一点,分工将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第五,社区卫生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我们考察调查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实践来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有房、有电脑、有通讯器材、有人、基本医疗设备和药品。至少全市要统一标志、统一医疗文件、统一健康调查表、统一运行机制。不论是国有、股份、民办、个体社区服务机构,必须遵循“四统一”规定;二是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要组织协调好全市所有卫生服务机构层次机制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含利益关系,使得有章可循,避免矛盾纠纷;三是采取政府拨款社会集资、居民交费三结合原则,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硬件网络,在社区实行网络服务,这项工作需要全市一盘棋,单靠一个社区是难以行得通的。

第三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基本国策,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工作千头万绪,最终落实到社区,社区是汁生工作的前沿阵地。

一、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1981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就是我国的人口政策。”25年来,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口增长过快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计划水平以下,实现了20世纪末中国人口控制(除台湾、香港、澳门外)在13亿以内的奋斗目标;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医疗卫生状况显著改善,人口预期寿命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达到小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全国(除台湾、港澳外)少生育3亿人口,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赢得了时间和机遇,增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25年的人口控制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发展的新路子,为世界人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人口发展在新世纪面临着严峻挑战

1.人口发展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

我国人口问题由传统的数量控制为主向数量、质量、结构、迁移、分布相互交织转变,使人口问题解决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口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人口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26.23%提高到2000年的36.0%,到2004年末提高到38.078%,但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5%以上水平,也低于世界47%的平均水平。面对205年人口已突破13亿的这个前提,人口低增长率与高增量并存的局面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并存,在今后20年,全国人口净增长率将以年1000万的巨大数量增长,人口数量过多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业人口对经济承受能力的压力,贫富差距对社会承受能力的压力、生产生活方式对资源承受能力压力、人口总量对环境能力的压力,使我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进入碰撞激烈、矛盾尖锐的新时期。

2.全国人口总体素质(包括农村人口在内)不高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85年,相当于美国19世纪末的水平,25岁至64岁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63%,不到20世纪的欧盟的25%。2000年,全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达8507万人。劳动技能素质偏低,2005年9月,中专以上学历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8400万左右,还包括在校生,占全国总人口6.34%。这种状况对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3.人口结构矛盾突出,人口老龄化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呈升高势头

由于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一对夫妇生一孩率高,加速了人口年龄结构迅速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的步伐,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全国60岁老人已达1.3亿,2015年将突破2亿,2040年将达到4亿,相当于整个欧盟成员国人数之和。

在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进程中,将由轻度老年化向重度老龄化发展问题。据1982年、1990年、2000年的全国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零岁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7.2、111.3、116.9,有持续升高趋势。虽然党和政府在新世纪以来的五年中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措施,控制性别比差上升趋势,但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和社会保障诸种原因,性别比差虽得到较好控制,但上升势头只是缓慢,还没有根本改变到大致持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