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手笔:美国历史上50起顶级并购交易
19724800000002

第2章 规则集中优势(1)

如果世上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交易规则,那肯定是集中优势原则。尽管在某种场合下可能有处于不利地位而达成的交易,并且有反败为胜的事例,但那肯定是例外。交易的赢家总是在精心策划下取胜的,交易的输家总是没有找对自己的优势。当交易胜负分明时,输家总是陷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而减少了胜算的可能。

让我们看一看普利斯拉·普雷斯利是怎样将猫王普雷斯利的资产变成数亿美元的。普利斯拉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位绝对精明的女实业家,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绝妙的出谋划策。她在1979年成为其前夫猫王普雷斯利的遗产处置人时,她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的女儿获得足够的财政保障和维持前夫的遗产。她可以出售猫王的地产格蕾思兰(Graceland),缴纳税务后,将剩余的资金投资,使女儿丽萨·玛丽能够过着舒适体面的生活。然而普利斯拉用留下的钱把格蕾思兰变成一处观光胜地。她清楚地知道猫王的魅力,并且能够在顾问的指点下学着充分利用其价值。

对于商家来说,能控制住最多变数的交易是最佳交易。交易规模越大就越难控制。因此,交易者只能尽力去衡量成功的可能性。克尔伯格一克拉维斯一罗伯茨公司有一整套经过长期检验的杠杆收购手段。它不保证绝对成功,但基本上能行得通。当罗伯茨公司坚持这些原则时,就如收购贝亚特里斯公司时那样,金钱就会争着落到自己的口袋中。克尔伯格一克拉维斯一罗伯茨公司也把这些原则应用到了收购西夫纬公司(参见第3章)和劲霸公司的交易中(参见第6章)。

克尔伯格一克拉维斯一罗伯茨公司至少在过去的25年里一直从事交易,并且干得很成功,但也有失败的时候。尽管交易的手段在不同的交易和不同的环境下各有不同,一旦背离了一些基本原则,如寻找好的管理层、提供激励机制、削减开支、寻找有利的资产进行谈判和交易等,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多。当克尔伯格一克拉维斯一罗伯茨公司投入3000万美元重组旗星公司时(包括邓尼等连锁餐厅的母公司),公司处于不熟悉的行业领域,结果导致企业破产,损失了全部投资。

尽管戈登·凯恩公司没有克尔伯格一克拉维斯一罗伯茨公司出名,但是它同样从杜邦公司那里借鉴到一整套收购化工企业的方法。凯恩在75岁时,带领员工两次将杜邦公司化工部门买断,在7家化工产品公司的基础上建立了凯恩化工公司。凯恩的工作经历及其久经考验的交易策略是成功的关键,他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如何在价格最低时抓住机会,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改变策略。凯恩及其员工和合伙人在1年内赚了10亿美元(参见第6章对这次交易的描述)。

在20世纪80年代,尼尔森·佩尔茨和彼得·梅大量举债创立三角实业公司。人们普遍认为他俩只不过是迈克尔·米尔肯的走卒而已。他们懂得如何将企业重组,因而能够在交易中屡屡得手。他们在1988年将手中的资产拼凑成一家唬人的公司后,被佩希内高价收购。佩尔茨和梅手中的股票几乎都是通过借债购得(收购者必须承担这些债务),总价值达到8.5亿美元。

莱昂·布莱克是20世纪80年代参与德崇证券公司利用垃圾债券搞企业并购的中心人物。1990年德崇证券公司垮台后,布莱克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有名的“资产掠夺者”,凭借他对垃圾债券及其发行公司的了解,再用极其优惠的价格购买这些债券。布莱克最成功的交易就是代表里昂信贷银行购买德崇证券公司的承销客户——行政人寿保险公司的大量垃圾债券(参见第10章对该交易的描述)。

不幸的是“做你最熟悉的业务”这条原则在大宗交易中经常行不通。大型联合企业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频繁收购不同行业的公司,你就很有可能盲目行事。林恩一达姆柯一沃特公司买下琼斯一劳林钢铁公司算是20世纪60年代大型联合企业时代的终结。LTV公司执行总裁詹姆士·林恩在国会反托拉斯听证会上骄傲地声称,他对钢铁工业一窍不通。LTV当时就差点破产。林恩解职后,公司开始将业务集中到钢铁行业,最后在1986年陷入破产的境地。

让我们再看看大企业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IBM的奇怪行为。

两公司非常担心对方侵占自己的领地,同时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打击对方的生意。IBM收购了经营电话系统的罗尔姆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收购了生产计算机的NCR公司。两起收购交易都产生了企业文化冲突,企业难以配合协作,因而难以与更好的企业竞争。两家大公司在造成巨大损失后,从竞争中退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本来已经有一家附属的计算机生产企业,这次交易的失败使人们认为,购买NCR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花钱再让NCR公司出手。

开发网络操作系统的诺维尔公司(Novell)试图扩展其应用软件的业务而收购了Word Perfect,公司,这笔交易的失败使诺维尔公司失去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诺维尔公司高价收购了一家有问题的公司,可又无力解决其经营问题。几年后它付出了巨大代价,被迫再次出手,同时对自己经营的业务造成了伤害。诺维尔公司不但没有把微软公司从应用软件领域内赶跑,反而被微软公司抓住时机开发出视窗NRR来挑战诺维尔公司(这里还没提诺维尔公司分散了自己的资源)。比尔·盖茨断送了许多家应用软件公司的生路,但这些公司都是在苦苦挣扎中灭亡的。

而诺维尔公司,尽管没有完蛋,似乎是通过这起交易自愿从窗户内跳出去的。

对于搞交易的人来说,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是一个重要素质。一般来说,承认失败是很难的,侥幸赚笔线,然后卷起帐篷回家。但有时必须这样做。比如像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那样,公司所犯失误越多,经营风险和代价就越大。这种情况恰恰把利夫可推入破产的行列。利夫可的总裁本来干得很成功,但当企业的杂货连锁店出现一些问题时,他却担心别人试图接手利夫可。这样就导致了法庭调查、股东的强烈反对,最后是一起搞糟了的杠杆收购交易。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尽量不要涉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这个道理本来很简单,但在大宗交易中,只有那些杰出的交易者才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但是,即使这样,他们也有可能出现失误。许多业绩良好的公司,像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也会陷入不利的境地。

林恩一达姆柯一沃特公司(LTV)收购琼斯一劳林钢铁公司(1968年)

林恩一达姆柯一沃特公司(1972年开始正式称为LTV公司)

在20世纪60年代末大企业并购时期雄心勃勃,和泰克、利顿、海湾西方石油公司以及ITI公司一样,LTV开始了一系列的收购、转让和融资活动,使财务金融分析家们摸不着头脑。LTV在当时的股票市场蒸蒸日上的状况下成为一家辉煌的企业。LTV公司在1968年用4.65亿美元收购琼斯一劳林钢铁公司,这是一桩最糟糕的交易,它造成了整个企业的崩溃。这次交易不仅使LⅣ公司股价急剧下跌,而且使公司创始人出局,还造成了整个企业长时间的衰落,最后在18年后破产。

1947年,詹姆士·林恩凭借2000美元的资本以及他的销售能力和电气产品知识创建了林恩电器公司。公司逐渐发展起来。到1955年,林恩公司可以在得克萨斯州的州立交易会上公开出售股票。林恩很快意识到,凭借他的地位可以得到3种资金用于企业发展,一是现金(他的股票可以兑现,能得到更多的抵押贷款);二是股票(可通过固定资产抵押发行出售);三是债务(可通过进入公共债务市场获取)。

林恩很快得到了LTV公司的其他部门和其他许多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军方采购下降,严重干扰了沃特公司生产计划的执行,使整个企业在营业收入和利润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林恩发誓不再单独依靠任何一种行业。为保持股票价格不变,林恩开始了不断的资产重组,包括一系列使人眼花缭乱的分立资产、建立控股公司、出让部分股权、过户债务、转移担保和股权。有些手段确实使资产负债达到平衡,剔除了因大量收购导致的巨额债务。其他行动表面上看是增值,实际上是因为账面混乱,迷惑了财务分析家,使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凭借林恩的天赋,这些交易肯定能成功。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林恩开始收购其他大型混合企业。

1966年收购的威尔逊公司算是获利匪浅。威尔逊公司是一家著名的肉食品公司,还经营体育用品、宠物食品和医疗药品业务。当时美国金融界称该公司为“药丸、高尔夫球丸和肉丸的三丸公司”。伴随着这些交易,产生了现在大家熟悉的资产剥离、回租、股票上市和举债融资等手段。到了1968年,LTV公司收购了拥有保险公司、布拉尼夫航空公司和国家汽车出租公司的大美公司(Greatamerica)。

林恩及其Ⅲ公司在股票市场被普遍看好。在整个60年代,LTV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每股10美元上涨到170美元。林恩的照片刊登在许多杂志的封面上。当时人们开玩笑说,大型企业很快会控制一切。许多金融界人士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股票市场上只有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公司。

人们搞不清楚,到底是LTV在1968年收购琼斯一劳林钢铁公司使这种设想破灭,还是这起交易正好与上述设想的破灭同时发生。反正大家清楚地知道,当时林恩对种种警告充耳不闻,继续进行这起本该停止的交易。

琼斯一劳林公司的资产很明显被低估,但这也正是它所期望的,因为林恩承认对该行业所知甚少。该公司虽然是资本消耗大户,但没有任何资产可以出售或分立以便筹集资金还债,琼斯一劳林公司还拥有组成工会的劳动力大军(后来LTV集中从事钢铁业务,因支付不起数十亿美元的养老金而于1986年破产)。林恩出资4.65亿美元现金购买琼斯一劳林公司65%的产权,使LTV公司在巨额债务的压力下达到了顶点,最后使LTV公司成为政府反对联合企业并购的头号靶子。

尽管没有任何充分的理由,但是尼克松政府仍以反托拉斯法的名义反对这次收购。这样,本来林恩有一个台阶可下,而且也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出逃,因为当时需要完成收购,在出让固定资产和发行股票时遇到了问题。但林恩我行我素,通过出售布拉尼夫航空公司和一家经营铜和金属线的奥克尼特公司,并且保证10年之内不再进行大宗交易,这才与政府解决了争端。

到1970年,这起收购交易使整个LTV公司垮掉。公司宣布1969年亏损3800万美元(上一年度亏损2900万美元),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回落到每股10美元的水平,最近交易的债券价值也降低了15%~25%。在董事会的要求下,林恩于1970年5月辞职。

从1970年到1982年,在首席执行官保罗·泰尔的领导下,LTV公司有过几次短暂的成功。公司几乎将所有的资产剥离,只留下钢铁企业,同时又收购了几家钢铁公司。泰尔的继任者又在1984年收购了共和国钢铁公司。LTV由于身负巨债,实在承担不起数十亿美元的养老金支付义务,于1986年提出破产申请。

失败之因

詹姆士·林恩及LTV公司起初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断地收购那些容易进行资产出让、分立和其他金融手段的公司。收购琼斯一劳林公司使IXV公司坠入了林恩的一窍不通、但充满风险和周期性涨落的钢铁行业。收购的钢铁公司又无法为林恩提供施展美国金融界逐渐认可和推崇的金融手段的机会。

普利斯拉·普雷斯利掌管猫王普雷斯利的资产(1982年)

有人称猫王普雷斯利是20世纪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家,他的唱片、电影、演唱会和相关的商品,包括在他去世后共卖出数十亿美元,但他仅留下价值490万美元的财产。更糟糕的是,他的财产似乎没有任何升值的途径而且逐渐被挥霍掉。

到猫王去世的1977年,他的财产被糟糕的生意、赔钱买卖和他奢侈的生活习惯耗掉大半。猫王在他的一生中共售出十亿张唱片,但他的版税收入并不多。他的经理汤姆·帕克“上校”在1957年做了一笔很好的交易,但在过去的20年中,虽然唱片价格上涨了很多,但猫王并没得到多少版税。此外,帕克拿其中的50%,猫王的另一个代理人也从中拿走10%。

按理说猫王支付了巨额代理费,就不应该在1973年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愚蠢交易。猫王当时手头紧,就指示帕克把一生所制作的700张唱片母盘出售(包括这些唱片的出版发行版权以及将来重新制作出版物的权利)。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以极低的价格——540万美元将其买断。猫王支付帕克270万美元,上交国税局130万美元,自己只得到不足150万美元,而这些唱片都是人们认为音乐史上最宝贵的录音作品。猫王去世后,音像市场对猫王唱片需求很快增加,这些唱片即使是除去支付帕克的费用,到1977年也应该挣到1000万到1500万美元的版税。25年后,猫王仍然在为。RCA公司创造价值,而且比其他任何歌手挣得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