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引爆商机:利己又利人的财富阶梯
19723100000022

第22章 迈向成功之路(1)

在这个知识挂帅的时代,惟有不断地求新求变,才能创造更高的利润。

人之行为模式,受制于观念,是观念在作崇,使得人有正邪善恶的行为。要使得人们能走正道,必须改变他们的思想模式,在根深蒂固的观念中,融人“互惠双赢”的胜者思想,使之良性循环。

1.胜者的思考模式

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我是个佣人(或清洁工)、我是理发师、我替人看管婴儿、我是钥匙儿的看护、我是秘书、我是推销员、我是老师等等,这些自我或他人对我的定位,听来没什么不对或不被尊重。但是若我们改称为家庭管理、美颜或发型设计师、育婴中心护理师、课后辅导老师、资讯管理人员、商品咨询服务人员和人才的培育者等等,我们融人了价值的意识,自我与他人对我的定位,在此很显然地不同。由此,我们提倡思想改造。

胜者思想改革的第一步,就在“肯定自我”。先要确定自我的定位,再引导他人对我作相同定位。

肯定自我在于肯定自我的价值,这个价值包括现在的我、成长中的我以及未来的我。我们若以前文的定位观念来作比较,这符合产品定位、企业定位与未来定位,而又引导他人为我在他心目中作市场定位。

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由处处依赖他人的困窘转为肯定自我,进而乃能影响他人,与他人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关系。

胜者思想改革的第二步,则在“掌握重点”。与人相处不要“人事不分”,不要把策略做目标,要以人心、人性与人的需求为重,要就事论事,不要与别人形成对立,不要指责别人。

笔者常接触外文书或外文书译本,受西方人思想影响颇大,在与人论事时,习惯地用“你”这一个字来分析事理或解述工作。例如“你若不经常作自我反省,就会丧失公正的立场,因此我们才召开这个会议”。但是这开场白的第一个字“你”,就已得罪了听话的人,使对方误以为我指责他不知反省、丧失公正立场,才要召开会议。因此,整个会议或谈话,变成自我辩护或反击,达不到谈话的目的,丧失了沟通的意义,也发挥不了建设性、共用大脑的效果。

原来,当我讲“你”的这一刻,我的潜意识指的是“人”,是“大你”,是一般“人”。不幸的,官僚体制的社会,使人非常敏感于别人的指责,怕卷入事端,一旦听到“你”字,自然误认为指的是他自己,甚至未用到“你”字,本作分析性的假设或评论性的言事,也会被误认为人身攻击。

现在,我改用“我们”两个字来代替“你”与“人”或“吾人”。分析或议论问题,经常把人心、人性与人的需求并人思考,把事不关己的问题变成共同的问题,这时对方才会打开心里的屏障,进入“我们”的思想领域,共同为问题寻求解答或更臻完美的成就。

西方人论事,经常利用“.5WlH”,大家都知道那是“WHAT、WHY、WHO、WHEN、‘WHERE、HOW”六个英文字。由此,我们若要做到就事论事,先要问“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再问“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与何人有关?”“该怎么做?”倘若问题一发生,就问“是谁的事或跟谁有关?”那么我们永远掌握不到事情的重点,达不到沟通的功效,更发挥不了解决问题、共谋用智以及防患未然的目的。

改变思考模式的第三步,乃在“恒守双赢”。谨记自我的价值,掌握事情或问题的重心,善用自我的能力与智慧以处理事情。散播自我的价值,从而赢得别人的信任,愿意付出合理代价以作交换,这包括爱心、能力、智慧、时间以及金钱或甚至劳力。

人与人之间永远存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我们思考事情不可以独利于一面,不管受惠者是自己或别人。

利人又利已是天下最公平与最合理的事。思虑及此,我们又想到商机的经营。商机的意义,奠定在利人又利己,然因人的需求或所重视的事随着时空而变,故得随机而变。同此道理,改变思考模式的第四步,就是“随机而变”。

“学而不思则惘”,但是“思”之行为或方法有待澄清。一般人谈“思”,很容易误会为“冥思”或“玄思”,故天马行空,自我胡思乱想,做白日梦。“随机而变”,所掌握的是思考重心,强调方针与方法。因此,改变思考模式的第四步,我们又可称之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禁止作冥想或空想,要集中思想于一个标的或日中心问题。要使自己集中思想,想与做须同时进行,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摊开一张纸,把念头写下。这时候,我们的脑中对自己写下的念头,自然会作比较,产生新念头,或产生联想,再生新念头,于是由一而二,由二而四而繁而多。

“随机而变”给我们那个念头的起端,“知行合一”让我们不致沦入空想。“与成功有约”,重点在“知”与“识”,也在“行”,思不得道,则无知无识无行亦无获。

这四个思考的步骤,让我们在遇事的时候能够冷静从事,不使自己沦为被攻击的目标,而能就事论事并化繁为简,且进而为双方谋得彼此有利的地位。

图7—1,我们试着将“胜者的思考模式”作一归纳。

2.常保竞争优势

步入今日资讯工业的时代,很多讯息在告诉我们,在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必须掌握时效,以最短的时问、最快的方法,生产出最能满足顾客的商品,才能永续经营。

“天下无难事”、“勤能补拙”,这是过去父母、师长告诫我们的。但是处于未来的“超现实(虚拟)社会”,我们步人人脑与电脑对抗的时代,这种“勤以补拙”的观念,已经不足以带领我们,立足于数年之后的现实社会。

立足于21世纪,除勤之外,还要靠用智。而一人之智不足以对抗电脑,须要群策群力,故要沟通,要团结,要集思广益,更要常保竞争优势。

迈可·波特《企业竞争优势》一书,又启发我们保持竞争优势之要诀。波特有一个“五力分析图”,用之于企业竞争力的分析,但是也可以用作我们每一个企业工作者的情势分析。

五力分析图导之于价值链的研究。每一个企业会有它的上游供应者与下游消费者,又会有它的同业竞争者以及虎视眈眈欲成为同业的将加入者,还有非同业但其产品可以取代它的产品市场地位的竞争者。这五种竞争力相互拉扯牵制,影响了企业的获利与其产品的售价,也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其发展。

人贵自强,企业生产需要精益求精,来求得不断的成长与发展。而其求得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不断地发掘商机,智用商机,避免正面为敌或短兵相接,换个角度讲,就是创造附加价值。

企业常保竞争优势,就会在使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产品以及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客户、对雇主均有其价值,而且能不断地因应需求、更新价值。

本人重回永备公司服务之时,曾撰写一文,题为《重回起跑线》。文中强调,“以创业的心态来就业”,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不投资现金而创业,“做没本的生意”,“以能力做资本”!

不必拿出资金,却有稳定的盈利,虽然收入无法充实地反映自己的贡献,但每年均酌作调整,让人内心安定,而有闲暇再求上进,自我进修,常保竞争优势,遂不畏“同行”的竞争,更能掌稳自己的事业。

近几年来,本人最感得意者,莫过于“恒守双赢”。

此处所谓双赢,或日“利人利己”,主要在于不言自我能力或个人利益,谈的是自身企业与产品的特色,以及顾客的受益与市场的动态;处处以关心顾客、关心自身企业是否惠及顾客为念,故主动地搜集资讯,让顾客分享资讯,也与之交换资讯,更前瞻危机,防患未然。这是自身企业与顾客的双赢,但因以创业的心态来就业,对企业的成败有切身感,此双赢遂又成为个人与企业的双赢,以及个人与顾客的双赢。

尤做得更好者就是,个人对上司与下属的需要均有所知有所识,知道他们肩负的责任、他们的为难之处,以及他们所关心之事,处处能替他们分劳,替他们解决困难;而有趣的是,这样自己也能免除困难,使自己的事进行顺利。这种衔接上司与下属于亘利的价值链,避开了取代者的威胁,我们因而建立了工作的竞争优势。

3.源源不绝的商机

“您做的是什么生意?”“卖的是什么产品?”

假如我们不能很清楚扼要地回答上面两个问题,就说明我们对自己的公司与产品,欠缺认识;假如我们的回答很通俗,不具价值意识,我们就无法带领自己的公司与产品,走向辉煌的未来。

我:本人既然以创业的心态来就业,那么你若问我“做的是什么生意?卖的是什么产品?”站在专业经理人以及创业家的地位,我的回答是:“我做的是经营企业,为顾客(投资者)维持及扩张营运,掌握商业机会的生意;我卖的产品是我的知识、我的经验、我的见识、我的智慧以及我的经营力。”

所谓物换星移,我们看到世事多变,今日赖之维生的本事,明日可能会一文不值。人若不自强,不日日更新,随时充实自己,使自己有多项本事,多种技能,那么就有可能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

因此,我劝君“选对行业、走对方向、用对方法”,免除不必要的弯路,避免对同业者的伤害,正是智用商机、谨守双赢的意义所在。

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合理,以权位使他人不脱离规范与目标,而其目标是一个既知与可及的标的。例如利润、营业额、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等等,故管理者需凭借权力约束下属来使工作者不偏离轨道。

企业的主管该以“经理者”自居,将“管理”的英文原义(MANAGEMENT),还原为“经理”,其意义为经营与管理,将管理视为工作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加强经营的意识与工作,创造企业的价值。

企业的价值就在于提供商品以满足社会各族群的需求,以及提供工作,以使适才适所,使员工有工可作、有力能使和有志能伸。

企业的主管,还要不断地充实企业的实力,永保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到造福企业、造福社会与造福于后代,才能无愧于工作。活用企业的资源,创造资源的附加价值,以及与企业的上游与下游,永远双赢,让“价值链”不致崩溃,社会不致失去此“价值树”,正是企业主管一辈子的使命与工作。

台湾地区仍有很多世界第一的工业,如何使其上中下三游结合成为撼不动的竞争体系,更是这些经理人员的工作与使命。

展望未来,谁领风骚?是中国人?是欧洲人?是印度人?或仍旧是美国人?

是资讯业?是石化业?是钢铁业?是……行业?

从经营商机的角度来看,是有其脉络可寻的。重点是自己身在何业,掌握了什么优势,看到了什么机会。

我在什么行业?我的公司做的是什么生意?卖的是什么产品?我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的机会在哪里?我掌握了些什么?我应该加强些什么?

我是否有力犹不足的地方?我是否需要别人的帮助?我需要怎么样的帮助?谁是我的助臂?

经此自问与自答,“我”肯定了自我,“我”也认清了“你”,看重了“你”,真心诚意地热爱自己的这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