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引爆商机:利己又利人的财富阶梯
19723100000013

第13章 附加价值术(3)

自小麦到三明治或汉堡,其上下共有五游。但是我们若回顾早期甚至今天的面包店,有人自购面粉制成面团,并在自家店内生产土司、面包,进而制造热狗、汉堡、三明治、蛋糕等,上、中、下五游压缩成为三游,把面团的制造与汉堡店的生计挤走。

欲创造附加价值,希望在上下流层间再加入一游,有时反有如面包店情形,逆势而行反挤掉一游的威胁。

此所以玩具反斗城、万客隆、沃尔马等把仓库变作营业场所,把小规模的零售商挤出供应链;或时下流行的直销业,把广告、批发等业,完全挤出流层。

拉长或压缩上、中、下游的流层,其本身是一种玩弄价值的游戏,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技艺与智慧。但是不管它是游戏、智慧、技艺,它仍离不开市场的需求。

所谓市场的需求,在此指的是下游顾客的需求,它可以是消费者,可以是零售商,可以是饭店,可以是生产、加工或装配企业,只要我加入成为一游,能对其有益,则我的一游就可存在。

仍以面包业为例。有人发明了冷冻面团的技术,使得不必依赖人工,可以大量生产面团且降低成本,又可以冷藏与运输,使得面包店的师傅,不必半夜起来揉面制团,:等候其发酵,再于清晨起来赶制面包,供应早起上班人们的早餐。于是冷冻面团自成一业在面包业中加入一游。

有人采用机械大量生产面包,可以使得大小均一、质量均衡、成本低廉,于是成立了大面包厂,下设连锁店。而该业又向冷冻面团业购取面团,遂在面团及面包店之间再加入一游。

同此道理,有人向大面包厂购进面包,再向牛肉进口商购进碎肉,配合其他食品成立汉堡店,凭借地利、装璜以及其他行销手段以吸引顾客,遂在面包店与消费者之间又挤入一游。又同此理我们看到三明治专卖店、馒头、肉包、刈包等各类商店,挤人流层的事实。

插入一游的成败,取决于是否能为下游谋利,再分享其利。但是上游为了掌握下游,也会做如此动作以巩固生意,使得中游无法插手;下游为了巩固货源、取得廉价原料或强化竞争力,也会逆向投入上游:因此我们说,“剖开流层,再加一游”,是一种经营的智慧和创造价值的技艺。

企业的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进,故企业须不断地扩张版图,一般而言,它有四个模式:

(1)向上发展:就是投入其上游的行业。

(2)向下发展:就是插手下游行业。

(3)平面扩张:就是在同一行业,发展更多的产品,或是购并同业以扩张生产能力与市场占有率,或是发展连锁商店,或跨国性企业。

(4)多元发展:不一定从事本业,故纺织业也从事电子业。

“剖开流层,挤入一游”,是企业的第五个扩张模式。这个扩张模式,奠基在先利人后利己,是一种透彻地理解商机的成就,有赖于对下游“知需知给”,对上游“知己知彼”,从而与上下两游,互建双赢的生存空间。挤入一游虽然会与之争利,有此双赢的措施乃得共存。

3.企业再创新

“人定胜天”,是发奋图强的心态,也是得天独厚、事事顺利的人,自以为是的成就。

“发明致富”,是致力耕耘、不向命运低头,想“白手起家”的人的美梦。但是没有祖荫、没有机运,美梦常变成白日梦,变成劳心伤财的噩梦。

不管如何,的确有人成功,的确有人致富,这就鼓动着人们,乐此不倦地从事产品的发明,想要以自身的力量胜天。

但是为什么总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为什么很多发明虽有专利,却无人投资生产使之上市?难道大家就那么没眼光?我们若深究其因,会发现这因为是闭门造车,无市场需求作依据,所以卖不出去,或其生产的代价,远高于产品之价值。

企业创新以开发生意,大概有四个途径:一日物理法,二日化学法,三为机械法,四为经营法。不管是哪一个方法,或四法混用,其主要的目的在致其用、赋其能,使“用得其值”。又因为要“用得其值”,用之“智”与用之“能”就藏于“物之价”。当然,新产品的品名往往不沿袭旧有,且不管它是原封不动、换汤不换药或彻彻底底的改变,只要能满足用者的需求,没有人会追问商品内容。

生产技术与智慧,以及应用技术与智慧,转嫁于产品的售价,转化于产品的价值,这完全取决于下游业者或使用者或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价格与价值的认定,不在于创新产品的成本与代价,在于创新产品的能力与智慧,以及产品自身对使用者的利益与价值。

也因此,产品创新的途径虽有四法,却绝不是死板板地套公式,可以活用也应该活用。之所以举出四法,目的在于启发联想,不作限制,故千万不要专注一法,僵化了思想也束缚住能力的发挥。毕竟各行各业、各人各类,其产品及技术特性不同,其方法亦不同。

嚼物理创新法

高岭土是用来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是一种粘土,美国东南部山区遍布。同样地,在美国东南部,另有一种粘土,它的品质不如高岭土,经粉碎后被用于机场、码头、车站等等公共场所,作为拖地、清洁地板的去污粉。我们若到过美国,会看到肥壮的黑人,拖着一把“T”字形的扫把,带着一堆粉末,在机场内来回走动,就在用此粘土清扫。

这种粘土,具有吸水及保湿的特性,故洒于地上,不用棉布而可将湿水吸走,又因磨成碎粒,连带地也把烟蒂等垃圾卷入,丢于垃圾场也不致形成环保问题。

美国加州气候干燥,雨水不足,为了不使农作物的水份流失,有人就在播种后的农地,遍洒这种保湿性粘土,使得农作物得以靠其水份,继续生长。

有位从事开采及粉碎这种粘土工作的工程师,借工作之便,经常带回一些粘土用于庭院及洒扫。有一位邻居,让他拿回一些粘土,倒在空的饼干盒内,将它放在厨房的角落,让猫儿到那儿如厕。她发现猫儿喜欢这种粘土,不必她催促它就会主动固定在那里如厕,于是她定期地索取粘土,也把这项秘密告诉左邻右舍,又于是这位工程师的车上,每隔一些时日就带回大包、小包的这种粘土。

这种粘土一包5磅(2公斤多)不到新台币10元,用于馈赠左邻右舍可以敦亲睦邻,所付的代价也不高,而且饭后茶余,更是人们笑谈心得的题材,若有人公开报道,也将是一种“生活百科”的报道。但是故事还没完。

那位工程师在粘土中拌人些许色料与香料,把它分装成10磅的小包,把产品命名为“猫儿厕”,配销到各地的超级市场,于是,他成为了百万富翁。

你若是首位发现那个新用途的人,知道这个结果,将作何感想?若从头再来,你将怎么做?

当你打开思想的开关,由知性、识能而致用时,你会想到如何保护“用之智”以及分享“物之值”。进入这样思想,展开这样行动,你便进入了用物理法以创新产品的领域。

上述这种产品创新的方式,最主要的在于为现有产品研发新用。但既知何以用与如何用,则变更产品名称,赋予品名或商标,改变外观、形态或包装,让消费者去享受商品的利益,让产品发挥它的价值,各取所需。

开发产品用途的智慧,有时候来自无意中的发现,有时来自灵感,有时来自不断地尝试与市场研发。但是不管来自何处,我们知道皆因产品有某些未知未识的特性或特色,这些特性或特色,不是我们后来加上去的,是随产品与生俱来的,我们只是将它与市场需求联想在一起,遂产生了“机之会”。

物体有三种形态,固体、液体与汽体。这三种形态随着温度的高低会有变化,我们都知道水的变化最具典型。水在摄氏100度以上化为汽体,在摄氏零度以下变为固体,介于其间是液体,这就是汽、水、冰的变化。

水本身无粘稠度,但有些液体有粘稠性,这种粘稠性会随着剪力(搅拌)或温度而变化,发现这些变化,人们开发了不同用途。

搅拌一个液体,它的稠度急速下降,静置后凝滞不动,这种现象,化妆品业将之应用于洗发精。当我们倾倒洗发精,它的重量形成剪力,故会很快速地流出,一旦倒入掌心,它就形成一团,凝聚不动。这种现象也应用于油漆防止垂流。

它随剪力变化的影响小,故倒人手掌心,它会化开来,如同化妆水。另有一种液体,搅拌对其影响非常小,这是我们常见的润滑油,当添加于机械相互磨擦的表面时,由于稠度下下降而不流失。

将剪力改变为温度,我们想到很多产品遇热则迅速由固体变液体,由此我们可将之倒人模型中,再令其冷却,变成不同型状,例如蜡烛的制造。相同于剪力对稠度的变化,我们可以举一反三,领悟矽油用作高温润滑剂的道理。

化学创新法

物理法创新产品是使旧品新用,重点在深识产品的特性以找出新用,可以使垃圾变黄金,是简易创新的方法。

化学法创新产品的方式,在改变产品的组成或结构,进而改变其特性或赋予新功能,使致新用。它的工作比较复杂,功夫比较深,花费代价也较大,非一般人所能采用,较适合企业与机构的运作。

产品生产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用超高温度来熔融矿石而冶金或炼钢;将熔融的聚合物抽丝、纺成纤维、编织、印染等;或将矽化学品制成矽晶体、制成半导体、集成电路、印刷电路板等等,我们统称之化学法。

化学法并不只限于化学品的制造。例如美国太空总署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经济、机械和电机等等各种人才,于1960年,创造登陆月球的工具,其高明的技艺,我们仍简单归之为化学法。

化学法注重在“用之艺”与“用之智”,故集中于各种制造方法、各种技术的研究。

自1981年到1991年的10年期间,据估计全世界生产聚乙烯(PE)的技术,有50%皆取自美国的永备公司。这是因为永备公司发明了气相聚合的技术,使得聚乙烯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大半。

化学法不仅使技术突破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扩充技术能力,来生产各类不同的产品。美国永备公司的气相聚合技术,下仅能生产PE塑胶,也能生产PP塑胶,还能生产多种橡胶,而气相反应生产出来的橡胶,利用粉体着床的另一技术,化巨块状为粉粒,使橡胶加工得以自动化,带动橡胶工业进入新纪元。

化学法较重产品内涵的变化,凭借放大、缩小、加长、减短、增厚、削薄、改质、造性、添功、加能、变形、易色等等以改变品质、材质、组成或结构,使得产品脱胎换骨变成新品,发挥新用途、新功能。例如圆珠笔变表笔,计算机兼作闹钟,台灯兼收音机,拐杖兼座椅。

化学品有一种矽酮化合物俗称矽利康(SILICONE),它本身的分子结构,一端属油性、一端属水性。属水性的一端以矽氧为骨干,故将之涂布于玻璃面,自然面朝玻璃,而以油性一端露于外。因油性不沾水,矽利康遂成为拨水剂,也因油性而使面露光泽,用于亮光腊做亮光剂。

利用化学反应,在矽利康的分子链上加入乙氧基或丙氧基,则其亲水性加强,被用作界面活剂或乳化剂(使不溶于水的油性物得以分布于水中),又被用作纺织品的柔软剂(因油性的润滑和亲水性的保湿)。

这个界面活性剂,又用于泡绵做整泡剂,因其界面活性剂的功能,稳定泡沫不使破灭、逸失,因其油性一端而使过大的泡沫破灭,达到去除大泡沫、保存均一完整的小泡沫的整泡功效,做出如海绵的泡绵。

从泼水剂、亮光剂、乳化剂、柔软剂、界面活性剂、整泡剂等到其他用途,它虽属同一类型产品,但不是同一个产品,它们会凭借化学反应,改变其分子结构,以赋予某一特性或功能,使其能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