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引爆商机:利己又利人的财富阶梯
19723100000012

第12章 附加价值术(2)

识需致用,这其中一贯的智慧,正是为产品创造附加价值的一项技艺。知其产品的内涵与内值,识其潜藏的功与能,用其法与用其器,去改变产品之内涵,以丰富新的外益,正是所谓“附加价值术”。

2.创造价值新生命

价值因人的欲而变,有人欲望强、需求急迫,同样的产品,会为了捷足先登或独自占有,而付出较高的代价。

价值也因人用物之能而变,会用物的人,付出的代价小,享受的功能相同。譬如以一支牙签打开门锁,或使废弃物再生再用。

价值也会因时、因地、因情况而变,随它的变,人们遂有再造价值的机会。

价值可用金钱来表示,金钱是丈量价值的工具。金钱必须流通,金钱若不流通,价值就无以创造与显现,因为价值存在于交易之中。

人们以产品、劳务、工作、知识等去换取金钱,并用之维持生活、购买食物、衣物或支付住宿、交通与娱乐。同样地,他人也以相似模式,从人们手上拿走金钱。

这种物与钱的交易,使得价值随着流通,且是一层一层地流通,一环一环地附加上价值。由此,我们悟出为产品创造价值的“可行之道”以及创造附加价值的层层相叠的关系与机会。

产品价值重塑

机会无法创造,原因在于需求无法创造,但价值可以创造,因为产品可以塑造。

产品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能被人所用,又能被多数人所用,且是多用、爱用、必用甚至非用不可。

产品又所以有价值,在于有人能用与会用那个产品。会用一个产品的人若多,且多至全民大众,则那个产品定是日常用品,或是大宗货品,产品的价值虽高,但是价格却低。对制贩此产品的人而言,价值在其量,因数量大,价格虽低,总体利润可观。

会用一个产品的人若少,用之能与用之智操之在少数几个人手上,则产品的价值与价格皆高,产销这个产品的人获利亦高。欲使众多的人皆会用该产品,有赖种种的行销活动,包括广告、教育、配销等等。

产品另所以有价值,更在于它有潜能。能被人重新用。

创造产品的价值,其可行之道就在于能用与会用产品,而且能够找出产品潜能,发掘重新使用的功能,或赋予产品新特色。

前文提到产品的内涵与外相,又提到产品的内值与外益,正是我们创造产品价值的根本。概略而言,我们可以归纳出五个方向。

(1)增加产品的内涵

如前所述,产品的内涵包括品质、功能、特性与结构,增加这些内涵自然亦增加其价值。

我们常听到产品“品质好”的赞语或广告,但因品质的价值观是相对而非绝对的,不能说品质好价值一定高,要知需求是什么才能评估其价值,前文提到TDI的故事正可藉以说明。

由此观之,提高产品的品质,使顾客满意,固然是创造价值的方式之一,然而由于品质的价值观是相对的,非绝对的,我们也可以改变产品的品质,以降低成本,并与顾客分享,使其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非偷工减料),自然也能创造价值。

除了品质,功能、特性与结构,是创造价值的一些因素外,我们还可以发掘产品特性,找出它的潜能与新用,或创新产品的功能或结构或组成,再赋予新用,只要满足顾客所需,能为顾客所用,则价值由此而生。

(2)变化产品的外相

包装、外观、式样,呈现产品的外貌。

我们都知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经化妆师巧妙之手,我们可以看到丑小鸭变成美天鹅,流浪汉变成高雅的绅士。或许你会认为这只是电影的情节,但是你若有机会看到卸妆后的明星,必将会惊讶化妆的魔力。这并不是说明星们不美不俊,而是经化妆所衬托的气质、风度与魅力,能使人因而对他(她)们入迷。

商品经过包装,也会吸引人们的购买欲。

看到日本食品精致的包装,我们会免不了冲动,买它一盒以满足食欲,但是一旦打开包装,看到些许的内容,吃不到几口,我们又会感到太贵了,或意犹未尽。

这正是日式包装的特色。

包装可以提高商品的价值。改变外观,亦可如此,例如色泽、质感、形状等的变化。改变商品的式样,例如加长、减短、加大、加宽等,亦有同样的功效。

有时候我们为产品冠上品牌,摆在适当的地方销售,其价值也有绝对的不同,例如成衣摆在百货公司或精品店,配上名牌,价值数倍于地摊货。

(3)提升产品的外益

产品的内涵,是生产者用以交易金钱的依据,产品的外益,是顾客付出金钱的依据。而因有内涵,乃有外益,但并不是有内涵,就有外益。必须物能被用,且用者知何以用,才得其益。

外益包括利益、效率与功效,必须扩增利益、提高效率或强化功效,才能使购买者愿意付出较高的代价,使产品增高价值。

提升外益,换个角度讲,就是满足顾客末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需求。

(4)掌握情势的变化

情势变化包括时、地、人与状况的变化。因时机、地理、人文和状况的变化,欲望随之变化,机会跟着不同,我们可以趁机随势变化商品,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也就是说,循势投机。

例如,趁水果丰收时冷藏,水果采收季过了之后再推向市场,一方面防止量多价贱,一方面延长水果的获利寿命。

每个风景区,甚至高山僻地,只要有人群聚集,定有小贩闻风而至,所卖的食品并非美味,应急解渴而已,其价却高过平地许多,但生意还是不错。

出门未带雨具,适逢下雨,这时只要有人适时适地的出售雨伞或雨衣,人们通常是不问品质、不讲价钱,付了钱拿了就跑。

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只要认清目标、抓到大鱼,自然能创新价值。

前文提起的市场区隔术,与此情势价值的掌握,正可互相呼应,相辅相成。

(5)延伸产品的服务

产品的第三个层次包括安装、交货与信用条件、保证与售后服务,行销学视为产品的一部分,但较合适的说法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创新产品的价值,我们可以替代客户安装、送货到家、先享受后付款、免费维修、保证有效等等方式来延长价值。但这些服务若视为产品的一部分,则人们易忽视其值,反怀疑产品的品质与功效,挑剔产品安装与携带不易,忽略购买产品的本质在用其内涵和享其外益。

延伸产品的服务目的在于赋予产品附加价值。如何使顾客因此服务而乐买、多买和常买,甚至愿意付出较高代价是其重点,服务是其手段。

环环相扣的价值链

人与物之间,存在着“用与被用”的关系,而因其用,乃有其益、其值。

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需要的社会关系,而因一方提供另一方之所需乃产生交易。这种交易的内容包括物品与服务,又因时、地和情境的不同,需求有所变化,价值随之不同。

价值的变化与依据,始终环绕着“物之用与用之智”,而其核心,则是需求。

物与物之间也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需要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尤甚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那是生死关系,没有你就没有我。

制作一项物品,我们需要原料或材料或零件等某些成份,没有这些原材料或零件或成份,产品不能生产。

缺乏产品,人们可以用次级品或其他产品替代,例如停电改用蜡烛,没有米改吃蕃薯,但是没有原材料等,产品不能生产,等于死亡。

很多产品的产生,是先有一个产品或多个产品,经由先知先觉的智者,发现它们的其他特性或潜能,致其用与用其能,使其产生新的用途而利于人,再使人们会用此新产品。这个新产品可以由单一产品变化,也可以由多个产品融合而成,重点是它是有先有后,并非无中生有。

产品可以由先而次,也可以由次而三,由三而四而复。

由一而二而变成多个产品,由先而次而变成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等等多代产品。

一个产品可以成为某一个新产品的原材料或主成份,也可以成为另一产品的原材料,还可以成为第二代所生第三代、第四代的原材料,此所以子孙满堂,如树分枝。

我们种稻,自稻谷中取米,这是第一代产品。

我们将米煮成饭,用之以食,这是第二代产品。

为了美味可口,有人将白饭与肉丝、虾仁等拌在一起炒,发明了炒饭,遂有了蛋炒饭、肉丝炒饭、虾仁炒饭、火腿炒饭、什锦炒饭等等第三代产品。有人将炒饭用蛋皮外包,又产生了第四代的蛋包饭。

不做炒饭也有烩饭,有人先将鸡肉切块,配合马铃薯及咖喱做成浓汁,将之淋在白饭上,遂成为咖喱鸡饭。类似方法而有牛肉烩饭、滑蛋牛肉饭、什锦烩饭等。

米的第二代除了做饭外,也做成粥,于是除了白粥外,也有地瓜粥、绿豆稀饭等以及广式的状元及第粥、鲍鱼粥等等。粥与饭同属一代,是兄与弟或姊与妹的关系。

米的第二代还有磨米成浆,制成米浆,或滤水成团,再将之拌合其他食物如蔗糖、芋头、萝卜、红豆、虾米、肉块等,制成年糕、芋裸、萝卜糕、红豆年糕等下一代产品。究竟稻米能发展出多少种产品或多少代产品,我们在此不想探讨,但这息息相关的关系,却不容我们忽视。

一项米食经由加工、添加或混合新食而变成美味、可口以及营养的新食物;一个产品经由加工或混合的制造,而:变成另一项更受喜爱、更具价值的商品。这种价值的创造方式与历程,正是我们所要研究与学习的。

价值是因用而产生,价值也因广用、多用与爱用而益增其价值。一个物品产生另一个物品,增添一项新用,另添一项新值;另一个物品复产生再一个物品,复增加新用,再增加新值。物与物在用与值之间,唇齿相依。因有一物而生另一物,因另一物,原物富其用益其值,故用与值使得物与物之间,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价值链。

米因饭而用而生值,饭复因饭团或寿司或炒饭或烩饭或咖喱饭而广其用,增益其值。米、白饭、炒饭、蛋包饭,这四者之间,形成四代同堂的价值链。而饭有同代,同自米分出为用之粥、粿与浆;饭团亦有同代,即寿司等,再扩大至多种的炒饭、烩饭,以及各类的粥。

米食所形成的已不仅是价值链,而是价值树。

不管是价值链或价值树,其环与环、代与代之问,正是上一方之用产生下一方之物,而上一方也因此再创新值。假如人们能将此物再创新用,则可再造一代新物,延长此价值链、壮大此价值树。图4—4再就此作一解释。

面粉由小麦而制。面包、土司由面团而制。自汉堡或三明治回溯到小麦,这其间共有五代同聚一堂,或日五个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其中之前一环是后一环的原料,没有前一环,后一环无以存在,也因有前一环的用与值,乃有后一环的生与用与值。

睹物思人,我们可以由物想到生产或役用此产品的人或行业。如由小麦而想到农夫,想到农场,由面粉想到磨坊或面粉厂,由面团想到面包师,由面包想到面包店,想到面包厂,想到速食店。

物与物之间我们想到环环相扣的价值链,甚至价值树,业与业之间我们想到上游、中游和下游,层层相接的流层关系。

上游、中游和下游,游与游之间互为依赖,但就价值而言,各有牵扯,利多于一游会少于另一游,因原料贵,下游的成本必高,原料便宜,上游获利必少。因此,如何保护各游之利益,使得各安其所,又是各游彼此之间绞尽脑汁之事。

剖开流层,再加一游

企业谋利之道,一是节流一是开源,前者重在管理,后者重在经营。

企业管理之道,重在降低成本以及减少支出或花费。只要能协助其节流,就是对企业有利,若此利多,便可参与分享利益,此所以咨询服务业得以生存,赚取咨询服务费。

企业经营之道,重在创造附加价值,将产品卖个好价,为公司取得市场、谋得财源,让企业轻松赚钱。企业欲谋开辟财源,就得经营商机。经营商机之道,一由需求,一由供给。需求因时因势而变;供给因能因智,配合时与势而创造附加价值。

为产品创造附加价值,是役物之技。知物之性、识物之能、使物于用而用得其值,是役物之道,但其核心在于满足需求。役物的目的不在于创造产品,不在于无中生有以发明产品,若没有需求为导向,即使有发明、即使创造新品,也好比盲人摸象,看不到市场。

为企业创造附加价值,在产业的上、中、下游之间,再加入一游,则是经营的智慧。

若想剖开上、中、下三游的流层,再加入一游,必须知悉前后二游的状况,了解游与游之间相依相需又相互对立的微妙情势。上游业者会自视自己产品的价值高,会想卖得高价;下游业者会感觉自上游业者所购进的原料价格太高,影响自己的成本与获利能力。

介于这种双方互争其利,互相贬低彼此的需求和价值的状况下,欲插入一游,分一杯羹,则势必比上下二游更知物之用、更识物之能且更能增大物之值。其做法是提高产品之价,放大产品之值。

所谓提高产品之价,放大产品之值,就是提高下游进料之价,放大自身产品,也就是下游购进原料之值。

此时,原先的上游变为自身的上游,原先的下游,变为自身的下游,自己挤入一游而成为中游。

凭什么下游愿以较高的代价,向插入的一游购买产品?其中关键,主要在于利益的诱惑,也就是“有其值”。这种“值”,使得下游业者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自己的产品,或提供服务,或能以较高的售价卖出自己的产品,或能比较轻松、简单和快速地生产商品等等对下游有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