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10大真相
19719900000013

第13章 领导力(4)

其次,七条规则并不在一个层次上,先后次序也大有问题。这里面最要紧的是对“股东至上”和“追求利润”的批驳,因为这两点是所谓的盎格鲁一萨克逊式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可惜,因为对这样深层次的问题的反省是“自发”而非“自觉”的,因此完全没有抓住要害。

比如对“股东至上”的反驳,所引的哈佛商学院教授库拉纳的观点(创造股东价值变成了创造季度盈利,使得CEO不对未来投资)不是关键,所引的管理大师柯林斯的观点(大多数的所谓的股东只是持股时间很短的炒股者)才算摸着了边。因为没有摸到要紧处,所以提出的“顾客至上”就不算找到了正解。

而且,这些新旧规则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大狗就不能敏捷吗?CEO就不能又有魅力又有勇气吗?一般认为韦尔奇是魅力型CEO的代表,但是当年因为他在通用电气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被称为“中子杰克”,难道不是勇气十足吗?

“顾客至上”(且不说“顾客至上”本身不一定就对)和“股东至上”就一定是对立的吗?

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管理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没有任何时候都正确的法则。把管理法则粗暴地划分为“对”的和“错”的,是错误的。这新旧一共十四条管理法则,都是对的,但是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和企业的不同的生命周期。

《财富》是把韦尔奇作为一个符号(20世纪美国CEO的化身)来批判,但是韦尔奇同时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他很生气。而且《财富》还把韦尔奇的接班人伊梅尔特作为投向“新法则”的正面人物来吹捧,更让韦尔奇生气。

不过后果不严重,韦尔奇只是给《财富》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有三点。一、《财富》这么做,是为了跟《商业周刊》(韦尔奇和太太在那里开有专栏)竞争的下流手段。

二、大多数所谓的旧规则,他并没信奉过。三、大多数所谓的新规则,是他25年来一直大力主张并身体力行的。

真正的韦尔奇法则,其实没有《财富》总结的那么文绉绉。韦尔奇8月写完“读者来信”,9月就去麻省理工学院为30名MBA学生开了一门8周的课《与韦尔奇对话》。该门课的唯一指定读物一当然不是((财富》一是韦尔奇和太太合著的《赢》。

下面是他在课堂上传授的一些内容,算是刚刚出炉的“韦尔奇新法则”。

一、不要爱上你的员工。如果你有16个员工,其中至少有两个是傻蛋。

二、给年轻员工配一个导师是危险的,因为那个导师可能是傻蛋。

三、谈判时,应该一开始就亮出你的底牌,这样能解除对手武装,能让谈判更快更顺利地进行。

四、对于绩效最差的那10%员工,不要试图改善,要直接请他们离开。

韦尔奇也许不是魅力过人的老师,但肯定是勇气过人的老师。

领袖们都到哪儿去了

艾科卡到哪儿去了?

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艾科卡可是美国商业偶像第一人,风头远远超过后来的韦尔奇。艾科卡的事迹,确实有过“韦”之处。

第一,艾科卡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在亏损15亿美元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实现大逆转。韦尔奇在本来就不错的通用电气干得也不错,但不过是化神奇为神奇。

第二,艾科卡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在扭亏之前,他只领一美元年薪。他亲自出马,主演克莱斯勒汽车的广告。你可以说他是出风头,但是,经理人出这样的“艾科卡式风头”,总比出退休后还领天价报酬的“韦尔奇式风头”更令人佩服。

第三,艾科卡当年在福特汽车辛苦工作逾30年,有苦劳更有功劳,从销售员做到总裁,却因和董事长小福特不和而被解雇。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他的东山再起值得敬佩。因此,在美国人民心中,他的形象比一路顺风顺水上来的韦尔奇更加丰满、更加高大。

不过,造就艾科卡成为商业英雄的,主要还是时势。当时日本汽车长驱直入,美国汽车陷入泥沼,美国人民第一次发现这个国家有输给日本的可能。这时,艾科卡以对抗日本的爱国者形象挺身而出了,而且获得了成功,尽管是暂时的。所以当时美国人民强烈要求艾科卡竞选总统,这可是韦尔奇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韦尔奇和艾科卡都到哪儿去了?韦尔奇退休好几年了,写了本讲管理的书《赢》。艾科卡退休十几年了,2005年又出山为克莱斯勒汽车拍广告;2006年,82岁的他在写一本新书:《领袖们都到哪儿去了》。

艾科卡的书名字有点老,借用了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反战歌曲《花儿们都到哪儿去了》。书的内容可不老,他要讨论美国需要怎样的领袖,才能不被中国和印度打垮。从他和韦尔奇的新书内容的不同,也可以窥其思想境界高下之一斑。

领袖们都到哪儿去了?3年前,管理大师柯林斯就问过这个问题。

当时因为“魅力型领袖”执掌的安然、世通等公司出了一系列丑闻,“商业偶像”就像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柯林斯也在寻求真正的领袖。柯林斯研究出一张“历史上最伟大的10个CEO”的名单。他发现,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和所在的组织“血脉相连”。

他选择的标准之一是“离职10年内组织仍然运转良好”,因此韦尔奇没有入选,因为离职的时间还不够;艾科卡也没有入选,因为他离职后不久克莱斯勒就重陷困境。

领袖们都到哪儿去了?哈佛商学院教授诺瑞亚也在问这个问题。

他与其合作者通过调查7000名经理人的意见,得出了一份“最伟大的100名经理人”的名单。这些伟大的经理人可以分为创业者、管理者和变革者三大类。

这些经理人共同的特点是“境商”——就是认清商业大环境、大趋势的能力,包括对政府管制、社会风俗、全球政治、技术、劳工和人口六大要素的把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善于认清并顺应时势。

诺瑞亚就是把艾科卡作为变革者(魅力型领袖)的正面代表。诺瑞亚承认艾科卡的个人魅力,但是认为艾科卡的成功主要不在于此,而在于把握了三大时代潮流。一是技术,带领克莱斯勒奋起直追日本的技术;二是劳资关系,艾科卡让工会成员进入董事会,在美国历史上是首次:三是人口特征,为进入生育高峰的婴儿潮一代推出了微型面包车。

Time and time again,美国人在问,领袖们都到哪儿去了?如果中国、印度真能打败美国的话,那么领袖们都上中国和印度去了。

柳传志大概玩不转

质疑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人很多,其中之一是米尔顿·科特勒。他认为收购5年后联想将只能使用Think Pad这个子品牌,而离开IBM后这个品牌将失去价值,因此联想等于是花巨资租用了几年IBM商标,非常吃亏。

其实,主要的问题不是交易的具体条款,而是跨国并购这种方式。联想大概还没有修炼好全球化的内功,更没有修炼出可以全球化并购的内功。

问题之一是文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