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全书
19680200000039

第39章 孔子观于吕梁

【原文】

孔子观于吕梁①,县水三十仞②,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③。见一丈夫游之④,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⑤。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⑥。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⑦?”曰:“亡⑧,吾无道。吾始乎故⑨,长乎性⑩,成乎命(11)。与齐俱入(12),与汩偕出(13),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14)。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注释】

①观于吕梁:在吕梁观赏。

②县(xuán)水:悬挂的水,指代瀑布。县,古同“悬”,悬挂。三十仞(rèn):二三十丈。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约合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③鼋(yuán):大鳖,亦称“绿团鱼”,俗称“癞头鼋”,吻突而短,长不及眼径的一半。脚上有较宽的蹼。鼍(tuó):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麟甲,穴居江河岸边。鳖(biē):亦称“甲鱼”、“团鱼”,俗称“王八”,生活在水中,形状像龟,背甲上有软皮,无纹。肉可食,甲可入药。

④丈夫:壮年男子。

⑤使:命令,派遣。并流:顺着水流。拯:拯救。

⑥被发(pīfà):披头散发。

⑦蹈水:游水。道:特殊门道,诀窍。

⑧亡:没有。

⑨始乎故:起初是故常。

⑩长乎性:长大是习性。

(11)成乎命:有所成就在于自然。

(12)与齐俱入:跟水里的漩涡一块儿下到水底。

(13)与汩偕出:跟向上的涌流一道游出水面。

(14)从水之道:顺着水势。不为私:不作任何违拗。

【译文】

孔子在吕梁观赏,瀑布高悬二三十丈,冲刷而起的激流和水花远达四十里,鼋、鼍、鱼、鳖都不敢在这一带游水。但却见到一个壮年男子游在水中,还以为是因想不开而想寻死的,于是孔子派弟子顺着水流去拯救他。不料忽然见那壮年男子游出数百步远而后露出水面,还披着头发边唱边游在堤岸下。孔子紧跟在他身后而问他,说:“我还以为你是鬼呢,仔细观察你却是个人。请问,游水也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吗?”那人回答:“没有,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我起初是故常,长大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我跟水里的漩涡一块儿下到水底,又跟向上的涌流一道游出水面,顺着水势而不作任何违拗。这就是我游水的方法。”孔子问:“什么叫做起初是故常,长大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呢?”那人又回答:“我出生于山地就安于山地的生活,这就叫做故常;长大了又生活在水边就安于水边的生活,这就叫做习性;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样生活着,这就叫做自然。”

【寓意】

顺遂万物之本性,无往而不利。凡事莫要强求,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延伸阅读】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能顺之天以致其性。意思是说要想种好树,就要顺应树木的天性。冰心也说:“凡事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意思是顺乎万物之本性,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我国古代有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

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了,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拔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禾苗生长有禾苗生长的自然规律,违背禾苗的生长规律而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害死庄稼。

拔苗助长的道理尤其适用于教育领域。今天的父母们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种急切的心情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因此,很多父母往往就会犯拔苗助长的错误——孩子只有几岁的年纪,就被父母哄着逼着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学英语,学钢琴,学书法,学象棋……父母们简直想把自己的孩子锻造成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会、样样精通的全才。

贝多芬小的时候,父亲常常迫使他练琴,一练就是长长的几个小时,弹得不理想就施以家庭暴力,让小贝多芬感到痛苦不堪。因此,贝多芬逐渐形成了暴躁的脾气,而正是因为他的冲动性格,一辈子得罪了很多人,家庭生活也不尽如人意。

现在的父母们,往往只看到子女被塑造成天才神童的七色光环,进行拔苗助长,从而忽视了一些天才儿童所表现出来负面的问题。

李锐的女儿今年才3岁半,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小女孩儿已经阅读了超过千册的书籍,看过了上千张的影碟,并且已经欣赏过了近百场演出。这实在是一组恐怖的数据,即便是对于普通成年人,两三年间看这么多书籍,电影,参观演出,也是相当了不起的。

教育孩子应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并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过早地让孩子学习文化,将过重的学习压力放到孩子身上,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对以后的人生发展极其不利。

唯有顺应孩子的天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有一个垃圾场,一群孩子非常喜欢到那里玩,怎么赶也赶不走,反而是你越赶他越去。有一位老人采用了这样一个方法,他往垃圾场旁边的墙上挂了一个洗脸盆,让孩子站的远远的,用土块投射脸盆,每射中一次奖励一元。孩子当然兴趣很高。几天后,老人降低了奖励的数额,每射中一次奖励五毛,五毛就五毛,孩子还很有兴趣。又过了几天,老人宣布降为一毛,孩子兴趣明显不高了,又几天后,老人宣布从此不再奖励,谁想玩就自己玩吧,老人说完就走了。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兴味索然,领头的孩子说:“不奖励了,我们还玩什么意思啊,让我们白玩啊,不玩了,撤!”这群孩子一哄而散,以后再也不到那里去玩了。

老人之所以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就在于他采取的措施顺应了孩子爱玩的天性,有意识地回避了孩子的叛逆心理。倘若老人生硬地哄孩子们离开,就会激发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从而适得其反。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技巧性很强的,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根本应该是不扼杀孩子的天性。当然,顺其自然,并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自然,放任不管,这和种庄稼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庄稼收成好,必须认真管理庄稼,锄草、施肥、浇水、治理病虫害等等。同样,要想孩子成才,就要对孩子给予及时的、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和管理。

人生大智慧:教育孩子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