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19680000000029

第29章 中国企业的病根子(9)

中国农耕社会的严刑峻法,并不止留于朝堂上,衙门里,而且还出现在祠堂里,庭院中,贾宝玉被他老子用家法打得皮开肉绽;顺手牵羊的小偷被主人挑去脚筋而终身残疾;偷情的男女被同族中人捆在一起装进猪笼,扔到河里喂鱼;……老祖宗在严刑峻法上的创新精神和惊人天赋实在是举世无双,后无来者,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翻翻正史中的《酷吏列传》一定会大有收获。

“威武不能屈”,“匹夫不可夺志”,“人生自古谁无死”,“我自横刀向天笑”之类慷慨激昂的篇章读读总是好的,但环视茫茫神州,真正担当得起的人又有几何?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有,但不会很多。否则,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也不会迷信而执着于严刑峻法的继承和发扬了。相当多的人不要说亲身经受严刑峻法的考验,光是听一声“大刑伺候”!差不多就要魂飞魄散,什么主义、信仰、慷慨丈夫志早随着一脲尿流到裤管外,连喊饶命,磕头如捣蒜。

“杀一儆百”不过是统治者的谦词,杀一儆千、儆万才是真的。既然维护基本的农耕社会分配秩序少不了严刑峻法,那就无怪乎统治者要对它青睐有加,愈演愈烈!道德教化自然重要,但严刑峻法也必不可少,你平民百姓乖乖地顺从最好,不顺从也没关系,我有严刑峻法摆着,看你们敢不敢?更何况即使我主子无意,也会有无数残暴的奴才为了取悦于我,做稳奴才,而竭力充当鹰犬,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严刑峻法的产生也不全由杀一儆百,屈打成招,维护基本的统治秩序而来,其它如怨怨相报、兽性、愚昧、虐待狂等也是滋生严刑峻法的温床,象吕后对刘邦爱妃的折磨,明成祖对忠于建文的铁铉的残害均出于此。

17、愚民

“不知不识,顺帝之则”。看到这句话,很容易使人把愚昧和文盲等同起来。文盲,目不识丁,胸无点墨,缺少科学文化知识,不了解自然和社会运行的法则,对人和事没有基本的鉴别能力,当然会归于愚昧。但愚昧却不仅仅限于文盲,有知识的人,甚至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也可能归于愚昧,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和执迷不悟于邪教的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只要是不辩善恶,不明是非,不分真假,不通天理人性。

记不清是哪位名家讲过世上的力量可分为三种:暴力、金钱、思想。其中最强大的当推思想。我以为这正是一切专制政权都要不遗余力地实行愚民政策,钳制民众思想根本所在。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这个道理,民众一旦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和利害关系,自我保护意识觉醒,就再不肯上官府朝廷的当,不会被他们呼来喝去。

专制政权的愚民政策大致由让人民愚昧和愚弄人民两部分组成。让人民愚昧为愚弄人民服务,是愚弄人民的前提。如果愚昧了的人民并不为统治者所掌控,并不能顺帝之则而是被其它的异端邪说所利用,那这种愚,同样是要遭到封杀的。所以人民不但要愚,而且要专一地愚,愚于帝之则才符合要求,才通得过。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的道理简单明了,无需多讲。这里我们着重关注一下导致人民愚昧的三大主要原因:

一、窘迫的经济,贫苦的生活本身已使人民无力接受教育,晦涩难懂的词句,佶屈聱牙的文章更令人民对断文识字望而生畏,经济和文字的双重阻挠使享有教育成为官宦、富豪子弟事实上的特权。平成百姓只能从实践经验、自身的观察与思考、传统、谚语、长辈的口授中获取极少的生存常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低下。

二、封闭而狭小的生存空间使人民孤陋寡闻,见识短少。一个农民从娘胎里出来到走进坟墓,一辈子弄不清县衙是坐东还是朝西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年复一年地被束缚于小块土地之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眼中的社会就是他生于斯长于此的家族村寨,他们心目中的政治就是现管着他们的基层官吏和苛捐杂税。

三、文化专制主义。自汉武帝从维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出发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义以来,尽管朝代改来换去,但儒家学说在农耕文化中的霸主地位却始终未变,所有与儒家学说相背的言论都被视为异端邪说而遭到禁锢,全国上下只允许有一种声音,一种思想,士民百姓不要说与朝廷官府的意见相左,即使无意之中说错一句话,写错一个字或寓意模棱两可,也要被统治集团当作含沙射影,恶意诽谤,图谋不轨。匍匐于文化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的士民百姓,只能按忠孝仁义、三纲五常、谦让与顺从的道德标准行事。至于它的合理性、准确性则无从比较,无人知晓。

18、谨言慎行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耳朵边,时常会听到诸如:“这孩子就是话多”;“这孩子就爱抢话说”;“大人说话小孩子别岔”;“说话时可得好好想想”;“做事要有把握,要深思熟虑,要三思而后行,切勿草率从事”;“这方案不错,但要真正做的话还须考虑仔细,最好把方方面面的问题想得周全一点,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我想还是先放一放,看看再说吧”之类强调人们应谨言慎行的话。

谨言谨行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又一重要准则,从孔二先生起就反复倡导并身体力行。“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忧;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忧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君子之德风,有至圣先师作表率何愁后来的士民百姓不竞相效法呢?

阮嗣宗“口不藏否人物”,司马昭想为司马师向阮家求婚,他一连酣饮60天,大醉不醒,让前来提亲的人无从开口,只得作罢,这等高手实才是罕见。

普通的凡夫俗子虽没有阮籍的功夫,但对“不自足而露才,不轻试而幸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一切言动都要安详”;“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众口哓哓之时,多一句不如少一句”;“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等格言也是深信不疑努力实行的。

君不见大小厅堂、名利场中,一涉及关键问题,敏感问题,仅管和蔼可亲的尊长,言辞恳切地希望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胆地讲出真话,讲出自己的心里话,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但与会之人除了反复不变的“我完全同意,我坚决支持”外,很少有人能畅所欲言。彼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支支吾吾,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每当我读到著名诗人藏克家,那段关于1956年文艺界以耳代目情形的文字描述时,总感到非常亲切,仿佛就在眼前:

“文艺界里有什么问题发生了,大家互以‘不为天下先’的态度侧起耳朵,探听别人的意见,远方的企望着北京,想从《文艺报》、《人民文学》上听到一点动静,如果《人民日报》发表了什么文章,那就象定了案,自己欣喜得到了‘依据’,李太白登上黄鹤楼慨叹于”眼前有景道不得“,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今天文艺界里却有不少人,怯于表示自己的意见在别人的意见未表示之前……,许多人对于文艺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总是在揣摩,并不是揣摩这问题的本身,而是揣摩‘权威’人士和领导方面对这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这样可以永远‘立于无过之地’可惜也永远和真理无缘”。

诗人的目光是犀利的,他使我们茅塞顿开于谨言慎行的种种妙处。

其一、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洪钟无声,满瓶不响”;“性躁心粗,一生不济”都是农耕社会从谨言慎行的角度,去衡量判别一个人高低贵贱的标准。依照这个标准,谨言慎言者即为吉人、贵人、飞黄腾达的洪钟、胸罗锦锈的满瓶。有谁愿意被人当作没有出息的贱人?没!谨言慎行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谨言慎行的人不轻易发表意见,不轻举妄动等,莫测高深,莫辩真伪;越讲话少,越被认为水平高;越做得少,越被认为档次高。好比隐居山林的人,越躲名气越大,越躲身价越高。

其二、能赢得尊长的青睐。谨言慎行的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稳重可靠,不抢话说,不爱出风头,不喜欢表现自己,不多嘴多舌。这对那些相信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的尊长来说都有是不可多得的优势。

其三、有利于谋取高官厚禄。“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假若连头都不点,一生无恼亦无忧”固然是不错,但也捞不着什么好处。它和孔圣人讲的谨言慎行不是一个意思,孔圣人讲的谨言慎行不是不言不行,而是慎言其馀,慎行其馀。即抛开可能引起尊长误解的话,不快的话,与没有把握的事,对尊长不利的事不谈不管,把其余尊长爱听的话,十拿九稳的事拎起来细细的讲,稳稳的做,这才是孔圣人的本意,做属下的不懂得为尊长摇旗呐喊,吆喝和鸣锣开道,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如果一天到晚只晓得机械地沉默,呆呆地两眼望着天,这样的沉默不但不会使沉默之人得到黄金白金,而且,连饭碗都有危险。

其四、有效地保护自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比干因多嘴被剜心,司马迁因多嘴遭腐刑,孔融因多嘴掉脑袋,中国农耕社会史上,因多嘴而得罪权贵,被贬被杀者不计其数,就连阮籍那样深藏不露的人,也有个叫陈沆的从其咏怀的微言中,发掘出以妾妇讥司马,以膏火比小人的大义,好在陈慧眼不和司马昭同时,否则阮籍还是难逃一劫。

处于上位的强权者私下里知道自己有许多理亏的地方,害病的怕鬼叫,自己有短处就特别担心别人揭丑而疑神疑鬼,加至汉字本身的复杂多变与一字多义,所以心直口快的文人难免不授人以柄,成为官场争斗的牺牲品。如此,最好的办法还是闭口闭心。

谨言慎行好是好,但终归会让人觉得压抑,尤其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玩童和足不出户的妇人。即使是男人在外面谨言慎行乃迫不得已,回到老婆孩子身边再不一家人关起门来说个痛快,也委实闷得慌。怎么办?祭起姜太公的大旗,一连串来他个童言无忌,妇言无忌,然后,就可以不假思索地言者无罪,畅所欲言矣。

19、圆滑与和平

过去当中国饱受列强欺凌时,常有一些西洋的老滑头跑来夸赞老祖宗的热爱和平,热爱和平听起来受用,不是我老大帝国怕洋鬼子,而是不与他们一般见识,我们爱和平呀!我们风格高呀!现在当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提高时,“中国威胁论”又迫不及待地从那些老滑头的徒子徒孙们嘴里嘣了出来。可见,洋人并未把中国人民当作是真正爱好和平的人民。

洋人们心里清楚:真正爱好和平的人民首先是追求公正,不畏强暴的人民,自己强大但不屑于逞强凌弱;不把自己的意志通过武力强加于他人,也不允许别人欺侮弱小,敢于捍卫正义,对弱小人民的痛苦呼号抱有真切的同情;看到兄弟阋于墙,便积极地从中斡旋,努力化干戈为玉帛。真正热爱和平的人民决不象老大帝国的臣民,只知道老于世故,明哲保身,自私贪婪,忍辱退缩。那样得来的和平是圆滑的和平,苟且的和平。

圆滑的人没有原则,不管善恶,对尊长的倒行逆施他大智若愚。“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尊长知道他聪明绝顶,身手不凡,得罪不起,感激他难得糊涂,有好处也忘不了他。而他酒足饭饱之余也会转过身来,对愚民百姓柔情蜜意的温存一番,言词动人,声泪俱下,享受着孤寡老幼的感恩戴德。他处世的原则是只栽花不栽刺,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宁与千人好,不与一人仇。他四处讨好,八面玲珑,圆滚滚滑溜溜,群众工作水平高超。谁都觉得他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因而人缘极好,民意极高,仕途极顺,懵懵作公卿。他尽力回避矛盾,延缓矛盾,设法把矛盾掩着,藏着,拖着,实在拖不下去,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外热内冷,是正宗的实利主义者。天大的事只要碍不着他,碍不着他家时,他都可以不闻不问,麻木不仁。他“危邦不居,乱邦不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年轻时,他也曾血气方刚,勇往直前过,后来,碰了几次壁,吃了几次亏,很快就学乖了,刻方为圆,随波逐流,一团和气,终于成为社会的骄子。圆滑的和平是庸俗的和平,是腐朽的和平。

苟且的人懦弱胆怯。一味的妥协,自欺欺人。他横遭人家的唾骂,还把头点个不停,人家骂累了,不理他了,他也觉得气恼,他会自顾自地说:“退一步海阔天高,大人不计小人过,要得好老包小”。然后,眼前一亮,柳暗花明,俨然一个伟丈夫,大官人。

他被人家抢劫勒索,大气不敢出一口。人家走远了,他望着人家的背影,也会握紧拳头,跳起脚来骂一通娘。他会嘶声力竭的叫嚷:“好汉不吃眼前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喊完他心也平了,气也顺了,仿佛一下子成了君子,好汉。至于他和他的仇人能否等到十年后的那一天,用不着去细想,反正既义正辞严地表明了气节,又有惊无险的保全了性命。他看得最重的是他的性命,只要能活着,什么都好说,他相信好死不如赖活,活着就有希望。当然了如果实才在劫难逃,那也认了,反正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苟且的和平是可怜虫的和平,是垂死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