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19680000000028

第28章 中国企业的病根子(8)

14、勤劳与节俭

行走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村镇,眼中会不时地闪现过一幢幢造型新颖、装潢考究、价值不菲的小洋楼,但当我们惊羡于农民生活的今非昔比时,小洋楼前的水井又会引发出一连声的叹息,一吨水算它2元钱,三口之家一个月耗用15吨,所费不过30元,几十万的小洋楼造得起,一个月30元的水费却舍不得,在老外大慨又要百思不得其解了。

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进城拼搏上几年,渐渐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首先想到的是把含辛茹苦的爹娘接出来享点清福,但常常要事与愿违。勤劳节俭惯了的爹娘,一下子离开自己熟悉的农舍竟变得六神无主,听说儿媳妇买一件衣服的花费差不多可以让乡下人吃上一年,便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一天下来没活干就象掉了魂似的。好不容易熬过半个月,说什么再也不肯呆下去,做儿子的拿他们没办法只有悉听尊便。

这就是勤劳节俭的中国人民。勤劳与节俭早已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头上,浸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如有不信,但见我们随手拣来的一长串中国农耕社会有关勤劳与节俭的格言、民谚、诗文就够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传家二字耕与读,守家二字勤与俭;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人一能之已百亡,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之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

中国农耕社会人民的勤劳与节俭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了,但洋洋自得者且慢,要知道他们的勤劳大多是不讲效率的勤劳,他们的节俭通常是迫不得已的节俭。他们一年到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消耗在狭小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光知道手勤、身勤,不知道脑勤,仅管产出很少,所得很少(我不否认,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也是导致人民所得甚少的重要原因),还是日复一日地,劳作不止。这种勤是机械的勤,不但补不了拙,而且会越勤越拙,越勤越愚。这种缺少效率,缺少脑筋的勤显然是不会上升到勤则不匮的勤,天道酬勤的勤的。

既然作为开源的勤不能给他们带来富裕,不能让他们养活全家,那只好转而求助于作为节流的俭,一人吃三碗干饭不够,就改为一人喝三碗稀饭凑合,节俭的养成主要是由于贫乏而非自觉自愿,虽然这并非是节俭的全部原因。这种俭,时间久了会变成一种是下意识的俭,不但开创不了一星半点事业,而且会越俭越萎,越俭越缩。

外国人勤劳节俭的目的是为了明天的富足,希望明天会过得更好,因而他们由穷变富后,会很好的享受生活,品味丰裕;中国人勤劳节俭的目的似乎是为勤劳而勤劳,为节俭而节俭,因而他们由穷变富后会一如既往,贫穷时做什么,富裕后还是做什么。而且,只要精力允许会一直做到老,节俭到老。勤俭变成人生的桎梏,勤俭变成人生的悲剧,正应了俗语中讲的穷命,穷骨头。

两个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说:“谢天谢地,到昨天为止我终于攒足了钱,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美国老太太说:“感谢上帝,到昨天为止,我总算还清了所有的购房贷款”。同样是拥有自己的住房,一个苦苦期盼了一辈子,一个整整享受了一辈子。谁优孰劣,答案并不难寻。

中国人关于消费的逻辑是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有钱不敢花,一辈子节衣缩食。外国人关于消费的逻辑是有钱就花,没钱借钱也要花,一辈子浪费,一辈子丰衣足食。中国人超前消费苦日子,为了应对假想中的尚未到来的苦日子,降低眼前的好日子,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外国人超前消费好日子,为了创造将来的好日子,改善眼前的苦日子,贷款买房,贷款学习充电。

还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诸如“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发扬革命的老黄牛精神”等口号标语就已铺天盖地,但这么多年下来效果似乎并不好,总不尽人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其中不少理应走在老百姓前头,率先垂范的人老是只说不做,言行不一。他们私下里只希望别人勤劳,别人节约,别人充当老黄牛,自己却无时不在那儿大肆侵吞国家财产,挥霍浪费,喝牛血,扒牛皮,食牛肉。

刚参加工作那阵子,每逢部门开例会,科长和老师傅们正襟危坐地教导我们新同志要积极要勤快,要尽快融入到企业中来。听见这话,所有新来的毛头小伙子谁也不敢怠慢,一个个早出晚归,见桌子就抹,见扫帚就刷,见领导就敬,见师傅就招呼。可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除个别意志坚强者还在那儿咬紧牙关外,其余全部泄了气。原来理应身教甚于言教的科长、师傅们既不回应也不领情,在他们看来先到为君,后到为臣。既是臣,是奴才就应该为我们提开水扫地。

类似上面情形的事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所以中国农耕社会虽然是一个大力倡导勤俭的社会,但中国人的勤俭却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别,上下有别,强弱有别,公私有别的。不少人在家中是标准的劳模,到外头却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老爷;花自家的钱是锱铢必较,一分钱放在脖子上转三圈,花公家的钱似流水,一掷千金笑眯眯。

15、谦让

某乡绅一日大宴宾客,山珍海味一口气上了几十道,却很少有客人动筷,大伙儿谦来让去,谁也不愿多吃一口,生怕别人误以为自家穷得揭不开锅,没上过台盘。人人摆出一副吃惯西餐大菜的神气,指点餐桌,激扬文字,仅作象征性地表示。可事有不巧,一阵狂风刮过,灭了蜡烛,全体立即陷入一片黑暗中,正当主人为情急之下,找不到火而忙不迭抱歉时,忽闻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主人大惊失色,等到点上蜡烛一看,不多不少,但见七把叉齐刷刷地插在一双正死死抓住盘中烤鸡的手上。

这是一幅展示国人谦让精神的生动图画。但还不够,要想完整地表现我们博大精深的谦让文化,还得加上梁实秋先生有关让座时的精彩段子: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座,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象在争座,主人腆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得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看过一出谦让的闹剧,我们对谦谦君子们的真情实意该略知一二了。究竟什么是谦让呢?谦让由谦和让两出戏组成,谦是引子,谦是为后面的让做准备,做铺垫;让才是目的,才是主题。卑者幼者谦,尊者长者也谦,到底谁让谁呢?当然是卑让尊,幼让长。因为谦让文化是礼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卑者幼者功再大,水平再高,面对尊长时也得先自谦自贬一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支持,离不开上官和老先生们的帮助”;“我虽然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但跟在座的老先生们相比,还差得很远,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提高”;“我前面虽从事过部门管理,有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但跟李大人相比,还有明显的不足,还难以胜任新的领导岗位”。

谦卑、谦卑,一谦就卑。“你既然晓得还赶不上我尊长,那你就得按礼让文化的要求给我从名利身边让开。我尊长者虽然也谦,但不过是虚晃一枪,我作为尊长的客观现实是存在的,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叫你们卑者幼者自谦,就是怕你们出了点成绩,有了点进步就不知道姓什么,分不清高低贵贱,妄想在分配实利时和我们尊长平起平坐。”所以,尊长的谦让是形式上的谦让,礼仪上的谦让,而卑幼者的谦让才是名利上的谦让,真正的谦让。

让卑幼者在名利面前先谦后让,比粗暴地,直接地让他们走开要艺术得多,含蓄得多,体面得多。农耕社会的尊长们真正是手段高明,用心良苦哟!既能稳稳当当,兵不血刃的获得实利,又不失优雅潇洒的谦谦君子之风。名利双收,好一个神奇的谦让文化!

假如没有这神奇的谦让文化,所有的尊长卑幼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共舞,那尊长们岂不是图有虚名,还有什么实在的价值?岂不乱了套,尊者不尊,长者不长,国将不国了呀!如此神奇的谦让文化不但有效地避免了尊卑长幼之间瞎争一气的混乱局面,而且开创了一团和气的大好形势,应该继续让它发扬光大下去,谦让万岁。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质疑这谦而后让,让而后和的真实。讲尊长们谦而后让,让而后和自然是没有问题,但卑者幼者呢?他们的心平气和真是诚于中而形于外吗?不会,肯定不会!他们嘴上虽然讲成绩离不开大家,自己的水平不如老先生,但心里并不糊涂,他们的谦是言不由衷的谦,迫于情势的谦,他们的谦是一种策略,一种手段,并非出于至诚。明摆着自己水平比尊长高,功劳比尊长大,却还要一个劲地自谦自贬,一个劲地做缩头乌龟,能叫人心平气和吗?

表面上的谦和掩盖了实质上的纷争,桌面上不能得到的正当权益只好想办法从桌底下偷。诚实的变得虚伪,热情的变得冷酷,厚道的变得自私。从这个角度上讲谦虚并不能使人进步,明智才能使人进步。准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是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续努力学习是明智。明智的人,有崇高追求的人才会永不满足,永远向前。

有些平庸的尊长自己无能不说,还容不得卑幼者有所作为。看到卑幼者跑到了前头,自己不是谦虚地向人家学习而是把眼光盯在他们的态度上,好象卑幼者有了成绩就该低三下四,就该反过来把尊长捧到前面,不然就是目无尊长,骄傲自满。这等尊长们的口头禅是:“请放谦虚一点”动辄指责人家满瓶不摇半瓶摇,言下之意自己是满瓶。如果卑幼者真有什么夸大其词,名不符实的地方,你尊长完全可以坦率地讲,他们有成绩你无法否定就转移话题,指责他们不谦虚。而谦虚没有标准,看不见,摸不着,真够厉害的!

我不反对在公共场合对老弱病残者谦让,年青力壮的主动为他们让座让路,理所应当。我要反对的是该让的时候不让,不该让的时候拼命地让,把谦让当作一种沽名钓誉,或压制别人的武器。

16、严刑峻法

关于严刑峻法,我们印象最深的当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清朝的文字狱,尤其是清朝的几个文人因“维民所止”;“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而遭清廷杀头的史实,似乎成了中国农耕社会的统治者大搞严刑峻法的反面典型,殊不知清廷的斩立决与下文将要看到的种种酷刑相比简直算得上宽厚仁慈了,只不过清廷文字狱得罪的对象是在话语权上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知识分子,因而才更多地被宣扬,弄得人尽皆知。

醢、擐、刖、劓、烹、剜、剐、磔……这一系列充满血腥的字眼,今天已很少有人能了解它的意思。醢是把人剁成内酱,擐是指车裂人体,刖是剁脚,劓是割去鼻子,烹是把活人投向煮沸的油锅,剜是挖出人的内脏,剐是用锋利的刀子将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磔是分裂囚犯的肢体。老祖宗发明的酷刑还远不止这些,其它如宫刑、幽闭、绞、斩首、大辟、腰斩、凌迟、五马分尸、杖毙、站笼、活埋、打板子、鞭笞、老虎凳、辣椒水、请君入瓮等不胜枚举。

最为令人股粟的当推剥皮。单是剥皮就有好几种,且看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孙可望式”的剥皮是如何进行的:

俄缚如月(李如月:被秦王孙可望剥皮示众的御史)至朝门,有负石灰一筐,稻草一捆置于其前,如月问:“如何用此”?其人曰:“是揎你的草”。如月叱曰:“瞎奴!此株株是文章,节节是忠肠也”。即而应科(孙可望的同党,告密者)立右角阶,捧可望令旨,喝如月跪,如月叱曰:“我是朝迁命官,岂跪贼令?”乃步至中门,向阙再拜……应科促令仆地,剖脊及臀,如月大呼曰:“死得快活,浑身清凉”又呼可望名,大骂不绝,乃至手足,转前胸,犹微身恨骂,至颈绝而死,随以灰渍之,纫以线后乃入草,移北城门,通衢阁上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