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19680000000018

第18章 中国企业之环境(1)

1、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传媒

过去当某人为了向听众证实自己的所言不虚时,通常会来一句:“这还有假,报纸上都登了,电视上都放了,电台里都播了,书上也写着呢!”本来将信将疑的听众一听说报纸上、电视上、电台里、书上都有了,那就不会错,疑虑顿消,赶紧点头称是。

那时,中国传媒的力量大得惊人,丝毫不亚于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经》。但如果时至今日,还有人继续对中国传媒痴心不改(请注意我讲的是部分传媒),一味不加分析的信从的话,可就要大大地吃苦头,大大地倒霉了。不同的传媒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物,你这样说他那样说;同一个传媒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物的报道,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之类的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传媒不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公说公有理,公说公没理,婆说婆有理,婆说婆没理;并且全在弹指一挥间,只可怜那见风就事雨的听众观众读者,岂不要死劲的掐人中,情不自禁地患上精神分裂症吗?

我无意对传媒的所作所为说三道四,我只是想告诉中国企业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再不能一厢情愿地把传媒当作是九霄云外的神圣,百分之一百正确,百分之一百公正,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而要把传媒看作和自己一样的有着对物欲的追求,对洋房名车的向往的功利组织,要把传媒从极左年代的神坛上请下来,用理性的平常的眼光去审视它。

既承认传媒也是功利人,那传媒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就不足为怪了。事实上,中国传媒也并非特别的坏,特别的不可信,只是跟以往有所不同罢了。传媒获利的渠道大致有两条:有偿新闻报道和名正言顺的广告。一明一暗,一硬一软,一正一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明的不行来暗的,硬功不到来软功,堤外损失堤内补。软广告因其软因其暗因其奇而深受企业青睐,买卖双方自然心领神会,一拍即合,一举两得,皆大欢喜。受害的只是头脑简单,天真幼稚的听众观众读者。

既承认传媒也是功利人,那传媒之间围绕广告市场的争夺一样会不遗余力,各显神通。这就难为了企业,东边的传媒有话语权,得罪不起,西边的传媒也有话语权,一样得罪不起。一块广告肥肉,企业要学会摆平,要尽可能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切不可象秦池那样只晓得拼命往中央台跑,一棵树上吊死,不懂得有饭大家吃的道理。都象你秦池眼里只有中央台,其他传媒还怎么活,不拿你开刀拿谁开刀,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活该,死了还得踢上几脚。

有的企业见此情景会想:“你传媒厉害,我承认,咱惹不起总躲得起吧!”不行,你躲不起。我传媒会三番五次,锲而不舍地找上门来,你企业老板行踪再神秘,我传媒也有通天手眼,挖地三尺把你纠出来。我曾担任某公司的行政总监,亲身领教过传媒的手段,一天到晚要求专访的电话不断,且一个个口气大得吓人,仿佛不愿接受专访,明天出门就会碰到恐怖分子似的,搞得你心惊胆颤,寝食难安。如果企业仍不识相,拎不清,那好,我传媒今天要登门拜访你不给面子,明天你不小心栽在我手里,有你好看的,别敬酒不吃吃罚酒。尤其是那些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来的传媒新面孔,因为得不到企业的广告订单,便耿耿于怀,伺机打出铲除假冒伪劣,维持正义的大旗,对企业进行不负责任,夸大其词的报道;或为了吸引眼球,拿企业故事玩噱头,作惊人之语。反正中国公民历来信奉无风不起浪,更何况出自我传媒,不愁没人信,先把风刮起来,让你企业有口难辩,即使后来你说清了,也早已家破人亡,鸟尽人散,门庭冷落,而我传媒却哗了众取了宠。

既承认传媒也是功利人,那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的怪现象与偏见在传媒也就一点不会少。我一个看热闹的外行,无需冒着恶意诽谤的嫌疑在这里一一列举,我只要借用一个看门道的内行的观察就足以说明一切。有很多小人的人生目标就是在你上升的时候,把你炒红了,让你的自我感觉不错,他也得到实惠,但不算完,还要把你炒紫了,一旦出点问题,他又大做文章把你炒黑了炒臭了,于是又从读者手中拿到一大笔钱。

正所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

2、泛滥成灾的伪理论

在当前国内的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中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一是著名学者、大师、泰斗、权威空前的多。二是贴上各种标签的伪理论空前的泛滥。

关于第一种现象,近日我收到一份从深圳某咨询公司寄来的培训广告,上面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宣称:“只要给我们两天时间,就让你成为一流的战略大师,让事实证明给你看!”既然造就一名大师只需要两天时间,而且是一流的,那大师自然会成群结队地满大街跑了,本来挺值钱挺神圣难得一见的大师,现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严重的供过于求,生存便成了问题。大师们多争得一杯羹,为了向公众证实自己的价值,只好竞相以最快的速度不断地推出理论,于是油然而生出第二种现象。

关于第二种现象,泛滥成灾的伪理论之伪归纳起来有七:

一是从扩大某种理论的销路出发,故意夸大其正作用,隐瞒副作用,避而不谈其应用条件和注意事项。情商要不要?肯定要。但为了强调情商的重要性便去贬低智商,则流于谬误。

企业管理中的沟通要不要?肯定要,但它必须与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考核机制相结合,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如果失去了基本的公平公正,再怎么沟通也无济于事,最难的沟通是权利扭曲后的沟通。

企业文化要不要?肯定要。但企业文化必须和制度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脱离了制度再怎么用力倡导都不会有效。

二、偏执一词。有人强调过程控制,有人强调结果控制,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对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企业来讲应重视过程,因为他们的过程是可以分解后加以控制的,控制了过程就得到了期望的结果。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讲应重视结果淡化过程,因为他们的产出是无形产品,过程不宜控制,控制过程就会束缚员工的手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相反得不到期望的结果。

有人强调客户导向;有人强调利润导向,其实两者也不矛盾。企业要想长久地享有利润就必须重视客户,培养客户的忠诚;企业要想长久地拥有客户也必须获得合理的利润,没有合理的利润就没有企业的良性发展,没有企业的良性发展又怎能保证客户满意?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三是主观臆造论据。我所熟悉的某咨询公司老板在自己开设的公开课上时常会底气十足地对学员讲,或在自己的专栏文章中宣称:“据某某咨询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知道内情的人都清楚他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调查,调查根本就是子乌虚有的事。

在中国,文人主观臆造论据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孟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法先王”口号的人,他用以证实自己观念的三代圣王,三代气象就是典型的主观臆造论据。不要说他所处的时代考古技术相当落后,无法对三代圣王三代气象的故事做出准确的判断,就是当代也还没有人能令人信服地对三代圣王、三代气象加以证实。

四是将狭隘的一己之见,一孔之见随意上升为理论。既是一种理论,起码的系统性、条理性、层次性还是需要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理论。现在倒好,随便一个比喻一个故事就可以自称为某某理论,锅碗瓢盆桶是理论,油盐酱醋茶也可是理论,或者弄几个相关联的英文单词,把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集合在一起还成了带洋味的理论。理论到处都是,有钱有话语权就有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

五是牵强附会,拉大旗做虎皮。大凡新学说新思维的出笼都喜欢到世界五百强,到跨国公司身上去寻找支持。原来老掉牙的烂货一朝改头换面和世界五百强攀上同宗,便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今天牵着世界五百强的鼻子,明天抱住世界五百强的大腿,后天揪住世界五百强的尾巴,把世界五百强拆零去卖,且一本正经地向世人宣告,世界五百强就是仗着此鼻此腿此尾巴才成为世界五百强的。

六是望文生义,以哗传哗。突出的例子是人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名牌企业老总认为优秀的竞争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名牌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国际贸易的教授认为经营理念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咨询公司的著名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深的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快速反应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种人中企业家望文生义的问题不大,顶多坏了一家企业;问题大的是后面的院长、教授、经济学家、专家,因为他们以授业解惑为己任,他们理解错了就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七是名左实右,以进为退。你讲制度管理,他马上说制度不是万能的;你讲应重视企业管理理论的学习,他马上说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你讲要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科学知识,他马上说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你的任何一种观念,他都能巧妙地拒之门外,而且外表看起来,他永远走在你的前面,永远站在辨证思维的高度。他虽然私下里反对你的观念,却不肯从正面加以反对;而是迂回曲折,先顺着你的话题进一步;然后大讲制度万能论、理论脱离实际、照搬照抄的危害,慢慢地,你倡导的制度管理、加强对企业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科学知识就没了踪影,神不知鬼不觉,这正是他们的棋高一着之处。

3、慢一怕的经济管理体制

诸如婆婆多关卡多歧视多等热门话题人们已经讲了很多很久,并且还会持续不断的讲下去,我就不打算在此多费笔墨了。我将要谈及的是那些人们已经关注过但显然还不够,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重视的冷门话题,像大款傍大官,好官情结,抓大放小,经济运动等。

一、大款傍大官。大款傍大官,不但要奉上自己的血汗钱而且时刻面临行贿犯罪,锒铛入狱的风险。既如此,精明的大款为何还要傍大官呢?原来有的大官内心希望有大款去傍。被大官相中的大款如果不能心领神会,投其所好,那大官只消一个暗示,众多执法部门就会纷至沓来找忙烦,本来可以享受的权益享受不到;本来可以通过的关卡通过不了;本来可以进入的领域被拒之门外;本来不该罚的款罚了下来;本来轻罚的变成重罚。由于我们政府在经济管理上管得又多又不太透明,且弹性大得惊人。大官有本领让大款吃足苦头,大款却无法抓到大官的把柄;大官虽假公济私,但理由堂而皇之;大款虽心知肚明,但嘴上却说不出来。即使大款能说得出来,大官充其量是个小节问题、认识问题、态度问题、作风问题,大不了做个无关痛痒的检查,官还会继续做。但接下去大款可就惨了,度日如年,如坐针毡,一不小心便人财两空。这时除非顶天立地不计得失的硬汉,谁都不愿意拿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手的一份家业去碰壁,大款傍大官乃迫不得已。所以别看大款们外面风光,内里也不好过,甚至还相当的难熬,傍也不是,不傍也不是,是进亦忧退亦忧。当然,大款傍大官的原因很多,出于大官内心希望的只是其中之一。

二、好官情结。客观上我们政府管理经济的政策还缺乏连续性稳定性。碰上一个好官,政策到位精兵简政,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生存发展就容易些,反之就艰难些。为什么有的地方有时经济发展得快些,有时发展得慢些?为什么同一个中央政策有的地方能用活,有的地方却念歪了经?大多与官员的素质有关。德才兼备的好官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固然不错,但如同企业销售工作中十笔生意九笔赚钱,最后有笔烂帐全部生意等于白做的道理一样,一连串好官多年的功德经不起少数坏官一任败光,一粒老鼠屎坏了一缸酱。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多出好官少出庸官不出坏官,或间或出了坏官却不能为恶,无疑是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抓大放小。抓大放小的口号仅管这两年喊得少了,但事实上很多地方、部门仍在实实在在的做。抓大放小与全面抓一把抓相比似乎是一种开明、一种长进,其实不然,因为一方面所谓小不过是没有效益没有前途,对地方经济部门经济贡献微薄的代名词,放小不是一种认识上的主观自觉而是无能为力,不想抓,不愿惹一身膻气;一方面所谓大也就是效益好有竞争力,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的同义语。大是相对而言的,在上头的大可能是几十亿几百亿的大企业大公司,而到街道乡镇村的大则可能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小萝卜头。抓大在不同的管理层级有不同的量化标准,层层抓大演变为层层抓强。又因为政府抓大的方法不得要领,抓得过多,抓得过细,抓大的结果常常是抓弱抓死。

四、经济运动。经济运动指的是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简单化,运动化。去年是多元化运动,今年是资本运作运动,明年是集团运动,后年是ERP运动,一年一个花头,一波未起一波又起。每个经济运动的运动轨迹都是层层开动员大会,领导作报告,到外地参观谈心得体会,坚决拥护举双手赞成,各部门各地方表决心,签责任状,热火朝天,群情振奋,一阵喧嚣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无影无踪,年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