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19674700000078

第78章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①能胜,其无以易②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③国之垢④,是谓社稷⑤主;受国不祥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释】

①之:指水。

②易:移易,代替。

③受:承担,承受。

④垢:屈辱,耻辱、责怨。

⑤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

⑥不祥:祸殃,灾难。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坚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任何东西也不能代替它。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却没有人照此去做的。所以“圣人”说:承受得起国家耻辱的人,才能做一国之君;承受得起国家灾难的人,才能做天下之王。合乎“道”的话,往往和世俗人情截然相反。

【延伸阅读】

老子的一种处世智慧,便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因此,他对以柔弱的形态展现出来的水极为推崇,赞颂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这些论述,体现出老子不争、无私及以退为进的思想方法。

老子所阐述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思想,为后人所广泛实践。

如《新唐书·王忠嗣传》记载:

唐朝天宝年间,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塞,阴谋叛乱。他为了增加实力,便要王忠嗣带领所部去帮他筑城。筑城有抵御外寇的正当名义,王忠嗣不能不奉命前去。而实际上,安禄山的目的是想趁机扣下王忠嗣的人马,用以增加自己谋反的实力。王忠嗣一眼就看透了安禄山的险恶用心,但凭实力无法与他抗衡,便装出恭顺的样子,故意提前赶到约定的地点。这时安禄山还没到,他便名正言顺地将部队撤回,从而躲过了安禄山设下的圈套。

如果王忠嗣与安禄山硬拼,显然不是其对手。所以他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故意装作十分听话的样子,但又是阳奉阴违,使安禄山虽将他恨得牙根发痒,却拿他没有办法。

像王忠嗣这种不与对手直接发生冲突的以柔克刚的做法,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如《明史·循吏传》记载:

明代南昌有个祝知府,他个性耿直,不畏权贵,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一次,宁王朱宸濠的王府内所养的一只鹤跑了出来,被老百姓养的狗咬死了。王府的差役跑到知府衙门告状,要求严惩养狗的刁民,而且危言耸听地说:“这只鹤身上挂着金牌,是皇帝赏赐的,现在它被狗咬死了,这条狗的主人该当何罪?”祝知府明知王府的差役是在仗势欺人,却不露声色地判决道:“鹤带金牌,狗不识字,禽兽相伤,与人何关?”那些狗腿子张口结舌,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反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祝知府将那闯祸的狗的主人放走了。

藩王是皇亲国戚,有权有势,谁也不敢得罪。王府的鹤竟然被百姓的狗咬死,那还了得!所以王府的差役为此到衙门打官司,用藩王的权势来压人,想置那条狗的主人于死地而后快。祝知府深知与王府硬顶不行,于是机灵地驳回了王府差役的状词,这就是以柔克刚。

诸葛亮所著《将苑》有言:“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在自然界中,以柔克刚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水流石移、水滴石穿了。水柔弱,甘处卑下,不与人争,却可以以退为进,绕道而行,无孔不入。正如太极拳所诠释的道理一样,硬碰硬有时候还不如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

秦汉时驰骋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曾盛极一时,然而在冒顿统一匈奴前却经常受东胡国的欺侮。一次,冒顿得到一匹好马。东胡王得知后,派人来索取。冒顿部下气愤,但冒顿苦于实力不够,只好将马送于东胡王。后来东胡王得知冒顿的妻子很漂亮,派人来索取。冒顿的部下更加气愤,纷纷表示要与东胡拼命,士可杀,不可侮。但冒顿忍辱负重又派人把妻子送给了东胡王。东胡王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便放松了警惕,整天饮酒作乐。后来,东胡王又派人向冒顿索取土地。但是这时冒顿的实力已经大增,这次冒顿斩掉东胡使者,召开誓师大会,之后带兵杀向东胡。直到匈奴兵临城下,东胡王才恍然大悟,但悔之晚矣。于是强大的东胡国就这样被小小的匈奴灭掉了。

由此可见,有时绵里藏针、糖衣炮弹的威力更胜过坚船利炮。所以在武侠小说里总是流传着一种很难化解的功夫,那就是吸功大法,它不以其威力置人于死地,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吸干人的功力而取胜。由此看来,强硬的事物并不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相反,阴柔如水的事物反而可能蕴涵着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