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19674700000055

第55章 物壮则老

【原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毒虫①不螫②,猛兽不据③,攫鸟不搏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⑤牡⑥之合⑦而朘⑧作⑨,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⑩,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11)曰祥(12),心使气曰强(13)。物壮(14)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①毒虫:指蜂、蝎、毒蛇之类。

②螫:刺人,毒害。

③据:兽类用爪擒拿的动作。

④攫:猛禽用爪疾取的动作。

⑤牝:雌性鸟兽。

⑥牡:雄性鸟兽。

⑦合:交合,阴阳调和。

⑧朘:男孩的生殖器。朘作:婴孩的生殖器勃起。

⑨作:勃起,翘起。

⑩嗄:哑。

(11)益生:助益,过分纵欲贪生。

(12)祥:妖祥,灾殃。

(13)强:勉强。

(14)壮:强壮,壮大。

【译文】

有深厚之“德”的高人,就好像无知无欲的婴儿。蜂蝎毒蛇不能伤害他,猛兽不能侵犯他,巨禽不能搏击他。婴儿筋骨柔弱,但东西却握得很牢固。婴儿还不懂得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经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十分旺盛的缘故。婴儿整天号哭而噪子不哑,这是因为元气十分淳和的缘故。懂得阴阳和合的道理,这就叫懂得了常“道”。懂得了常“道”,这就叫明智。过分纵欲贪生,这就叫自找灾祸。不顾一切地意气用事,这就叫勉强。万物壮大了便逐渐走向衰老,不知这个道理而强求壮大,这就叫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提早灭亡。

【延伸阅读】

老子对有“德”之人极力推崇,希望人们去仿效。因为有“德”之人将“道”人格化了,显得轻松、自然,与世无争。有“德”之人纯朴、无邪,所以能战胜丑恶、凶横。有“德”之人不走向极端,不走向顶点,因为物极必反,所有的事物,当它成熟、壮大之日,便是走向衰老、死亡的开始。

老子将有深厚之“德”的高人比作无知无欲的婴儿,是有他深刻的道理的。其关键,就是“无知无欲”。婴儿因为无知无欲而精气旺盛,所以尽管小生殖器经常勃起,但绝不会妨碍健康。成人因为有欲念,所以如果生殖器老是勃起,就会因纵欲而伤身。婴儿因为无知无欲而元气淳和,所以仅管日夜啼哭,但嗓子不会嘶哑。成人因为有欲念,所以如果长时间说话,就显得声嘶力竭。而有“德”之人就是要像婴儿那样,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便会精气旺盛,元气淳和,祛病除疾,延年益寿。

老子之学,本属传统的“内圣外王”之道,也就是以哲学意义上的“道”,来统领个人修身养性及治政、用兵之“道”,其中虽包含有炼养术,但绝不止于炼养术。老子从不追求成仙升天,但后世研究者在研究《老子》时,却发现其中有极为丰富的养生之道,如河上公就是从炼养长生的角度来解释《老子》的。又如道教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将他奉为教主或教祖之一,既有宗教的含义,也有养生的角度。

《老子》所论述的“专气致柔”、“抱一处和”、“致虚守静”等原则,被道教炼养家所传承发挥,成为道教炼养思想的主要渊源。

老子有关“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论述,给道教炼养家以很深刻的启发。道教炼养家认为,如果人能够返还于婴儿时期的无知无欲状态,最好能返还于胎儿时期的混沌守一状态,就能断后天生死之路,升天成仙了。

《延陵君修养大略》指出:

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曰胎息。

《太清调气经》亦有类似的说法:

胎息者,如婴儿在母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骨细筋柔,握固守一者。

“胎息”之说,出于《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语。

南北朝时,胎息已在道教中普遍流行。其锻炼方法,包括行气、服气、守窍、存思、存神、内丹等。这些功夫,能调制呼吸,以达胎息。

《胎息铭》云:

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这个铭文不仅介绍了习炼胎息功的方法,还提出了习炼这个功法的禁忌,即“戒于喧杂,忌以腥膻。”

有关胎息的论著有多种,较为有代表性的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释滞》中,介绍其从祖葛玄所传胎息法是:

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

唐代司马承祯在《胎息精微论》中,认为胎息的精微在于:

每入静室,守玄元气。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气,气中有气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

司马承祯这一说法,很能体现老子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可谓抓住了胎息的“精微”。

胎息有不同的功法。如《胎息口诀》介绍的胎息法是:

存思五脏,意念为脏腑中各出现与其相应的青赤白黄黑五色气,三丹田中出现素云,和五色气合而为一,从头顶而出,上腾三丈有余。再想自身在气中,闭息,想象气海中胎气出入,直到忍不住时;才从鼻中稍微放气出。

又如《胎息杂诀》介绍的胎息法是:

一心入静,百脉调畅,关节通利,鼻引清气,缓缓而行,勿令至喉,吞咽内气,闭气存想。

并指出:

胎息之妙,切在无思无虑,体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槁木。

所谓“体合自然”,正符合了老子有关“道”的论述——即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没有彼此。

道教服气、导引等还常用一个手式,称作“握固”,即以四指握大拇指成拳,仿胎儿之状,男以左手,女用右手。

《道枢·众妙篇》云:

握固者何也?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总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间者也。

握固作为道教炼养的一个重要手式,有促使心气归一、避邪毒之气的作用。而最早使用“握固”这一词的,正是老子。《老子》中描绘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成为后世养生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老子骑青牛飘然而去,他的行踪便是一个谜——是隐居还是成仙、是登天还是入世?他肯定是长寿的,因为他是个杰出的养生家。他阐述的养生之道,如果我们细细去品味,够一辈子受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