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19674700000054

第54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原文】

善建者不拔①,善抱②者不脱③,子孙以祭祀不辍④。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⑤;修之于邦,其德乃丰⑥;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⑦。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①拔:拔出,动摇。

②抱:紧抱,保持。

③脱:脱离,丧失。

④辍:停止,断绝。

⑤长:长久。

⑥丰:丰厚,昌盛。

⑦普:普及,博大。

【译文】

善于创建功业的人不会使功业动摇,善于保持功业的人不会使功业丧失,这样的人作为统治者,子子孙孙都会不断地祭祀他。用“道”来修身,他的“德”就会真实;用“道”来治家,他的“德”就会充裕;用“道”来治乡,他的“德”就会长久;用“道”来治国,他的“德”就会昌盛;用“道”来治天下,他的“德”就会普及。按以上所说的去做,就可以通过自己观察自己,通过家庭观察家庭,通过乡里观察乡里,通过国家观察国家,通过天下观察天下。为什么我能知道天下的所以然呢?就是运用了以上的道理。

【延伸阅读】

老子希望统治者不要只知享受,过奢侈的生活,而应该多考虑些人民的利益,为人民做些好事。这样做,就是用“道”来治理天下,用“德”来处理世事,便会逐渐形成“道普德溢”的局面,天下就能太平,人们就能仁爱。

要想用“道”来治理天下,使“德”真正得以普及,必须要有战略优势。用现在的话来说,综合国力强,才能造成这种战略优势,使邻国乃至远国都心悦诚服。我国历史上,常有“来远国”的说法,意思是:中原政治昌明,有尧舜之君,王化大行,便能使远方四夷的小国自动前来归降、朝贡。“来远国”的“来”字,是个使动用法,即“使人家来”的意思。为什么能“使人家来”呢?比如盛唐时期,气象恢弘,国力鼎盛,中国无论在政治、军事方面,还是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四方邻国慑于强大的威势,纷纷前来修好。

然而,整体上的战略优势,并不说明在某些具体方面都占优势。但出于中原帝王的虚荣,同时也因为外交上的需要,往往连个别的劣势也不想示之于人,巧妙地加以掩饰了。

如唐代张鷟所著《朝野佥载》说:

太宗时,西国进一胡,善弹琵琶。作一曲,琵琶弦拨倍粗。上每不欲番人胜中国,乃置酒高会,使罗黑黑隔帷听之,一遍而得。谓胡人曰:‘此曲吾宫人能之。’取大琵琶,遂于帷下令黑黑弹之,不遗一字。胡人谓是宫女也,惊叹辞去。西国闻之,降者数十国。

一首曲子并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实力,但唐太宗就是不愿让“堂堂天朝”在任何方面稍逊于外国人,于是就让著名乐师罗黑黑先是隔帷偷听一遍西域胡人演奏的琵琶曲,再让罗黑黑假冒普通宫女,在琴弦上重现那首曲子,一下子震住了胡人。而这小小的一场比试,竟赢得了西域几十个小国前来归降的效果。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几十个小国前来归降,并不是因为大唐宫中有人能弹胡曲,如果没有文治武功的实力,曲子弹得再好也无法使他国来归顺。

大唐天子喜欢抖擞中原威风,但确有广阔的胸襟和风度,所以能沟通各国,南来北往,造成一派繁荣祥和的景象。尤其是通过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培养了许多各国派来的“留学生”,将中原的气息及一切文明成果,都传播到各国去了。这些“留学生”回国时,满载着大唐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的所有样态,从政治思想到科技教育的所有信息,从而加速了他们国家的发展。

贞观十四年,留学大唐而毕业回国的新罗留学生和其他人员,一次就有一百多人,崔致远是其中最出名的新罗留学生。他12岁入唐,18岁考中进士,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新罗留学生回国后,仿照唐制建立了教育制度,规定了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教育内容,促进了中韩文化教育的交流。

日本奈良时代,在向中国派出遣唐使的同时,还派出了留学生和留学僧,每次多达数百人。唐朝对东瀛使者和留学生颇为关照,不仅皇帝亲自接见,还对留学生的衣食住予以免费,并提供学习和研修方面的种种方便。这些留学生回到日本,将唐文化融合于日本文化之中,使日本在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等领域,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老子所说的“其‘德’乃普”的境界,其实都是以实力来实现的。但这种实力不是用来黩武扩张,而是向外传播文明,用以显赫国家,嘉惠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