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19674700000040

第40章 致誉无誉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②得一,以盈③;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④;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lù)琭若玉,珞珞若石。

【注释】

①一:指“道”的本身;亦指“道”的外化,即宇宙的本体。

②谷:河谷。

③盈:水满。

④废:崩毁,倾覆。

【译文】

自古以来,凡能得“一”的:天得“一”便清静,地得“一”便安宁,神得“一”便灵验,川谷得“一”便盈满,侯王得“一”便能做天下的统治者。推而言之,天没有这种清静恐怕就要破裂,地没有这种安宁恐怕就要倾覆,神没有这种灵验恐怕就要消失,川谷没有这种盈满恐怕就要干涸,万物没有这种滋生恐怕要消灭,侯王不重视自己的高贵地位恐怕就要垮台。因此,贵必须以贱为根本,高必须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正是“以贱为本”,难道不是这样吗?拥有许多车子,要如同没有车子。所以,不要高贵得像美玉、坚硬得像石头。

【延伸阅读】

老子是哲学家,也是语言学家,他的词汇相当丰富。为了表述“道”这一概念,他使用了许多词语,其中“一”就是与“道”相当的一个词语。因为“一”是数字的开始,也是万物的本源。“一”是事物的开端,也是宇宙的总结。没有“一”,就没有成千上万;没有一隅,就没有全局。“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度概括,一是聚散离合的集中反映。

历史上,凡是能“以贱为本”的帝王,通常都能有所作为;反之,不能做到这一点,或是忘了这一点的君王,就往往会荒淫无度,甚至江山难保。

唐代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记载:

唐肃宗在当太子时,有一天陪唐玄宗一起进餐。餐桌上摆着各种佳肴,其中有一盘羊腿,唐玄宗就让太子去割羊肉。太子割完羊肉后,手上都是油污,便顺手拿起一张面饼擦手。唐玄宗眼睛直盯着他看,面上露出了不高兴的神色。太子擦完手,慢慢地把饼送到嘴边,有滋有味地将饼吃了。这时唐玄宗转怒为喜,对太子说:“人就应该这样爱惜富贵的福气。”

唐玄宗贵为天子,却能爱惜粮食,是很不容易的。当他看到太子以面饼擦手时,就很恼火,以为太子是在糟蹋粮食;当又看到太子从容地将擦过手的面饼吃掉时,便转怒为喜,认为太子和自己一样,能“以贱为本”。

唐玄宗后来沉迷女色、重用奸臣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在对待太子以面饼擦手这件事上,他的态度是正确的。

如前所述,“一”还指原始混沌之气。道教认为、采用“守一”之法,可以得到天地开辟的真谛,不但可以求得自身的长生,而且能够实现太平之世。《太平经》对“守一”叙之甚详:

“守一者,天神助之……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能坚守此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贪。”

“守一”有“守真一”、“守玄一”及“守三一”等多种方法。《抱朴子》指出:

“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耳目,玄一但此见之。”

《道枢》则称真一“在乎气液”,“炼气液以生龙虎,合龙虎以成变化,使九还九返,混一归真”,可得长生之根;称玄一“与真一同根”,“守玄一复易于守真一”,还能够得“分形之道”。至于“守三一”,一说即“守三尸”。

《列仙传》记载,苏林修道九百岁,又以涓子为师。涓子以三尸虫真诀授之,并告诫他:“但守三一,长生不灭;能存三一,名刊玉札。”也有人认为,“守三一”就是守三丹田。

《老子想尔注》认为:

“‘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恶世间常为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恶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也;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世间常伪指五脏以名‘一’,眼目思想,欲以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

太平道认为“守一”必须修身,天师道强调“守一”就是“守诫”。这是因为前者重视修炼长生,后者注重斋戒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