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19674700000024

第24章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原文】

希言①自然。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①希言:少说话。

②飘风:狂风。

③骤雨:暴雨。

【译文】

寡言少语是合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这一切的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又何况人呢?因此,从事于“道”的人与“道”相同,从事于“德”的人与“德”相同,从事于“失”的人与“失”相同。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由于忠信不足,所以有不相信的。

【延伸阅读】

老子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会发展变化,但作为宇宙发展原理的“道”,却是绝对不变的。老子发现,包括天地在内的一切具体事物都不会长久,但作为天象运行规律的“道”,却是永久存在的。“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的特性就是永恒不变。相对“道”来说,天地也显得短暂,更何况人了。

任何具体的事物虽然都不能是永久的,但它们之间的时间距离却是明显的。以生物而言,有的生命只有瞬间,有的则可长达成百上千年。同样的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寿命也大不相同。比如,人类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活到成年已属不易;而到了现代化的今天,百岁老人已屡见不鲜。

时间的长短,与人的感觉大有关系。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遇到喜庆日子,时间过得飞快;逢上灾厄困苦,仿佛度日如年。可以这么说:时间的快与慢,在你的一念之中;天地的宽与窄,在你的寸心之间。与一位良师益友谈话,不是胜读十年书吗?在一间斗室里做学问、搞发明,不是把世界也容纳于胸了吗?

然而,人生毕竟是短暂的,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点。因此,做人要认真,不要像一把钝刀,只有一割之能,就扭曲了、破口了,再也没有锐气了。人生应该像一把利剑,可能有暂时之拙,但一定要锐不可挡,即使被误作锥子之用,该出力时也要出力,以显示其锋芒。做人还要脱俗,无须媚人,无须趋时。入境固然要随俗,但用不着仰人鼻息;意识固然不能落后于时代,但用不着处处赶时髦。

因为人生短暂,做人应该要潇洒。潇洒,并非要你灯红酒绿、及时行乐。潇洒应该是一种圆融,潇洒应该是一种自信。潇洒的人眼中没有悲哀,潇洒的人心中没有伤感。同样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是坏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好事,就看你怎样去看。

据说从前有位老太太,生来多愁善感。晴天她流泪,雨天她哭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以泪洗面,没有高兴的时候,所以人们就称她为“哭婆”。一天,有位高僧见到她又在哭,就问道:“大妈,你为什么每天哭个不停呢?”她告诉高僧:“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予卖鞋的为妻,小女儿嫁予卖伞的为妻。”高僧插话道:“这不是很好吗?”“哭婆”不满地瞪了高僧一眼,说道:“亏你说‘好’呢!遇上晴天,小女儿店铺中的伞就卖不出去了;遇上雨天,大女儿店铺中的鞋就没有买主了。这不让我犯愁吗?”高僧这才知道她每天哭泣的原因,便开导“哭婆”道:“大妈,你一点也别愁,只要反过来想想:遇到晴天,大女儿的鞋铺就生意兴隆;遇到雨天,小女儿的伞店就顾客临门。这不是很好吗?”“哭婆”经高僧一开导,不禁喜上眉梢,笑嘻嘻地说:“哎哟,确实是这样,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从此以后,这位老太太晴天也笑,雨天也笑,再也没有人叫她“哭婆”了。

同样一桩事情,由于视角不同,就会引发不同的感叹,看出不同的结局。老太太每天哭,因为她觉得晴也不好,雨也不好,都不利于女儿家的生意。高僧并没有给她面授妙计,只是替她调整了一下视角,她便破涕为笑,觉得晴天也好,雨天也好,都有利于女儿家的生意。

《老子》关于“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的论述,就是要人们卸下包袱,潇洒走一回。当然,人有富贵贫贱之分,但都免不了一死。富贵的人,享了一辈子福,弥留之际,被一个“恋”字所系,所以特别痛苦;贫贱的人,受了一辈子苦,死到临头,被一个“厌”字启发,因而觉得轻松。想到这一点,就该丢掉贪恋,随遇而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