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雪岩那些事儿
19673900000025

第25章 突然杀出太平军(2)

何桂清个小子真跑了?

何桂清以书生论兵,黄宗汉在他就任浙江巡抚之时就已经看得很明白。但是咸丰皇帝却以为他真的懂军事,因此一直很倚重他。其实他从未上过前线,对打仗并无任何真知灼见,所发的议论,也主要是出自门下师爷之手。他之所以大力提携王有龄,就是看出他是个人才,可以为自己所用。而王有龄感激他的知遇之恩,凡是遇到何桂清的差遣,无不格外尽力。

何桂清就任两江总督之后,一遇筹饷、运粮等事务,全靠王有龄策划,而王有龄就跟胡雪岩商量着解决。

但是自从王有龄就任浙江巡抚之后,由于在表面的等级上,巡抚和总督是相互监督的,所以何桂清就没法再用命令的口气去指挥王有龄。公文上的许多来往就非常不方便,何桂清简直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六神无主。

王有龄知道何桂清的斤两,担心他措置不当,所以每天都修书一封,帮助何桂清规划一切,派专人送到常州。这样,王有龄实际上是身兼杭、常两州的事务,这样下去毕竟不妥,所以就想找胡雪岩商量商量,看如何解决。

王有龄还未去找胡雪岩,胡雪岩倒亲自登门拜访了,因为何桂清要出大事了!

原来,江南大营被破后,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东来,直奔常州,而常州就是两江总督何桂清的驻扎地。

何桂清见清军一路溃败,吓得心胆俱裂,当初什么“力保常州”的豪言壮语,早就被抛到爪哇国去了,而这个时候,他手下一个叫查文经的卸任按察使看准了他的心思,就邀集官员,一致请求退保苏州。

这正中了何桂清的心意,于是便顺水推舟,准了这批官员的请求。他马上写奏折给皇上,在上奏折的同时,他就着手将他的老母亲和四房妻妾送到上海去。

上面我们说起过,清朝的地方官,虽然平时威权持重、作威作福,但是,一旦打起仗来,要与城池共存亡,这点连普通百姓也是知道的,否则,按照法律,是罪不可赦的。

胡雪岩的干妹妹,也就是何桂清的第四房姨太太赛牡丹见到何桂清大有弃城逃跑的意思,大惊失色,婉言劝阻,奈何何桂清根本不听!赛牡丹无奈之下,只有悄悄派自己的贴身丫鬟翡翠来杭州,找胡雪岩询问对策。

胡雪岩听到翡翠的叙述,当时就惊呆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何桂清你怎么如此糊涂!

而王有龄听到胡雪岩的这番转述后,脸色变了几变,越变越难看,最后忍不住顿足道:“自毁长城!自毁长城!”

赛牡丹派翡翠来的意思很明白,希望王有龄和胡雪岩能想个办法,劝阻何桂清,让他打消弃城而走的念头。

两人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因为它不但关系到何桂清一生的名节,更关乎数万将士的性命和江浙一带的局势,常州一丢,江浙门户大开,太平军需要做的就是秋风扫落叶了。

王有龄是不能去常州亲自劝诫的,杭州不能没有他,重担便落到胡雪岩身上了。因为这件事情干系重大,其他人做事,王有龄不放心,而且胡雪岩跟何桂清的关系也不一般,规劝上会多一些把握。

胡雪岩带上王有龄的规劝信,从杭州奔赴常州。信中写道:“艰难之秋,众目睽睽,瞻大帅为进退,一摇足则众心瓦解,事不可为矣!”意思很明白,正值艰难时刻,你何桂清怎么做,大家都看着呢,你一个动摇退缩,大家伙也就松散瓦解了,放弃常州的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

这话,极明白也极为有理,但是何桂清到底听不听,王有龄和胡雪岩谁也不敢保证。

杭州和常州距离虽然不远,但是乱世之秋,匪盗四起,所以胡雪岩这次出门,穿得破破烂烂跟乞丐一样,越不引人注意越好。

到了常州总督府,掏出银子打点差役,报上巡抚王有龄的金字招牌,顺利见到了何桂清。

洗漱寒暄一番,立即进入正题,胡雪岩拿出王有龄的信,交给何桂清,自己默默坐在一旁,打量着读信的何桂清。

几年前,他和何桂清的初次见面,也是这样的情景。只是当时的何桂清虽然有点好色,但绝对不是一个庸才,而且意气风发。不到10年,现在的何桂清已经暮气沉沉了,是什么让两江总督变得如此消沉?

是太平军吗?这个朝廷最大的敌人。

面对困难,有些人会更加不服,勇敢地去抗争;而有些人,则灰心丧气,畏首畏尾了。现在的何桂清就是后者。

此次前来,究竟对于何桂清最后的决定起到什么作用,胡雪岩一点把握也没有,但他还是来了,一是基于王有龄的知己之感,王有龄对此事心急如焚,胡雪岩也不能无动于衷;二来,他跟何桂清也有个数年交往,他不忍心看到这个两江总督、封疆大吏就这样堕落到名节不保;三来,何桂清是去是留,对于江浙百姓和局势来说,是太重要了,有一丝的希望,也要试一试。

何桂清看完信,一言不发。他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呢!只是他实在害怕战争,害怕失败,害怕死亡,他只想逃离这个可怕的地方,越快越好,一刻也不想停留!

所以,何桂清无奈地看着胡雪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确实无话可说!

胡雪岩何等聪明之人,见此情景,他知道多说无益,起身说道:“雪轩兄和我的话,望根云兄慎重考虑!”

他知道,一个人的思想入了邪,钻了牛角尖,想把它拉回正道,是何其困难呀。何况,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候。

虽然何桂清未表态,但是胡雪岩有种预感越来越强烈,何桂清是不会听他和王有龄劝的。

既然何桂清一定会走,那么杭州也就危在旦夕了,他必须立即回杭州找王有龄商议对策。

而事情的发展,确实印证了胡雪岩的预感。

首先是何桂清送家眷出城的消息不知道被谁泄露了出去,顿时满城议论纷纷。为了防止何桂清弃城而逃,常州的乡绅耆老公推了几十个代表,到总督行辕“跪香”,挽留何桂清。何桂清不但没有感动,反而觉得事态已经失去控制,再不走就没有机会了。于是,一面派人与这些人周旋,一面乔装改扮,带着五百亲兵,从东门离开常州,绝尘而去!

愚不可及的行为!

后来的事情发展估计连何桂清也未曾预料到,他本来的计划是“弃常保苏”,但是这样的两江总督谁敢接待?何桂清到了苏州城下,江苏巡抚徐有壬闭门不纳,并下死命令,只要是何桂清的随从,一概不许入城!这还不算,徐有壬还上疏严厉弹劾何桂清弃城丧师,殃及百姓!

这个徐有壬确实是个忠臣,后来太平军攻打苏州时,他抵抗到底,城破后威武不屈,被太平军杀害。

我们接着说何桂清,他苏州待不成,便直奔常熟。常熟地方小,消息不灵便,不知道这个两江总督的底细,便开城迎接。但是,第二天,消息就从苏州传过来了,常熟地方官慌了神,忙示意地方绅士联名写了一个“公禀”,附加白银一千两,以“常熟小邑,不足烦督府亲驻,请免税架以召寇”为由,将何桂清请出了常熟。

何桂清没法子,只能溜到上海,在上海蛰伏了许久,后来终于被上台的慈禧所杀。

一失足成千古恨!身败名裂咎由自取!

富阳之战

何桂清丢掉常州,一连串事情就发生了,李秀成连下长兴、于潜和临安,咸丰十年六月十三日,离杭州城仅几十里的余杭也陷落,杭州危在旦夕!

王有龄别无他法,只能死守,等待救援。

正当王有龄准备死守杭州之时,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来李秀成突发奇病,打乱了太平军的整个战略部署,所以太平军连夜撤军了。

但是,这只是一个偶然的因素,太平军还会回来,杭州城防还是要加强,唯一的好处就是备战时间被李秀成这一场病延长了几个月。

巩固城防,加强备战,需要的是军饷。

浙江全省军饷,每月需要40万。但是筹饷主要靠自筹,也就是取之于商民的厘金税收。浙江盛产丝茶和海盐,因此厘金收入也以此为主。当时浙江南部一直战火不断,茶的贸易基本断绝,行销江西、徽州的食盐,也因为路上有太平军,无法运销,厘金的收入是江河日下。

除了自筹以外,还有所谓的“协饷”,顾名思义,就是让那些没有战火侵扰的省份协助着筹办军饷。当时浙江的协饷有三个来源:江西、湖南和四川,每个月分别是6万、3万和5万。但是当时战火肆虐,商业凋敝,境内没有战争的几个省也是艰难度日,可谓过江的泥菩萨,更不用说援助外省了!

所以王有龄虽然一向以善于筹饷而闻名,但是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只手哪能补天呢。官方途径行不通,王有龄只能找胡雪岩。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情况下,江山属于谁都难说,任何人站出来筹饷,也不会有登高一呼应着如云的景象,我们可以看看曾国藩家书,这个总辖四省军务的巨头,最为难的事情也是军饷,何况胡雪岩这个没有功名的人呢。

但是胡雪岩跟王有龄的感情是太深了,而且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持着胡雪岩,那就是朝廷总有一日会打败太平军的!所以胡雪岩为了筹饷基本上几天就要跑一回上海,能拉的关系全拉上,运用他的私人关系和阜康的信用,倒也为王有龄筹集到了不少的款子。

但是,王有龄和胡雪岩都疏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关键时刻,银子不能当饭吃!而最后杭州城的陷落,银子不够倒在其次,主要还是因为粮食不够。这个我们在后面再说。

李秀成的病,给了王有龄时间。王有龄在加强防守的同时,觉得只是防守将会永远处于被动,所以,他决定主动出击,奇袭富阳。

在富阳失守的第二天晚上,王有龄就调拨马队五百、步兵一千,亲自带领,直奔富阳。马蹄上都有棉布包裹,悄无声息,趁着夜幕直捣富阳的太平军。这个时候,胡雪岩在上海跟洋人军火交易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王有龄的亲兵队装备上了精良的火器。所以两军刚一相遇,太平军就吃了大亏。加之夜色很深,太平军也不知道敌人有多少,所以一战即溃。

到天亮,战斗已经结束了,斩获太平军一千余人,军资器械无数。王有龄作为一介书生,奇袭富阳是他平生唯一的得意之作,我们应该记住胡雪岩这位挚友的这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