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雪岩那些事儿
19673900000024

第24章 突然杀出太平军(1)

乱世下的乱市

1860年,李秀成帅一千太平军奇袭杭州,克之,整个中国东南为之震动!

但是这次攻占杭州只是太平军围魏救赵的一个计谋,因为当时清军的主要兵力都在江宁,把江宁的太平军主力围得跟铁桶似的,而清军的饷源地苏州和杭州却兵力薄弱。军事天才李秀成一眼就看破了清军的这个弱点,他也真是艺高人胆大,亲率一千精壮太平军,连夜奇袭粮饷重地杭州城。

杭州兵力何其空虚!清军一看不好,立马从江宁抽兵去救杭州,但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哪有好下场?等清军到了杭州,李秀成已经把杭州打下并劫掠一空,带着大批粮饷扬长而去!

由于李秀成治军较严,杭州城内的百姓除了损失掉银钱粮食外,没有什么生命损失。没生命损失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杭州兵力太弱,基本没有抵抗,人家杭州不抵抗,你李秀成再滥杀无辜,那后面的历史书也没法写你了。

杭州人民没有生命损失,可围江宁的清军日子就凄惨了。

李秀成偷袭杭州的本意就是要清军从江宁抽兵,清军果然就这么做了。你不要以为清军没有读过“围魏救赵”的军事理论书,只是苏州、杭州太重要了,是清军的粮饷地,你不能放着让李秀成蹂躏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两难的。要设身处地地为古人想想,而不是苛责古人。

清军在江宁的兵力一分散,原来两方均衡的实力瞬间就被打破了。我们知道,两个绷着神经较劲的人,有一个稍微一松懈,后果就是全面崩溃,两军对垒更是如此。结果李秀成从杭州快速回插江宁,配合江宁城中的太平军,来了个里应外合,一举把围江宁的清军击溃,清军苦心经营的江南大营,就这么简单得像陶瓷瓶子一样,在一瞬间脆弱成一地的碎片了!

李秀成奇袭杭州,是太平军的一个关键性的步骤。通过这次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李秀成的胆识、计谋、眼光皆是一流。我们也明白为什么太平天国经历了惨重无比的天京之变,在惊天内耗后,还能坚持那么久的时间。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岂止是21世纪呀,什么时候,人才都是最重要的!

奇袭杭州,占领后马上放弃,这是李秀成的计划。但是他的这个计划却意外地使王有龄升为了浙江巡抚。

在杭州沦陷前,浙江巡抚是罗遵殿,而且由于杭州是省会,所以罗巡抚也驻在杭州。李秀成突袭杭州,罗遵殿真是一筹莫展,没有兵呀!他一介书生,“平时袖手谈心性”,到这时候也只能“临危一死报君王”了。

清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则,身为守城大臣,城在你在,城亡你亡!这道理就是平头老百姓也懂得,所以,可怜的罗遵殿巡抚就服毒自尽了。

何桂清为什么后来被慈禧太后问斩了呢?就是因为身为两江总督的他,驻守常州,太平军来袭,他弃城而逃。

我们翻翻清朝历史,特别是晚清战争史册,城破逃命的官员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官员都是在城破的时候自尽,还有极少一部分是投降了敌方。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是很有气节的。

但是我们也不用太过于惊叹他们的气节,许多东西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其一他们都是受儒家教育的,忠于朝廷的观念根深蒂固,投降比逃跑更可耻;其二,城破逃命,被朝廷逮到也是一死,还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自己的子女亲戚也抬不起头来。而自杀既可以保住名节,朝廷也会对其子女加以抚恤,身后事无忧,所以,城破自尽的官员最多。

李秀成第二次铁桶围杭州,王有龄坚持到最后,无力回天,选择的也是自尽。

这是后话,我们先说浙江巡抚。

现在,罗遵殿自杀了,浙江巡抚也空缺了下来,一时之间也不知道由谁顶替好。

皇上正在犹豫间,天大的好消息传来,杭州城又被清军光复了。

这叫什么光复呀?只是人家李秀成的调虎离山之计而已,虎已离山,杭州也就可以放弃了,李秀成知道,毕竟守江宁才是最重要的。

清军从江宁调来了哪只虎呢?此人名叫张玉良。

张玉良面对的是杭州空城和李秀成的背影。这倒好,根本不用打,杭州又回来了。

这原本不是功劳。

但是,有时候官场就是这样,功劳不一定非得浴血奋斗得来。

清军的江南大营被李秀成一招“围魏救赵”给破了,这一仗,清军将领死伤无数。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怎么向朝廷交代?难道说自己笨得像头猪,没有看出来李秀成的计谋?那等待着的肯定是龙颜大怒!革职受罚在所难免!

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很多错误既可以归结于敌人的凶猛,比如国共抗战时期那著名的“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厉害”论断。还有很多错误,可以推到已经死了的人头上,反正他不会开口讲话跟自己反驳论证了。江南大营的最高统帅和春不是已经自杀了吗,而且是溃逃之后自杀的。

“踢皮球”是推卸责任的最好方式,而踢到死人头上又是最安全的方式。

所以,江南大营溃败,一是由于敌人太过凶猛,二是由于主将办事不力,畏罪自杀。

咸丰皇帝能相信吗?不能也得能。在那个信息传递全凭驿站跑马的时代,没有网络、电视、手机,也没有监控录像,南北远隔千山万水,真正是“天高皇帝远”,即使咸丰英明,看出了其中的猫腻,能怎么办?把幸存的再杀掉?大清就那么几个将领,而且处于战争的当口,所以肯定不会。

难道没有人举报?谁举报?活着的都是利益既得者,谁举报就是举报自己。

所以,万无一失。江宁之败,报到咸丰那里,不是败于敌人的计谋,而是败于敌人的凶猛和主将的不力。

而杭州这座空城的收回,报到皇帝那里,也不是由于人家李秀成扔了才收回的,而是我军将领浴血奋战打回来的。

捡到这个天大便宜的将领就是张玉良。不久,张玉良就被赐穿黄马褂,升为广西提督。

而张玉良在奔赴杭州的途中,路经苏州,当时的江苏按察使王有龄就殷勤招待,无微不至。等张玉良到了杭州,胡雪岩的银票也寄到了他手里。

张玉良当然懂得其中的意思,于是在给咸丰陈述如何收复杭州的奏折中,加进了王有龄曾经向张玉良荐计这么一条。

不几天,明发上谕,王有龄升为浙江巡抚。

这么看来,王有龄能当上浙江巡抚,要感谢李秀成呢。李秀成突袭杭州,逼得前任浙江巡抚自杀,然后他又弃城而回,使得王有龄只花了一笔银子就得到了光复杭州的一份功劳,浙江巡抚拱手而得。

不过王有龄这时候高兴,那也是太早了。因为杭州的经济和地理位置都是极其重要的,何况杭州的东北还有个更丰腴的上海。太平军在安徽、湖南等西线战场占不到曾国藩的便宜,往东拓展就成了必然。所以,王有龄在杭州还会碰到太平军,而且会遇到想打下杭州并永久占领的太平军,到时候事态如何发展?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提。

王有龄,浙江巡抚上任后,便迁到了杭州。

此时的杭州一片萧索,城内藩库、盐库、关库里所存的数十万两银子,在沦陷后悉数被太平军掳走,大小衙门一律烧光。虽说李秀成军纪较好,但是兵荒马乱,死伤难免,一查点,百姓逃跑和死亡的总共接近10万,杭州城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

钱粮无着,又要安抚流亡百姓、修葺城墙、制造器械、督办防务,真可谓焦头烂额,没有丝毫喘息时间。

幸好有胡雪岩,胡雪岩这十几年在浙江已经扎下了极深的根子,他跟各府县的头面人物都是故交,相互都得到过利益。胡雪岩依靠这些关系,东奔西走,求神拜佛般地筹钱筹粮。一个多月下来,杭州城又大致回到了原来的秩序。

但是表面的稳定带不走内心的忧伤,亲属的死亡、未来的焦虑都是现实的问题,在战争年代,最苦的还是老百姓。

而作为商人的胡雪岩,最关心的是杭州的市面恢复问题。在他预料之中,杭州的市面萧条得很,根本不复往日的繁华。留在城里的富户大多被洗劫一空,就算是有个别的例外,他们也不肯拿银子出来做买卖,乱世只求平安。

真正有钱的大户,虽然本地的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外地的商号犹在。但他们也绝不会再抽调资本来到杭州,实在不是商人们不想赚钱,赢利是他们的本性,但时局太坏,前景不明,总不能拿钱打水漂吧!

胡雪岩岂能考虑不到这一点?但是为了王有龄,他还是尽心尽力地奔走游说,说动一点是一点。

他心里也开始考虑,是时候把浙江的业务往上海移动了。上海有租界,洋人的天下,谁都不会乱动的,即使是太平军。但是现在还不能动,他要竭尽所能地帮助王有龄,相对于金钱,他把友情看得更重。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若是在和平年代,即使是王有龄愿意,胡雪岩也未必有这么多的机会替王有龄奔走。因为他毕竟是个商人,有很多事是不宜参与的,但是事急从权,王有龄手下的很多事情,非胡雪岩不能办,所以王有龄对他的依赖也是一天重于一天。王有龄的托付,胡雪岩也不辜负,凡事无不尽心竭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也许这就是命运,让胡雪岩传奇似的遇到并帮助了王有龄,而王有龄在官场上的便利又帮助了胡雪岩。也许平常情况下吃饭喝酒,看不出感情的珍贵,但是面对真正要灭亡他们的太平军时,这份生死共之的深情厚谊,可以算作一段佳话。

正当王有龄和胡雪岩联手为杭州的局势奔波的时候,在常州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出事了,而且是天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