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19673200000023

第23章 智囊成团,无往不利(1)

曾国藩说:智慧有大小,团抱履奇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一呼百应、力挽狂澜,然而这样孤胆英雄的人物少之又少。一个人的力量必定是有限的,想要有一番大的作为,必须有人帮助、辅佐,而且这样的人越多越好,也就是说,只有当自己身边的智囊形成智囊团,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面亦有术,攻者有所得

相面者,绳之以忠义二字,但凡做官带兵,不出此二字。

官场上久经磨练之后,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相人哲学,并会按照它“以貌取人”。实际上,相术是很重要的,相得准的话,就能够得到有才之士,使之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让自己如虎添翼。然而能否相得准,关键还要看如何“相”。

曾国藩素有“相人”的大名。据说,他深谙历代权臣的用人之术,又有自己一套识别、考察、培育、驾驭、笼络人才的办法,而且“尤善相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对于曾国藩以相术选拔官员将士的生涯做了较高评价:“湘乡(指曾氏)出入将相,手定东南,勋业之盛,一时无两。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

此外,散落在清末的笔记中,也有很多关于曾氏擅长相术的资料。薛福成的《庸庵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世俗颇传曾文正精相术,于文武员弁来谒者,必审视其福量之厚薄,以定用舍及所任大小。余谓文正于相术不必精,然接见一人,每于其才之高下,德之深浅,福之厚薄,往往决之而终身不爽。”

薛氏或许言过其实,但是,曾国藩有独到的相术是不可否认的。

曾国藩有一双三角眼,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曾国藩的眼睛里发射出的两道目光犹如探照灯一般,他会从头到脚,一览无余,再直射人面,锐不可当,似乎顷刻间便要洞穿对方的五脏六腑。

就连见多识广的容闳,也“自信此时虽不至扭捏,然亦颇觉坐立不安”。

曾国藩“知人识人”的美誉,以及精通相术之名,声名远扬,有很多例子流传至今。其中以江忠源的例子最为有名。

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宁人,喜任侠,不拘小节。曾国藩与他初次相见,即谈笑甚欢,并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等江忠源走后,曾国藩预言:“此人必立名天下,然当以节烈死。”当时大家都在过太平日子,还没有战事发生,所以对曾氏这几句预言大为惊骇。然而若干年后,预言被应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江忠源在家乡办起团练,并迅速擢升浙江秀水知县。太平军起事后,回乡招募乡兵,创建“楚勇”,开赴广西与太平军作战。

因军功卓著而连连升官,官至安徽巡抚。不久,江忠源在安徽兵败投水自杀,应了曾氏十年前的“以节烈死”的话。

在徐柯的《清稗类钞·方伎·曾文正好相术》也记载有这样的一则故事:

曾国藩晚年视察淮军,对于进谒的各位将领,都注目加以察看,发觉其中一人满脸晦气,似乎是不祥之相。曾氏觉得很奇怪:

此人看起来身体魁梧健壮,不可能患病死掉;当时天下渐趋太平,几乎没有战事,他也不可能战死沙场。那么,究竟因何原因致此人于死地呢?果不然,几天过后,这位将领竟从奔马上坠下而死。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他的《能静居日记》中还记载了他与曾国藩一次很有意思的交谈经历。

曾国藩看到了恭亲王奕的一张照片,他评论说:这是个翩翩美少年,就是举止略嫌轻佻了些,看来难以负重任;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这真是国家的不幸啊。显然,恭亲王奕后半生的经历验证了之前的说法。

此外,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见曾国藩,请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不巧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那三人在庭外等候。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

曾国藩说:“不必了,面向门庭、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即可,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

李鸿章非常吃惊,问:“还没有考察他们,您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厅外有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一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的人,因此适合做些后勤供应一类只需踏实、无需多少机变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

而曾国藩所说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在曾氏的日记中,还记载有他做的相人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立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

蒋介石一生效法曾国藩为人处事,相人用人上也是如此。但是,他虽很重视对人才的识别,利用一切机会发现人才,从小事、细微之处留心观察,但他的“以貌取人”还欠些水准,还是不及曾国藩的。

蒋介石也有“走眼”的时候,陈诚和徐向前就是其中两个。

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一天晚上去查哨,看见房间里有微弱灯光,以为是学生兵不按照作息时间作息,非常生气。推开门正要发火之际,他看见一个人正在点着蜡烛,借助微弱的光看书。蒋介石一看那书,原来是《三民主义》,立即转怒为喜。再仔细观察陈诚,虽然其貌不扬,但眉宇之中透出一股灵气,神态自若,第一观感印象颇好。于是,他开始与这个人聊了起来。而后了解到陈诚出生于浙江的一个书香门第,只是由于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所以刚开始并没有进入蒋介石的视线。

次日清晨,蒋介石就特提升他为少校炮兵队长,以后抗战时更是重用他。然而客观来说,陈诚并非将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东北的战役,遭到惨重失败。由此可见,蒋介石虽然喜欢用相面术识人,但掺杂了太多主观因素,因此多错失栋梁之材,徐向前就是其中一个。

徐向前在黄埔军校的时候,有一次蒋介石找他到办公室谈话,徐向前生性腼腆,不爱说话,背不是很直,人长得也不太“威武”,明显不符合蒋的心中“将才”的标准,所以等徐向前离开办公室后,蒋介石对属下连声说:“不可用也。”而后来,恰恰是这位不被蒋介石重视的徐向前,在以武装反抗这位叛变了革命的校长的斗争中,展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后来更是成为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这是蒋介石所想不到的。

所以说,懂得相术,并以此知人善用,肯定是有利无害的,在人才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绝对是一流高手。

重用亲信,须心中有数

亲信可重用,但不宜用情,以就事论事为佳。

选择人才的时候,都明白以“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原则,因此有的时候自己的亲信也需要重用,但是重用亲信,要避嫌,不让别人说闲话,自己心中更是要有数。

说到亲信,或许大家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其实,所谓亲信,原意是指亲近而信任的人。但是,当我们放眼古今官场时,不难发现,此词使用中多含贬义。所以,在我们很多人眼中,亲信已经是指那些为了个人的野心得逞,在权势人物面前装出一副忠心不二,实则是心怀异志,但并没有被权势人物发现,反而是在相当长时间内也认为他是心腹的人。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看出,这种人的忠顺,完全是一种投资,是一种为得到更大权力或更多利益而下的本钱。所以,当被他们追随的权势人物有朝一日倒台时,即这棵大树不能再乘凉时,他们会马上见风转舵或“树倒猢狲散”。

不仅如此,更可怕的是,当权势人物在某一天成为自己攫取更高权力的障碍时,又马上会凶相毕露,狠下毒手,将刀锋指向昔日的恩人或尊长。纵观历史,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很多人在最后关头看清了亲信的本来面目,但是已经为时过晚,也有的至死不悟,稀里糊涂地把命葬送在亲手栽培起来的“心腹”手里。

所以,有关亲信的问题,实在是耐人寻味,值得思考。尤其是准备混迹官场的朋友,不得不慎!

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就吃过大亏,所以在他写给家人的信中以及与朋友的言谈中一再强调:重用亲信,也要心中有数。他还说,亲信虽是亲信,但是要在该用的时候用,不然任何亲信都有可能陷你于不义之地。当我们再回头来看曾国藩说的这几句话时,不得不仔细反省一下。其实,人的本性本来就有坏的一面,当你给它适宜成长的环境时,它便会凸显出来,所以,为了将它扼杀在摇篮里,还是要自己心中有数,要认识到一点:

亲信并不是自己,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

曾国藩手下有一名大将,叫赵挺。曾多次带领湘军支部攻下太平军的要地,此人不仅勇敢,而且是难得的文武皆备之才,曾国藩看在眼里,便决定重用他。不想当之后湘军越来越壮大时,赵挺竟然在偷偷地巩固自己的实力,甚至还煽动其他湘军背叛曾国藩。好在其中一名小将与其发生了矛盾,便将此事告知曾国藩。

曾国藩得知后十分生气,也十分震惊,没想到自己诚心相待的人竟然在“暗度陈仓”,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看来我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这世上还有何亲信?到底是人心不古啊!从那以后,曾国藩在重用亲信上十分谨慎,甚至还用上了相面术,他在好几次的日记中都会用面相来评价手下的大将,凡是面相狡猾,无定力之人,他坚决不用。所以,我们当今做官的朋友更是要慎重了,所谓的“墙倒众人推”,有几个不是自己人干的?有几个不是“亲信”唆使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从官场上走过来的人才会说:用人是一门学问。的确,这是一门大学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会的。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再说几个有关亲信的故事。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看。

秦二世时宠信赵高,一直把他当作心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而且,在丞相李斯死后,又将其拜为丞相。从那时开始,出现了一种局面,即事无大小皆由赵高决定,所以赵高也就成了实际上的独裁者。但他仍不满足,还想踢开二世做皇帝,只是担心群臣不服,就导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荒唐剧,来检验群臣的态度,凡说不是马者都被赵高杀死。而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事件。这件事同时也使二世造成了心理错觉,以为是自己得了病,赵高就乘机逼他去远处的行宫养病。这时,秦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刘邦、项羽的队伍正向咸阳进发。秦二世听到消息,对赵高把国事管成这样,开始表现出不满,于是派使者去责问赵高。赵高本打算过些时日篡位,但见此情形,知道不能再拖了,便决定立即动手。于是派闫乐去逼宫。闫乐带人冲进秦二世的宫殿,执刃逼近二世说:“你横暴凶残,全国人都痛恨你、反对你,你自己做个了断吧。”二世无路可退,要求见一下赵高,却被拒绝。实在无奈,他只好表示愿意让出帝位,做一郡之王,可是又被拒绝了。二世只好说:

“那就当一个万户侯吧。”谁知还是被拒绝了。最后,他只好绝望乞求:“那让我带着妻子去当平民百姓,总可以了吧?”闫乐冷笑道:“这个恐怕也有点困难!丞相跟我说,大概你已经活够了吧,天下荣华富贵还有你没享的吗?再活下去岂不是徒增苦恼?所以,不妨自行做个了断吧!也省得我再开杀戒!”秦二世此时才认清要夺他江山和性命的人,但为时已晚,悔恨之下只好拔剑自刎。

像秦二世这样的就是太过轻信别人,把亲信完全看成了自己人,甚至比爹妈都亲,所以,最后倒的霉也就越大,是断送性命。

倘若他当时心中有点数,找个可靠的家伙做丞相,或者是找个没有野心的人做丞相,也不至于送了性命。所以,重用亲信,不可不慎。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岂止是秦二世,就连横征暴敛的隋炀帝也未能幸免。接下来我们就细说一下。

隋炀帝本名杨广,本来没有做皇帝的份儿。只因为他的哥哥杨勇有嫡长子继承权,又被隋王杨坚所喜爱,当时已被立为太子,成为了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凡有军国大事,都要杨勇参与处理。

但杨勇逐渐显现出好奢华的本性,被倡导节俭的杨坚看在眼里,因而开始对他有些看法。然而,不久之后,他又迷恋女色,不到30岁,就生了20多个儿女,还是出自五六个庶母。这不仅使杨坚看不惯,更使他的母亲独孤氏生气,这样一来杨勇在父母眼里就不那么可爱了,但还不至于被废掉太子的身份。然而,一向善于察颜观色的杨广看到了机会,他明白,要夺取太子地位,一要讨皇帝老子欢心,二要笼络朝中重臣为自己的党羽。他知道独孤氏讨厌男人同时与几个女人亲近,便在表面上只宠正妃,而把和其他女人生的孩子全部弄死。不仅如此,平日里他还装得很是节俭,宫女都换成老丑不堪的,还故意把乐器的弦弄断,上边的灰尘也不擦拭。听说父母要来,夫妻双双总是迎到宫门,礼节十分讲究。日子一久,杨坚果然以为他是个可托大事的人,便开始依赖信任他,当时众多大臣劝说他杨广乃本性不义之人,一旦立为太子,恐后患无穷,然而,杨坚不听。再加上这个时候的杨广又开始笼络朝中大臣,让他们在父母面前狠狠说太子的坏话,夸奖自己。如此这般,没过多久,杨坚终于将太子的头衔加在了杨广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