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19673200000012

第12章 修身养性,谨慎身后小辫子(2)

郭意诚,湖南的一个名儒,很有才气,但性情狂傲,出游做客总要带上自己的姬妾,很多名公巨卿都因嫉妒他而想将他治罪入狱,但曾国藩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别人比自己有才华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恃才傲物不也是天才的共同特点吗!所以,不如邀他做朋友,互相切磋进步。于是,他给郭意诚写了一封书信说:“我知道您是孤傲之士,自由惯了,不愿意被束缚。但我仰慕您的才华,请您到我这里来一次,商量一些事情。也请您的夫人与小妾一同前来,我当热情相迎。”结果,郭意诚为曾国藩的儒雅所信服,接到书信后立即赶至湘内的曾国藩的官邸,但并没有带自己的老婆。曾国藩见郭意诚是一个人来的,就赶紧让他回去:“你和姬妾感情为众人所羡慕,我怎么能忍心让你们分开呢。”

郭意诚更是感动,便接受了曾国藩的邀请,决心出来供职。

曾国藩用自己的雅量赢得了郭意诚的信服,郭意诚在平叛太平军的过程中尽心尽力,为湘军筹备了大量的军饷,曾先后五次任巡抚,为满清一代名臣。所以说,要想不嫉妒别人,就得让自己多一点雅量,不然,让自己变得渺小的同时,也会招来别人的嫉恨,因为被你嫉妒的人从来不会感激你,他们只会更加瞧不起你!而且,只有不嫉妒别人,只有大度、雅量,才能结识到真正的朋友,曾国藩正是因为这样做了,所以才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得到了别人的帮助。

凶莫大于妒!这也是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信里写的。的确,没有什么比嫉妒更可怕了!嫉妒不仅招来怨恨,还会让自己丧失理智,蒙蔽智慧,到最后落得一败涂地。所以,奉劝那些做官者一句话:把目光放长远,让嫉妒成为鉴赏,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如此,才能走得更远!

斗气不如斗智

斗气一则伤身,二则愚蠢,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伤害自己。

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笑傲于官场之人,皆是善于斗智之人。因此,选择斗气不如选择斗智。

气大伤身,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不生气。生活中总是有许多令人生气的事情,不是生大气,就是生小气,总之是要气过才好。有些人因为一气送了性命,有些人因为一气留下千古遗憾,反回头来想,即便是装孙子也比生气强啊!

气者无真勇。气头上的人缺乏理性,不愿意面对摆在眼前的问题,只以一气应万变,这是种懦弱。勇敢的人懂得面对实际问题,通过努力想办法来解决。这就好比刀子架在脖子上,懦弱的人在想:凭什么杀我?该死的!而勇敢的人则说:老子下辈子又是一条好汉!如果让他行动的话,他会想办法挣脱。所以,实质上来说就是:勇敢的人想着解决问题,而生气的人想着抱怨问题,结果是问题越来越多。

面对生气,我们可以这样想:人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人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态度;人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所以,这也正所谓是“心态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

曾国藩就是一个很会管理自己情绪的人。他曾说:能忍住气的人是圣贤。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官,首先一点便是学会忍,忍官场上的不得志,忍人生的灰暗,忍小人的嘴脸,忍无尽的贫困,忍感情的缺失,忍自己的不争气……一个“忍”字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坚持到底,便会成功。很多官场上的人不能忍上司的昏庸,不能忍同事的献媚,于是度日如年,结果也无济于事,被众人冷落,升官无望。其实,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想通了就会觉得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忍的同时也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一个成熟而有气度的人才能做到忍,忍的结果便是减少周围的阻力,可以更好地做事情,这样就容易成功。正所谓善忍耐者,事必成;不善忍耐者,将功亏一篑。

24岁那年,曾国藩去长沙读书,班上的小混混看他不顺眼,说他长得贼眉鼠眼,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还说区区一个姓曾的,竟敢叫国藩,简直是自不量力。曾国藩对此没有任何激烈的反应。

小混混见他如此,反而更生气,便写了一封信给老师说,曾国藩三番五次偷看镇上一漂亮女子洗澡。老师很生气,拍着桌子说道:“岂有此理!”有一次,曾国藩肚子疼,刚放学就往宿舍里跑,老师在后面看着心生怀疑,一声喝住道:“是不是又要看人家洗澡去?”众人听了哄堂大笑。曾国藩却没有生气,他温和地告诉老师自己肚子疼,要回宿舍拿热水温一下。老师当然不相信,说道:

“你要去做什么,老天爷是知道的,你好自为之吧!”说完转身而去。曾国藩不知该如何,但转念一想:除了刻苦学习再没有其他办法来证明自己。于是回到宿舍捂着肚子看书,还写了几篇散文,竟然成了他早期人生中写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后的日子,他更是如痴如醉地啃着书中的每个汉字,就这样,他成功了。而嘲笑他的那个人做了屠夫,有一年曾国藩回老家视察民情,发现他少给客人一两肉,被人家打得乱叫爹娘,还是曾国藩替他求了情。一时,曾国藩感慨道:“世事难料啊!”

曾国藩曾说过:“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说的即是在收敛低调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与周旋中攀升。他又说:“让一让,六尺巷”,即退一步海阔天空。

大丈夫能忍难忍之事,才可谓大丈夫,而曾国藩就是这样的大丈夫。不过,他的“忍”并不是一味的强忍,而是善忍、会忍,当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对皇帝、太后,以及同僚的猜疑、排挤与冷落,他一忍再忍,一忍到底,但对误国误军、贪婪无度而又加害于他的人,则“是可忍,孰不可忍”。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值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之时,各种危机、各种矛盾、各种打击、各种阴谋诡计,纷纷向他袭来,但他以过人的胆略和高超的手腕,玩尽了官场与人际间的隐忍之功。他曾经有两句至理名言:“打脱了牙和血吞”、“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第一句是说:当人生遭受巨大打击时,要能够默默地忍受,以等待希望的出现。第二句是说:做官一定要以忍耐来自我约束,以防止浮躁而铸成大错。这两句话无论是从人生、从官场,还是从生活的角度都充分体现了曾国藩有关“忍”的感受和体验,而这也是他之所以很少生气的秘药良方,值得每个做官的人学习。

其实,正如古语所言:心以收敛而细,气以收敛而静。为了有效地克制自己不生气,“细”与“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成大事之诀窍,惟有克制自己,也只有克制自己,才能降服肝火旺盛、容易躁动的心,进而以智慧胜人!所以,在最后,我们还是要告诫各位想在官场上出人头地的朋友:千万不要生气。俗话说得好:

冲动是魔鬼!这是万世不变的真理。生气不仅毁了你的健康,冲昏了你的理智,还会让你在中途败下阵来,成为不可理喻、孤单一世的可怜人物。

舍傲气,藏傲骨

傲气当戒,傲骨当留,虽一字之差,警醒处大矣。

有的人铁骨铮铮,一身傲气,还有的人文人骨子里的清高自傲,然而,为官之人,却要避免这两种。有傲骨没有关系,却不要有傲气。

很多人将傲气错当气节,却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气节。气节是不媚上、不媚俗、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强暴屈服,而不是仰着头的傲气。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边有这样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些人有骨气,不被困境所陷,能绝地反击。

可见,真正的骨气就是要有一颗正义之心,有永远向前向上的精神与勇气,就像文天祥说的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以及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是真正的气节所在。所以,做官之人要向他们学习,即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没有傲骨。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呢袍马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又说:“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从中可见,曾国藩秉承的谦虚精神。不过,这是他中年之后的精神境界,在这之前,尤其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样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