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19673200000011

第11章 修身养性,谨慎身后小辫子(1)

曾国藩曾说过:一名官员,要想不被抓住小辫子,就得时刻修练自己的德行,陶冶自己的情操。

正如诸葛亮所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官之人,也要加强修身养性,只有这样,才会如同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一样,让自己在官场中来去自由。

贪念不消必自毙

贪念不消必自毙,要钱或要官,做人或做鬼,只有自己最清楚。

这句话很明了,也很经典。为官之人最忌“贪”,财富对为官之人从古到今都是很难消解的诱惑。然而,诱惑大,危险也最大,贪念不消必自毙。

钱多与钱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对钱的态度,即是你主宰着钱,而不是你被钱牵着鼻子走。也就是说做人不要贪财!在这方面,曾国藩堪称楷模。

曾国藩身处腐败无能的晚清时代,却能保持清醒,走自己的路,不因贪财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他在给自己弟弟的信中说:“总之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人皆敬重。”

可见,不贪财对于仕途之人是何等重要!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鸟为食亡,实属生存之必需,与贪无关。人则不同,因财而死的,大都不是生存之必需,却是因贪得无厌而自掘坟墓。时下,一些高官动辄贪污受贿上千万元,你能说是因为生存之必需?平时尽是锦衣玉食、花天酒地,哪有生活窘困之虞?问题的症结,正存在于个人的道德层面。所以,能如曾国藩一样做到不贪财,就等于是成就了万世的功业。

曾国藩一生不爱钱、不贪财,并以节俭二字严于律己。他的祖父曾对他的父亲说:“虽然国藩点了翰林,但我家仍靠做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而曾国藩亦是这样做的,他说:“我从30岁开始,便以做官发财为耻辱,以子荫父职为羞!”曾国藩虽位居高官,权倾一时,但生活十分简朴。居官期间,他身上的一衣一袜,都是夫人、儿媳妇或女儿亲手缝制的。他30岁生日那天,家人帮他缝制了一件青缎马褂,却舍不得穿,只有节庆之日或过新年时才穿,以至于在他弥留之际,衣服依然像新的一样。

在吃上面,曾国藩同样节俭,喜欢粗茶淡饭,他说,粗茶淡饭不仅吃了不生病,而且还能减少欲望,如果每天吃鸡鸭鱼肉,就会欲火焚身,那些僧侣之所以吃素,就是为了扶助持戒。曾国藩喝茶时有个习惯,不管是好茶还是劣茶,只要制作手法不太熬人,他就喝,不然难以下咽,因为想着制茶人的苦。曾国藩在吃米饭时,遇到没有剥尽皮的谷粒从来不丢掉,子女小的时候都喜欢看他如何将其细嚼慢咽进去,长大后他们也养成了习惯,觉得并没有什么不适,反而能勾起童年的美好回忆。曾国藩往往每顿饭只吃一道菜,再就点儿花生米。最初他喜欢吃鸭舌,但是发现那东西很贵,作践鸭子,于是痛骂自己禽兽不如,改了这个毛病。

每到年底,朝廷都会发给官员一个红包,曾国藩就更别提了,几乎是自己半年的工资,但是他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将它分成好多份,送给家里的佣人。

曾国藩爱抽烟,幕僚经常买很名贵的烟给他,他看着心疼,就开始戒烟,但怎么也戒不掉,于是在后院种植了普通的烟草,每天回到家里抽几回,上朝时从来不抽,给别人说自己已经戒了烟,实质却是不想挥霍浪费自己或别人的钱。曾国藩曾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吾虽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300金。

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他让子女住到乡下去,领悟并感染乡人的质朴,不允许他们说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不允许他们到处显摆,就连后来女儿的婚事,曾国藩也只是准备了很简洁的嫁妆并几十两银子,根本没有什么八抬大轿……曾国藩说,千万别爱慕钱财,它会让一个人丧心病狂,失去做人的意义,二是对不起百姓,既然是为官一方,就要造福一方,否则连老天爷都不会原谅的。曾国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最后一次病倒时对家人说:“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其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待纪泽念完,曾国藩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

众人知其意,便发誓道:“晚辈已铭记于心!”曾国藩这才满意地闭上了双眼。

或许会有人觉得这四条遗训没有提到勿贪财,但是,其实质意义却是告诫人们不要贪婪,要清心寡欲、修身养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主敬、求仁、习劳、慎独,进而致力于自己的功业,有所成就。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贪财是官场上最为忌讳的事情。如果能做到不贪,就会把心思放在工作上面,而不至于中途被淘汰出局。

忍情欲方能成大事

色字头上一把刀。当身处声色犬马之地,能抵得住诱惑,便是做官的料,而且是做好官的料。

自古以来,有“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也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女色向来和财物并列成为让好官“失节”的罪魁。因此为官之人,还要忍住情欲。

孔子曰:食色性也。好色,是人的天性。但是儒家又讲“克己复礼”,即在妨碍我们成功的私欲面前,要学会克制。而道家在这个问题上也说:顺则人,逆则仙。即倘若顺从自己的欲望,就成为凡人,反之,则能得道成仙;而在佛门中,戒邪淫更是诸大戒之一。所以,正是“万恶淫为首”,古圣先贤们苦口婆心谆谆教诲,目的就是要人们学会“戒色”,学会节欲,即戒欲,因为它事关身心健康,人生成败。好多圣贤也是从凡夫俗子过来的,他们最终能超凡入圣,在于他们的严格自律,勤于修身,而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曾国藩早年有“三大戒”,其中之一是戒色。他认为,沉溺于此是妨碍事业的。他还认为,在外人面前,夫妻间尤不能过份亲密。虽然如此,曾国藩还是下了一番功夫才做到的。

曾国藩在日记中多次记载自己犯色心的错误,如在朋友家看到美妇便“注视数次,大无礼”;在另一家见到了几个漂亮姬妾便“目屡邪视”。为此,他批评自己:“真乃畜生,耻心丧尽,更问其他?”虽然畜生也不一定会“目屡斜视”,但是,可看出曾国藩自责的心情。

曾国藩的妻子一直以来身体不是很好。一次曾国藩外出聚会,由于东道主为钟鸣鼎食之家,故姬妾如云,这使曾国藩“大开眼界”,色心油然而生,便开始东张西望,失尽大雅。他在当天日记中这样写道:“是日,目屡邪视”,“耻心丧尽”。那天,当他恍惚中回到家时,感觉十分乏味,加之妻子患病在床,因此“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妻之呻吟声”。可见,色心对一个人的潜在危害!

还有一次,曾国藩去朋友汤鹏家赴喜筵,席间见汤的两个姬人貌美,便又把持不住,在晚上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谐谑为虐,绝无闲检。”类似这样的记述在他早期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如其中一篇记道:“有用之岁月,半消磨于妻子”,“午初,人欲横炽,不复能制,真禽兽矣!”又三月初二,“日中,闺房之内不敬。

去岁誓戒此恶,今又犯之,可耻,可恨!色心久不克治,但觉厚颜”。

他还说自己“明知体气羸弱,而不知节制,不孝莫此为大”。然而,色心颇重的曾国藩之所以在往后岁月能够位极人臣,就在于一改昔日所为,戒色节欲,如日记中所言:“截断根缘,誓与血战一番”,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欲望。

俗语说,玩物丧志!性格、习惯、食色之性只要适度都是可以的,但是,人的私欲、情欲一旦膨胀就难以收拾,终会妨碍大事业,因此一个做大事的人,就应该通过不断自励,限制自己不恰当的欲望,而把主要心思放在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上去,以此来完善自身,方能有所作为。这也正是曾国藩告诫后人的:一分精神一分事业,十分精神十分事业。色本来是出自于本性,但偏偏要将它戒掉,这便是人超越动物、超越自己的所在。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万事万物上能够有所节制,理性的力量更能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

在官场中,戒色尤为重要。一位历史学家在研究朝代衰亡史过程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历代嫖客中哪种人最多?曰官吏。

当贪官一旦为情欲所制,就会疯狂的贪污,因为嫖妓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的,而贪官如果仅凭其正常收入,是包养不起情人的。因此,就滋生了贪污腐败。如此恶性循环,等待自己的便是政治生命的终结与度日如年的牢狱生活。所以,正如古语所言:

“人贪酒色,如双斧伐孤树,未有不仆者!”

嫉妒是幸运的敌人

嫉妒者往往错失机遇,看似天意,实则自取。

为官之人,要避免嫉妒,因为嫉妒不仅让自己变得渺小,也容易遭到别人的嫉恨,所以,要想做好官,不应该嫉妒,而是学习,向比你强的人学习,唯如此才能进步。

关于嫉妒,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每个人在成长的一生中都有过嫉妒与被嫉妒的经历。然而,有些人因为嫉妒而走火入魔了,有些人因为嫉妒而悟出了真理;有些人因为被嫉妒而心生怨恨,以牙还牙,有些人因为被嫉妒而看到了人性的可悲之处,从而悟得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悲悯情怀……所有的人都走在嫉妒与被嫉妒这条路上,然而所到达的终点却是如此的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估计还与每个人对嫉妒的定义与理解有关系。既然如此,就有必要说说什么是嫉妒。

当一个人被嫉妒时,他是不是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痛恨?

当一个人去嫉妒时,能不能去打败对方,而不是斗气?这是关于嫉妒的最本质的两种结果。当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去嫉妒,正确的接受被嫉妒,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嫉妒了,它只是一种战斗,战斗是光荣的,是区别于躲在阴暗角落里的东西的。

一个人在嫉妒别人的同时,也在放小自己,因为你不够理性,缺乏作为人最需要的精神特质。一个不够理性的人便不能正确看待客观条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有所差距的原因,相反,那些理性的人会在认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在别的方面战胜对方。

这两种人都萌生过嫉妒的念头,但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可以说,嫉妒是一个人不理性的集中表现。那么,当你再次嫉妒别人时,就向着理性靠拢。理性告诉你的事情是:结果是由原因导出来的,应该从原因上找症结,而不是结果上。

一个人处在嫉妒的旋涡中,很难发现自己的长处与潜在优势,这便是嫉妒的最大危害,所以,人人都说不要心生嫉妒,因为它害的是自己。如果你不想再甘拜下风,如果你在理性的思考中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强项,也无妨,你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比较优势上下功夫。因为一个人总不至于一无是处,否则那便是他的优势。

历史上,有关名人与嫉妒的事情也不算少。而曾国藩就是一位。其一生当中,直至离世前夕,还在对嫉妒问题发表见解。他对待嫉妒问题认识比较到位,从而使自己安全地避过了朝野上下或明或暗的一片嫉妒攻击。

曾国藩认为:对待别人的嫉妒,要忍耐,要找到问题之所在,有时,尽管是他人因嫉妒而生的诽谤与排挤,但是,其中也不乏自己当真存在的问题,正所谓无风不起浪。所以,要在容忍他人嫉妒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改过。

1843年2月的一天,曾国藩的对手邵蕙西因为嫉妒而当着他的面数落起来,说他:一是怠慢,心高气傲,对朋友不尊重;二是自视清高,自以为是,看诗文多固执己见;三是虚伪,心口不一,对人能做出几副面孔。曾国藩听了并没有生气,而是从他说的这三个缺点中仔细检讨自己,结果发现,他说的有点道理,于是就在当晚的日记中感叹道:直率啊,我的朋友!我每天沉溺在大恶之中而不能自知!而在另一篇日记中又写道:我有此“三恶”,还怎么能跟朋友交往?拿什么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是拒友人于千里之外啊!某日,曾国藩的同僚看了这两篇日记,于是将其说与邵蕙西听,邵蕙西听后万般惭愧,主动上曾府请罪,说自己一直以来心存妒忌,以至于没了“自知之明”,真是该死……曾国藩忙打住说:嫉妒心谁都会有,但关键是把它转化成进取心,这样就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利了。邵蕙西听了,自是感动,从此与曾国藩做了一世的朋友。

其实,嫉妒就是一种雅量,曾国藩不仅能像上面故事所说,容得下别人对自己的嫉妒,还能容得下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所以,他的身边总有很多得力助手,即幕僚,而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