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65

第65章 心酸落幕(5)

曾国藩指出,英法两国大使的要求虽然过分,但是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万一他们真要开着舰队打过来,麻烦可就大了。不过,天津道员、知府和知县也确实没有犯什么大错,如果把他们处死可能会引起公愤,不如先让他们回老家避风头,关于赔钱的事可以再商量。

谁知英法两国大使态度强硬非要清政府给出处理天津道员、知府和知县三人的方案。无奈,曾国藩只好将他们三人押送京城,接受朝廷的处置。此外,英法两国大使还提出,中国“暴民”打死了20个洋人,就要中国杀死20个“暴民”偿命。

可是,法不责众的道理谁都知道,更何况在当时那么混乱的情景中,大家情绪都很激动,很难说谁是打死人的凶手。所以曾国藩一时之间根本就不知道这20个人到底要去哪里找。

正在曾国藩为难的时候,有人向清政府提出,法国国内正在内战,应该趁机向法国宣战。而曾国藩极力反对开战。他指出,就算这一仗大清国打赢了,但是当法国内战平息了以后,万一他们又跑来报仇怎么办?这战争一打起来可就没个头了,到时候大清更没有一天安宁日子可过了。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曾国藩随即对天津教案作出了处理,革职并流放天津的知府、知县,捕杀20名“暴民”为洋人偿命,并流放25名气焰嚣张的“暴民”,以儆效尤,同时支付英法两国抚恤费和赔偿财产损失共计49万两白银,并应英法大使的要求,派崇厚为代表组成中国“谢罪团”前往法国马赛向法国政府道歉。

曾国藩的处理方案一出台立马引起了中国朝野上下一片愤怒,无论是乡间野老,还是曾国藩的至交和家人都对曾国藩的做法表示反对。他们一致认为,曾国藩这么做简直就是忍辱求和,就是卖国,简直要把中国人的脸给丢尽了。

一时间全国上下几千万人似乎都在骂一个人那就是——曾国藩。甚至有民众指出,清政府不应该答应曾国藩这样处理天津教案,否则就只能说明清政府是在集体卖国。

很好,慈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有人成了天津教案的替罪羊,那么清政府就有了脱身的机会。针对全国这么紧张的形势,曾国藩真是身心疲惫,自己不辞劳苦换来的就是一个千古骂名。曾国藩简直绝望到了极点,又加上他有病在身,于是,只好请求清政府另派“高人”前来处理天津教案。于是清政府立马决定回调曾国藩,改派丁日昌前去天津重新处理天津教案。

清政府这么做无疑是在向全国人民告白,曾国藩的卖国行径和他忍辱求和的处理方案纯属他的个人行为,和清政府无关。同时也是在向群众表示我们大清政府是不会集体卖国的,我们还是有自己的尊严的,大家不要因为曾国藩是朝廷命官就否定了大清政权。

话说得很好,理由也够充分。可是,曾国藩的处理方案难道真的就只能代表曾国藩一个人的意思吗?如果清政府坚决反对曾国藩这么处理天津教案,那么曾国藩最终就不会作出这样的处理。毕竟曾国藩只是清政府手中的一颗棋子,他们要让曾国藩往西,曾国藩就算是想往东,他也得往西呀。所以说慈禧太后够聪明。

作为一国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慈禧不点头的事估计没人敢做,曾国藩也不例外。更何况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已经名存实亡,虽说淮军正处于发展阶段,但是曾国藩很清楚,淮军姓李,不姓曾,所以曾国藩当时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听从朝廷的安排。

或许有人说我的解析太过于主观,那么先让我们看看朝廷改派丁日昌重新处理天津教案以后,李鸿章的处理又是什么样的。

抑郁而终

丁日昌,广东丰顺县人,时任江苏省“省长”(前任江苏省“省长”李鸿章早在官文被调回北京后,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了)。

丁日昌来到天津以后,不仅没有对以前曾国藩的处理表示不满,反而大肆替洋人修筑教堂,极力讨好洋人。同时他还安慰曾国藩说,只要天下太平,只要洋人能够消停,老百姓的骂声顶个屁用,根本影响不到咱们升官发财。

可是,丁日昌可以不在意世人的谩骂,而曾国藩不能。曾国藩是一个出身中小地主家的读书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孔孟儒家思想,他是一个要脸面的人,更是一个很在乎名声的人,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能够做到忠君爱国。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曾国藩早就在湘军发展壮大的时候举旗造反了。所以,天津教案的打击对曾国藩来说是致命的,它让曾国藩失去了努力了一辈子的名声。

当然,丁日昌这么猖狂的卖国求荣的举动势必会引起人们更强烈的爱国热情。为了控制局面,清政府只好改派李鸿章前去处理天津教案。

李鸿章到达天津之后,对曾国藩的处理方案并没有作出太大的改动,只是把原来的处斩20名“暴民”改为16名,并将其中4名缓期执行。

从表面上看,李鸿章的处理要比曾国藩的处理稍微轻了一点儿,然而事实上本质都是一样的,李鸿章聪明的地方就是让其中4个人多活几天罢了。而对天津地方官的处理比曾国藩还要狠,直接由慈禧太后钦判张、刘二人发配黑龙江。

从整体上看,李鸿章的处理跟曾国藩的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世人对曾国藩的憎恨好像要远远超过李鸿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人们眼中,第一个做错事的人往往是不可原谅的,因为他开了一个错误的先河。就算李鸿章效法曾国藩,人们都会认为如果没有曾国藩犯错在先,说不定李鸿章就不会学他老师这么卖国。是的,曾国藩开了一个处理天津教案的头,可是后来的两位朝廷命官的表现也并没有比曾国藩高尚多少呀。无论曾国藩再作什么样的努力,都改变不了他在人们心中埋下的仇恨。以前曾国藩在各地所做的诗画、匾额等,只要题有曾国藩名字的大多都被人们撕破、砸烂、吐口水或是用脚踩。一个人如果活到这份上,那么他活着还有多大意思呢?曾国藩真想一死了之。

可是,无论如何天津教案总算得到了和平解决,而且没有引起什么大乱,这对曾国藩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吧。曾国藩离开天津以后本想直接回保定,但是鉴于民众反曾呼声太高,清政府只好让曾国藩回江宁继续去做他的两江总督,而直隶总督的职位则由李鸿章担任。对于调到哪里,或是任什么官职对曾国藩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奋斗了一生赢得的名誉已经毁于一旦了。做什么官,任什么职,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曾国藩再也找不到可以慰藉心灵的东西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了。慈禧调他去哪里,他就只能到哪里去了,他已经无力拒绝了。

他已经不知道在今后的日子里他还可以靠什么继续支撑自己的生命,因为他的精神已经没有了依托,理想也已经失去了出口。他突然间仿佛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他看不到希望,也找不到方向。他一个人只能在无尽的黑暗里,无声地呐喊,喊什么就连他自己都听不见了。离开天津以后,曾国藩又回了一趟北京向两宫太后和皇上道别,也算是曾国藩同北京城作了最后的诀别。

到了北京以后,曾国藩才知道,就连走,他都不能走得轻松自如。因为朝廷之所以让他回任两江总督,是因为前任两江总督马新贻刚刚被刺身亡。这就是历史上存在诸多疑点的刺马案,也是电影《投名状》的历史依据。

慈禧调曾国藩回江宁,一是为了让曾国藩远离天津,二是为了填补两江总督的职位,三是为了调查马新贻遇刺身亡的内幕。

回到江宁以后,曾国藩的身体更是大不如从前,有时他的两只眼睛几乎都看不清楚东西,还经常出现眩晕。可是为了完成使命,他只好勉强振作精神着手去查刺马案,可是刺马案并不像一般的案件那么简单。

表面上看事情很简单,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回总督府的时候被一名手持短刀的男子张文祥一刀捅死了。事后,这名男子并没有逃跑而是老老实实地就地伏法了。

如果马新贻是一个普通人,一刀被人捅死,也就算了。可他是堂堂大清朝的从一品大员,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地被一个普通男子捅死呢?太不可思议了,这件事的背后一定蕴藏着巨大的阴谋。明明知道这件事背后一定另有玄机,但是,曾国藩也不能把这其中的玄机公诸于世。一是为了顾及大清的脸面,二是为了粉饰太平。

据张文祥交代,他之所以刺杀马新贻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一段个人恩怨。他曾经同马新贻以及曹二虎三人是金兰兄弟,后来马新贻看上了曹二虎的老婆,就动了邪念,将之占为己有。后来被张文祥发现以后,张就告知了曹,二人多次讨论过如何处理这件事。后来,马新贻先下手为强杀死了曹二虎,张文祥则成功逃脱。为了惩治无情、无义的马新贻,张就密谋了这场刺马案。

从这上述两个原因中来看,马新贻的案子都不能闹得太大,虽然他是个总督,但是对于他的死,朝廷只能草草结案。这正是曾国藩想要的结果。因为,曾国藩在调查这件案子的时候发现张文祥的供词并非句句属实,而且他还发现,这件事很可能与湘军有关。如果继续查下去可能还会牵连到自己,与其最终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如糊涂结案。于是,刺马案就这么永远地成了一个迷。虽然,在调查刺马案的过程中多少让曾国藩暂时地忘了一些烦恼,但是刺马的内幕却又让曾国藩受到了一些刺激。

通过刺马案,曾国藩再次确信了大清朝的末日真的不远了。此外曾国藩也深深地为湘军忧虑起来,10年、50年以后湘军会走向什么样的一条道路呢?50年以后,天下还是大清的天下吗?一切都不可预知……可以明确的是,经历了失望、困惑、痛苦、折磨以后,曾国藩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最后怀着深深的忧虑,他终于倒下了。

这一天是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在江宁两江总督府,突然肝病发作,两眼失明,肢体偏瘫,最后不治身亡,享年61岁。

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再也承受不住大清朝败落的速度了,他在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后,无奈、无力、不甘又痛苦地离开了人间。

曾国藩死后,朝廷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追赠他为太傅,赐谥号为文正,并准许曾国藩的雕像进入北京的昭忠祠和贤良祠,而且还专门派人在湖南和江宁为曾国藩建立都祠堂。此外,政府还关照“国家文化局”为曾国藩作了传。

大清朝的确应该好好地嘉奖一下曾国藩,至少在他死后应该好好地嘉奖他一番。如果不是这个汉人,大清朝真有可能被太平天国给灭掉,还很可能更早地步入被各国瓜分的困境。正是有了这个汉人的忠诚,大清朝才可以勉强残喘了50年。

或许,有人会说像大清这样腐败的政府,早该被推翻了,曾国藩当年就应该直接去造反。可是咱们都不是曾国藩,曾国藩他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事的原则,他追求的是忠诚,忠诚得宁愿做大清的帮凶,也不愿同自己的主子翻脸。

这是曾国藩的局限,也是曾国藩的追求,就像一个母亲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经常做坏事却不能用双手杀死罪恶的儿子,所以她痛苦。曾国藩在死之前也是痛苦的,但是曾国藩的痛苦是绝望的。因为在人们的眼中他是一个卖国贼,是一个杀人狂,这些都是曾国藩致命的伤,所以曾国藩的死是因为他的心先死了。

虽然曾国藩已经去世了100多年,但是,100多年以后,人们并没有因为他曾经的过错而否定他对后世的其他影响。毕竟像他这样的一位晚清官至极品的汉臣并非浪得虚名,他遗留下来的很多东西值得后人借鉴学习。